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思遠
課標導覽
知道中共八大;了解“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等錯誤與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認識這一時期取得成就及其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了解以王進喜、雷鋒、錢學森、鄧稼先、焦裕祿等為代表的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的事跡;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危害及主要教訓。
知識架構
參考答案
艱辛探索:
工業國? “大躍進”
“文化大革命”
建設成就:
大慶
結晶牛胰島素
秈型雜交水稻
焦裕祿
重難突破
1. 中共八大的召開(良好開端)
(1)時間、地點:1956年、北京。
(2)內容:大會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結果:中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
(4)良好開端的原因:中共八大的決策完全符合國情,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體現了人民的利益,為建設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調動全國人民的社會主義建設積極性。所以,中共八大是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2. 探索中的失誤
(1)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提出
①時間: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
②內容: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2)全國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①背景:1958年通過“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②“大躍進”運動:1958年。特點:盲目求快,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
③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特點:“一大二公”(即:一是規模大,二是公有化程度高)。
④結果:造成1959—1961年我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3)評價:“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中的嚴重失誤??偮肪€反映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狀況的愿望。但都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
3. 國民經濟的調整(曲折中前進)
(1)時間:1961年初。
(2)目的:為克服困難。
(3)內容:中共中央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4)結果: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呈現出物價穩定、市場繁榮的新面貌。
4. 建設成就(發展)
(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①成就取得的原因: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高昂的熱情投入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艱苦奮斗,克服了重重困難。
②意義: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文化大革命”期間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成就決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沒有“文化大革命”,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會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5. 先進模范人物的作用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廣大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涌現出無數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時代精神。這一時期形成的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創新的勞模精神不斷激勵著人們。
拓展延伸
1956—1976年我國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