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珠
摘要:部分教師對“雙減”背景下教育教學模式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論研究方面。對于“雙減”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主要是能夠為實現學生的進一步發展而進行教育引導,立足于學生視角對教育教學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進一步達到減負提效的教學目的,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本文將分析“雙減”背景下對教育模式的改革,進一步豐富教育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雙減”背景 教育模式 改革措施
“雙減”背景下,教育模式的改革包括教學設計改革和課程創新,教學設計過程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整合,結合學生特點和教師自身的教學優勢,進一步達到對教學活動的設計。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要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推動教學方式的轉變,提升教學評價效果。[1]
一、優化教學設計
對于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需要通過學科教學進一步實現。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培養學生學科思維,有利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所具備的學科素養能夠促使學生在學習方面有進一步提升。作為教師,實際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目標對教學情境進行設計,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使得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有一定的教學標準,促進學生個人認知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2]
二、創建思維導圖理清知識
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結合教學現狀,對教學模式進一步探索。而思維導圖作為教育教學中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可以實現可視化的思維教學,且課堂教學中通過創建思維導圖,能夠輔助課堂教學設計,使得學生能夠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對課程中的重難點進行分析,從而構建起個人的思維模型。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創建個人思維導圖,達到新舊知識的進一步整合和完善,使得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提升,使得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同時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也有了更多的溝通和交流,能夠實現多元共建的教學模式,通過有效互動使得教學質量提升。例如,教師可以針對某一篇課文,讓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將課堂上的教學筆記記錄下來,這樣會使得學生的概括能力提升,而且可以達到對課文中心思想的提煉。
三、優化作業設計
實施“雙減”政策之前,部分教師布置的作業較多,學生除了要做完教材上的練習題之外,還需要做一些輔助資料,這樣會使得學生課后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做作業,完成作業的質量不高,導致學習效果一般。“雙減”背景下,教師需要對作業進一步優化,減輕學生的負擔,對于作業布置的優化要做到以下方面:(一)教師要選擇適合學生的作業且可以達到有效學習效果的作業內容,教師可以結合教學進度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布置作業。(二)分層次布置作業。教師可以將班級中的學生按照層次以小組形式進行劃分,這樣布置作業時會有一定的針對性,可以確保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達到對知識的鞏固,同時進一步提升自己。(三)布置的作業內容和形式要多樣化。部分教師布置的作業形式多是書面形式,比較單一,導致學生對作業的興趣不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口頭形式、表演形式使得學生能夠通過多種形式學習知識,達到對知識的進一步鞏固,而且可以讓學生參與到集體活動或者是社會實踐活動中,這樣的作業形式會使得學生快樂學習,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四、豐富課后服務管理模式
部分教師的教育觀念沒有及時更新,導致教學類型比較單一,布置的作業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水平,導致提教學質量不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更新教學掛念,通過為學生提供課后服務管理,使得學生在課后能夠快樂地學習知識。一方面在課后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布置個性化的作業,滿足學生在學習和娛樂方面的需求。例如,教師結合教材中的內容布置具有實踐性的作業內容,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積極走進大自然,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觀察到更多的社會現象,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另外,教師在課后布置的作業可以融入鉆研、樂趣等,對于作業設計,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使得學生能夠在生活中獲得良好的體驗,促使學生能夠不斷探索,提升學習效果。同時教師要把握住課堂現有的時間,注重對教學內容的教學,通過講練結合,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握,將學生作業中的一些問題,集中講解,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
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教師需要對教育教學進一步做出改革,對教育教學方案進行調整,使得學生的課業負擔減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得到提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望思怡.“雙減”促“求真”——中小學教師個性化教育理念探析[J].甘肅教育研究,2022(08):8-10.
[2]趙可麗,吳曉紅.“雙減”背景下中小學作業減負問題審視與改進路徑[J].創新人才教育,2022(04):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