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材料一: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是中國儒道文化精神的兩大基石。“道”與“仁”雖然考察問題的邏輯起點不同,具體方法不同,但是所彰顯的社會價值觀則基本相同。
老子之“道”,是萬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現象存在的本體。
道,表現在價值原則上是“上善”。上善,就是至善的道德。萬物中,水最能體現道德之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道,表現在社會行為上是“無為”。無為不是不為,而是像水那樣為而無為。社會行為的核心是“治國治身”。治國順乎民性,修養生息。治身以學養性,行循自然。
道,表現在主體性情上是“復性”,復性,就是回歸于本然之性,本然之性至真至純,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標志。出乎本性的道德是“上德”,迫于外在規范的道德則是“下德”。
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會倫理秩序的規范。
仁,必須形之于“德”。仁,是心性修養的一種抽象存在,必須以道德的形式具體呈現出來。所以,孔子既將仁作為人生矢志不渝追求的道德目標,又將仁作為人生修養的道德品質,其核心是“愛人”“濟眾”。仁與德,必須表現在博愛與正己之間。
仁,必須導之于“禮”。自由追求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秩序建構是社會存在的必然前提。孔子既強調“克己復禮”,自覺遵守秩序;也熱愛生命自由,在不越禮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人生。仁與禮,必須落實于自由與規范之間。
仁,必須成之于“行”。“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點,但必須落實到人生行為之中,才能彰顯其意義。孔子將君子之道概括為“不憂”“不惑”“不懼”,并強調唯有仁者、智者、勇者才能做到。仁與行,必須落實于精神與生活之間。
綜上所論,“道”和“仁”都立足于救世,因而構成辯證性關聯。老子論“道”,強調人性的本然狀態;孔子論“仁”,強調社會的應然狀態。在理論邏輯上,老子從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圖救贖異化的人性;孔子從倫理教化的角度,企圖重構崩潰的秩序。二者構成理論上的互補關系,價值觀上的辯證性關聯。
(選自光明日報《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有刪改)
材料二:
中國有著悠久的知識分子傳統,可以在儒道文化中找到根源。
儒家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儒家知識分子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中堅力量,儒家傳統文化深刻地形塑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給他們的性格特征、價值理念、精神人格等打上了難以磨滅的烙印。具體來講,儒家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鮮明特征:
一是對“道”的追求和擔當;二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參與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就是“治國平天下”;三是儒家知識分子對自我修養的極端重視。
以上可以說是儒家知識分子身份認同上的正能量,但是儒家文化也對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最主要的是根深蒂固的忠君頌圣意識使知識分子很容易成為權勢的奴婢,喪失寶貴的獨立意識和批判精神。孔子所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奠定了儒家士人忠君的理念,君王如果不行仁政,士人臣子只能勸誠、諫言,無論如何不能有不忠之心。
道家思想對中國知識分子身份建構的影響:如果說儒家思想使中國傳統士人成為立法者和合作者,那么道家思想則使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帶有更多的避世者和逍遙者的色彩。
首先是道家的“無為”思想使士人在不得志之時可以避世者自居。從積極的一方面說,“無為”的思想使傳統士人在仕途不順之時能夠以退為進、韜光養晦、不急不躁、不氣不餒,以辯證的態度和平和的心態面對逆境和挫折。但是另一方面,道家的“無為”帶來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小覷。道家濃厚的虛無主義和相對主義色彩使中國知識分子很容易染上“軟骨病”和“人格分裂癥”。道家思想對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身份認同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審美自由人格的塑造。與儒家重視社會倫理不同,道家更重視自然審美人格的塑造,引導人們在自然山水之間獲得心靈的自由和解脫,掙脫世俗名利的羈絆,不在意他人的評判,不在意種種世俗價值觀念對人的規定和束縛,回歸自然的本性,才能達到無拘無束的心靈自由。
道家對審美自由境界的追求影響了無數在儒家仕途上艱難前行的士人,從歸隱田園的陶淵明到鐘情山水的謝靈運,從曠達超然的蘇東坡到一心報國的陸放翁,道家思想成為儒家最好的補充,為士人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廟堂與山水之間、入仕與隱逸之間的掙扎和苦悶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使他們獲得了心靈的平衡和慰藉,也在一定程度上將“分裂的人格”彌合起來。
(選自人民網《儒道傳統文化與中國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雖然考察問題的邏輯起點和具體方法不同,但二者都立足于救世,相互補充,互為辯證。
B.老子之“道”,是萬物生成的本原;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二者對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影響均利弊共存。
C.道家思想使知識分子成為權勢的奴婢,喪失寶貴的獨立意識和批判精神,導致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成為避世者和逍遙者。
D.儒家重視社會倫理,道家更重視自然審美人格的塑造,引導人們在自然山水之間回歸自然的本性,達到心靈自由。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了儒道文化之間的關系,不過二者論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道,表現為“上善”“無為”“復性”,強調人性的本然狀態,企圖救贖異化的人性,
C.仁,必須形之于“德”,導之于“禮”,成之于“行”,強調社會的應然狀態,企圖重構崩潰的秩序。
D.儒道互補,徹底解決了古往今來士人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廟堂與山水之間的矛盾與糾結。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語句最能詮釋“儒道融合”的一項是( )
A.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B.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C.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D.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4.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為當代知識青年,你認為應該如何從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中汲取營養,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