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輝
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教育界提出了主體教育思想,其核心是: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他們主動地追求和實現個人在教育過程、自我發展中以及在未來社會的價值,充分調動積極性,能動地進行學習、工作和社會活動。
通過大量調查發現:學生主體參與和學習效果有顯著的正相關。積極參與帶來學業方面的積極性后果,良好的學業成就又推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積極參與的學生能夠獲得更多、更充分的交往機會(與教師或同學),得到教師更多的關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也為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了信息反饋,教師可以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從而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新課改理念提出生物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積極倡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而培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則是實現新課改理念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應該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生物教學應致力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漁”的根本教學方法。本文擬就實施主體教育思想的策略進行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一、創設情境,組合思維
教學不應是講解式的,而應是假設式的,讓學生處于一定的問題情境之中,自己去體驗、去解決。生物問題情境的設置能促使學生原有的知識與新知識發生激烈的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強烈的參與意識。這種以矛盾沖突為基礎的問題情境的創設,將成為教學過程與學生發展的動力。所謂組合思維,就是啟發學生提取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在生物教學中,適當運用組合思維主,以舊知識或跨學科知識去學習、探索新知識、促使學生在學習、探索中開展思維活動,從而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能力。
二、精心設疑,引導議論
宋代學者朱熹認為:“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學習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切帶有創造性的學習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在分析問題中發展,以解決問題告終。這樣的學習,才能真正讓學生在矛盾中展開積極的思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提出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教師精心設計,抓住關鍵,突破重點,帶動全面,適時把問題提出;(二)鼓勵和提倡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如教學“生態系統”這節內容時,可設疑:“從生物角度看,如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不管采用哪種方法,只需做到沒有分解者存在就可以了。”多角度的思考,提高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
三、反饋調節,評價激勵
教學過程中是師生間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的有目的信息傳遞和調控過程,教與學雙方均需在信息輸入與輸出的基礎上及時獲得反饋、及時調控。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大都是根據事先寫好的教案進行教學,這樣容易忽視或者無法預料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差異性和特殊性。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進度的快慢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根據學生參與狀況來調節。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給予評價與鼓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強化主動參與的意識。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桑氏克在他有名的“效果律”中也強調獎賞,認為獎賞可以強化反應。生物課堂教學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適當的評價,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永遠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進取心理,主動參與教學。
四、自主選擇,自我管理
學生的學習是有差異的,學習的興趣也不盡相同。為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在學習內容的安排上要有一定的彈性,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余地。教師的藝術在于讓學生體驗到“這是我自己選擇的,要認真對待”。教學進度應快點還是慢點;教師采用何種教學方法更好;單元測試由教師命題還是由學生自主命題等,均可讓學生自主選擇。在教學活動的組織上(如分組討論)也可讓學生自由組合,使性格、能力和興趣相近的學生在一起開展討論式的合作學習。在作業練習的設計上,教師更要區分層次,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收獲。既有面向全體學生的鞏固題,又有面向學習有困難學生的預備題,還有面向學有余力學生的提高題,每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相應層次的練習,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例如,普利斯特利實驗中,預先設置不同程度的日照,引導學生思考每一步驟會有什么結果,說明了什么,整個實驗說明了什么,讓學困生回答比較簡單的題目,基礎掌握較好的學生回答難度較高的題目,讓不同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充分調動課堂氣氛。
實施自我管理,主要是幫助學生在自愿、自主的基礎上制訂具體適當的學習目標,知道自己在某段時間內應該做些什么,應該從哪些方面努力,使之產生積極持久的學習動力,獲得成功和分享成功的喜悅,增強參與課堂教學的自覺性。
總之,生物教學活動其實就是師生互動的有機整體。一堂真正優秀的生物課,不僅應該有教師的精彩講授,還要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形成教師和學生互動的過程,融入教師和學生的情感、智慧、思維方式和學習熱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