陳晨
摘 要:林木種苗繁育是森林培育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森林資源的質量和可持續發展。本文探析種子繁育、無性繁殖、遺傳育種、栽培、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的改良與創新,以期為林木種苗高質量繁育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關鍵詞:林木種苗;繁育技術;森林培育
林木種苗繁育技術是森林資源培育工作中的基礎性技術,對于提高森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林木種苗繁育技術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研究,各種改良和創新技術不斷涌現。本文將對林木種苗繁育技術的改良與創新進行全面梳理和分析,為林木種苗繁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論參考。
1種子繁育技術改良與創新
1.1 種子處理技術的改進
1.1.1 去除休眠期的種子
去除休眠期的種子是種子處理技術的一種重要方式,休眠期的種子會使種子的發芽率和成活率降低,進而影響林木的生長發育。[1]目前,常用的去除休眠期的方法有冷藏、滲透劑處理、熱水處理等。其中,冷藏是最常見的去除休眠期的方法,通過將種子置于低溫環境下,使其進入“偽休眠期”,從而提高其發芽率和成活率。
1.1.2 種子表面消毒
種子表面消毒是一種保證種子無菌的處理方式,對于種子的生長發育和繁殖有著重要的影響。目前,種子表面消毒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化學消毒和物理消毒兩種。其中,化學消毒是一種較為常用的消毒方法,如使用濃度為1%的次氯酸鈉溶液進行消毒。[2]但化學消毒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殘留物對種子的影響、環境污染等。物理消毒方法則可以避免這些問題,如采用紫外線或高溫進行消毒。
1.2 種子貯藏與貯藏技術的優化
1.2.1 種子干燥技術
種子干燥是種子貯藏環節中的一項關鍵技術,對于保證種子品質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種子干燥方法有自然風干、人工風干和機械干燥等。自然風干雖然成本較低,但其干燥效果較差,易受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人工風干雖然干燥效果較好,但其勞動強度較大,不適合大規模生產。機械干燥則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提高干燥效果,減少勞動強度。
1.2.2 種子包裝技術
種子包裝技術是一項重要的種子貯藏技術,對于種子的保護和質量的保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種子包裝材料有紙袋、塑料袋、鋁箔袋等。其中,種子包裝技術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材料和結構方面。[1]為了提高種子的儲存壽命和保護種子的生命力,現代種子包裝技術不斷提高包裝材料和結構的耐久性和密封性。
2無性繁殖技術的改良與創新
2.1 扦插繁殖技術的改進
扦插繁殖技術是一種廣泛應用于林木種苗繁育中的無性繁殖技術,具有易操作、繁殖快速等優點。但傳統的扦插繁殖技術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容易感染病毒和病菌、扦插成活率低等。因此,對扦插繁殖技術進行改進和創新,以提高其繁殖效率和成活率是非常重要的。
2.1.1 扦插基質的優化
扦插基質是扦插繁殖技術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對扦插成活率具有重要影響。傳統的扦插基質多采用腐熟有機物,但這種基質存在很多問題,如容易感染病毒和病菌、難以控制其營養成分等。[2]因此,近年來,一些新型扦插基質如珍珠巖、蛭石、泥炭等被引入到扦插繁殖技術中。這些基質具有透氣性好、營養含量可控、易于消毒等優點,能夠有效提高扦插成活率。
2.1.2 扦插處理的創新
傳統的扦插處理一般采用生長調節劑和激素來促進扦插生長,但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且效果不穩定。因此,近年來一些新型扦插處理方法得到了廣泛應用,如電磁處理、超聲波處理、等離子處理等。這些新型處理方法具有處理快速、效果穩定等優點,能夠有效促進扦插成活率和林木的生長。
2.2 組織培養技術的創新應用
2.2.1 組織培養技術的難點及改進
組織培養技術的難點主要包括細胞分化、植物體再生、愈傷組織的褐化、病菌感染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組織培養技術的應用受到限制,同時也制約其在林木種苗繁育中的應用。
2.2.2 組織培養技術的新應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組織培養技術在林木種苗繁育中的應用也不斷得到拓展和創新。例如,研究人員通過調控組織培養過程中的激素成分和濃度,成功實現了松樹愈傷組織的直接再生,同時還利用組織培養技術進行了茶樹多倍體繁殖。此外,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植物基因進行改良,也為組織培養技術的進一步應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遺傳育種技術的改良與創新
3.1 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的應用
分子標記技術是指在DNA或RNA分子水平上,利用特定的DNA或RNA序列進行分析和檢測的技術,該技術不需要受到種子或生長環境等外界因素的干擾,具有高精度和高效率等特點。在林木育種中,分子標記技術常常被用于鑒定和篩選出具有良好性狀的基因型,從而實現快速選擇和培育優良品種的目的。其中,輔助選擇是利用基因型與表型之間的相關性,通過關聯分析等方法篩選出具有優良性狀的基因型。另外,還可以利用標記輔助選擇技術來加速育種進程,提高育種效率。
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中,最常用的標記是基于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擴增的微衛星標記(SSR)。微衛星標記是基于高變異性的短序列重復區域,可以產生與DNA序列長度不同的DNA片段,因此可以作為獨特的標識符,幫助鑒定基因型。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標記技術,如SNP(單核苷酸多態性)標記、AFLP(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標記等,也被廣泛應用于林木育種中。[3]
3.2 基因編輯技術在林木育種中的創新
基因編輯技術是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的一種遺傳工程技術,主要是通過人工干預生物體的基因組序列改變其遺傳信息,進而實現對生物體性狀的精準控制。在林木育種中,基因編輯技術可以用于優化生長和抗病性狀,提高生產力和品質等方面。
基因編輯技術最常用的方法是CRISPR/Cas9系統,它利用CRISPR RNA與Cas9蛋白質相結合,形成復合物,然后通過與目標DNA序列特異性結合,使Cas9蛋白質對目標DNA進行切割。在切割的過程中,可以選擇性地修改目標DNA的序列,從而實現對基因組的精準編輯。
4栽培技術的改良與創新
4.1 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的應用
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栽培技術,它通過將水肥一起施入植物根區,實現了施肥的準確性、合理性和高效性。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可以減少肥料的流失,避免了土壤鹽漬化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保證了植物的生長和發育。在林木種苗繁育中,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種苗的生長速度和質量,縮短育苗期,同時也能夠降低育苗成本。
4.1.1 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原理
水肥一體化技術是指將肥料和水混合在一起,形成含有營養物質的水肥液,然后通過灌溉、滴灌、噴淋等方式將水肥液輸送到植物根區。植物根系吸收了水肥液中的營養物質,同時也吸收了足夠的水分,從而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的目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可以根據不同的植物品種和生長階段,合理搭配肥料種類和比例,從而達到最佳的施肥效果。
4.1.2 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
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施肥效果,降低肥料的損失。在林木種苗繁育中,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可以縮短育苗期,提高苗木的生長速度和品質。在林木種苗繁育過程中,水肥一體化技術還可以減少土壤養分的流失,避免土壤酸化、鹽漬化等問題的出現,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從而保證林木的生長和發育。此外,水肥一體化技術還可以降低育苗成本,提高種苗生產效益。
4.2 微生物菌劑在林木種苗繁育中的應用
微生物菌劑是指含有一定數量和種類的微生物菌群的一種制劑,其應用于林木種苗繁育中,可以起到提高苗木免疫力、增強植株抗逆性、促進植物生長等作用,因此備受關注。
4.2.1 微生物菌劑的種類及特點
微生物菌劑可以分為單一菌劑和混合菌劑兩種類型,其中單一菌劑是指只包含一種細菌或真菌,而混合菌劑則由兩種或以上的微生物組成。在林木種苗繁育中,常用的微生物菌劑有固氮菌、解磷菌、產生生長激素的菌、根瘤菌等。
不同種類的微生物菌劑具有不同的特點和應用效果。例如,固氮菌能夠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植物可吸收的氨態氮,從而提高植物的養分吸收能力和生長速度;解磷菌則可以分解土壤中的磷酸鹽,提高植物對磷的利用率;而產生生長激素的菌則可以促進植物生長、增加葉面積、提高光合效率等。
4.2.2 微生物菌劑的應用方法
微生物菌劑的應用方法主要包括根際噴灑、土壤施用、種子浸種等。其中,根際噴灑是指將微生物菌劑通過噴灑或灌溉的方式施加到植物的根系周圍土壤中,以提高植物根系的養分吸收能力和免疫力。土壤施用則是將微生物菌劑混合到土壤中,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而種子浸種則是將微生物菌劑與種子混合浸泡,以提高種子的萌發率和幼苗的生長速度。
在應用微生物菌劑時,需要根據不同的作物品種、生長階段和病蟲害情況等因素進行選擇和調整。此外,為了確保微生物菌劑的有效性和穩定性,需要在存儲、運輸和使用過程中嚴格控制溫度、濕度和光照等因素。
5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改良與創新
5.1 生物防治技術的發展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化學農藥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逐漸被重視,因此,生物防治技術逐漸受到人們的青睞和關注。生物防治技術是指利用天然的、安全的生物制劑對病蟲害進行防治的技術。與化學防治技術相比,生物防治技術具有環保、安全、可持續等優勢,逐漸成為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手段。[3]
生物防治技術的發展與推廣得益于現代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已經研制出了多種高效、廣譜的生物制劑,如昆蟲病毒、細菌制劑、真菌制劑等,能夠有效控制各種病蟲害,同時具有無毒、無殘留等優點。此外,還有一些新型的生物防治技術正在不斷涌現,如生物修復技術、生物防治工程技術等,將為病蟲害防治提供更多的選擇。
5.2 病蟲害預警與監測技術的創新
病蟲害預警與監測技術是指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對病蟲害的種類、數量、分布等信息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以便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病蟲害預警與監測技術的創新對于提高病蟲害防治的精準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和遙感技術的不斷發展,病蟲害預警與監測技術也在不斷創新。目前,主要的病蟲害預警和監測技術有以下幾種:
5.2.1 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是指利用衛星、無人機等遙感平臺,對植被、土壤、氣象等信息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以便及時預警和防治病蟲害。[2]遙感技術可以大大提高病蟲害監測的精度和效率,同時也可以節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
5.2.2 生物傳感器技術
生物傳感器技術是指利用生物材料,如細胞、酶、抗體等,對特定物質進行檢測和測量的一種技術。它具有高靈敏度、高選擇性和高效率等特點,可用于實時監測和診斷病害。在林木種苗繁育中,生物傳感器技術可用于監測病原菌和害蟲,及時發現和預警病蟲害的發生,從而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治。目前,已經有一些生物傳感器應用于林木病蟲害的檢測中,如基于脫氫酶的快速檢測技術、基于抗體的免疫傳感器技術等。這些技術具有高度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可有效檢測林木病蟲害的發生和流行趨勢,有助于采取精準的防治措施,減少防治成本和防治劑的使用量,降低環境污染和生態風險。
5.2.3 人工智能技術
人工智能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一種新興技術,在林木種苗繁育中也有著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圖像識別技術等手段對林木病蟲害進行預測、診斷和防治。例如,通過對林木生長環境、病蟲害歷史和病蟲害特征等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和分析,建立起林木病蟲害的預測模型。這些模型可以及時預測和診斷病蟲害的發生,為采取防治措施提供決策支持,降低防治成本和防治劑的使用量,促進綠色生態種苗繁育的發展。
6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在林木種苗繁育中的應用
6.1 林木種苗繁育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
林木種苗繁育信息管理系統是一種集數據管理、分析和決策支持于一體的軟件系統,其應用可以實現對林木種苗生長全過程進行全面、精準、動態的監控與管理。該系統可以實現對種苗生產過程中的各種信息進行實時采集、處理、儲存、分析和反饋,包括土壤、氣象、水分、光照、氣體含量、生長情況等。同時,該系統還可以對種苗生長的過程進行模擬和預測,幫助生產者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種苗生產方案。[3]
6.1.1 數據采集技術
數據采集是林木種苗繁育信息管理系統的關鍵技術之一,其目的是通過采集不同類型的數據來全面、準確地描述種苗生長的各個環節。常用的數據采集技術有物聯網技術、遠程傳感器技術和機器視覺技術。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對種苗生長環境參數的實時監測和數據采集;遠程傳感器技術可以對土壤、水分、氣象等參數進行實時監測;機器視覺技術可以實現對種苗形態、生長狀態等參數的自動識別和采集。
6.1.2 數據處理技術
數據處理技術是林木種苗繁育信息管理系統的另一個關鍵技術,其目的是對采集到的大量數據進行加工、分析和處理,從而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和知識。常用的數據處理技術包括數據挖掘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學習技術等。通過這些技術,可以對種苗生長過程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和建模,預測種苗的生長趨勢,發現和診斷生產過程中的問題,制定和優化種苗生產方案。
林木種苗繁育技術的改良和創新不僅促進了林木種苗產業的發展,還提高了森林資源的質量,進一步支持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首先,種子繁育技術和無性繁殖技術的改進為林木種苗繁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選擇。其次,遺傳育種技術的應用使得林木種苗具備更優良的性狀,為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奠定了基礎。此外,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改良與創新確保了林木種苗繁育過程中的高效與安全。最后,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使林木種苗繁育工作更加精細化、科學化,提高了種苗繁育效率。
參考文獻:
[1]田麗娟.林木良種繁育栽培技術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7,37(17):89+101.
[2]王小英.林木種苗繁育技術要點[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3):84.
[3]汪家財.發展林木種苗生產措施[J].安徽林業,20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