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佳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育、課程素養的提升,以體驗式教學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精準把握情境,組織學科活動,讓體驗學習真正發生。
一、借助輔助欄目,建立學習范式
道德與法治教材遵循生命發展的規律,讓課程學習回歸生活,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以增強學生的生命體驗。教材中設計大量的輔助欄目,以情境、問題的形式呈現,讓學生融入自己的經驗去分享、表達,從而獲得感悟。如在學習部編本八下《維護憲法權威》第二框“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內容時,在“運用你的經驗”引用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思考人民英雄的奮斗歷史,能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探究與分享”中通過不同經驗的碰撞,讓學生在情境活動中收獲體驗。教師以輔助欄目引領學生參與體驗活動,能促進學生知識的習得、能力的發展,從而能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
二、創設學習情境,搭建體驗支架
沒有情境就難有體驗式學習的真正發生,情境的創設要聚焦于必備知識、關鍵能力與學科素養。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境能給學生帶來獨特的體驗,能引發學生的探究動力,培養學生的質疑思維。教師選擇鮮活、針對性強的內容創設情境,能激活學生的潛能,為體驗真實發生奠定基礎。如在學習部編本七下《品出情感的韻味》第二框“在品味情感中成長”內容時,筆者播放2020年度人物張桂梅的視頻,并提出問題:她的身上有哪些優秀品質?我們如何傳遞情感的正能量?在情感的體驗中表達、回應,在與他人的情感交流中傳遞美好的情感、傳遞生命的正能量。
三、組織學科活動,提供體驗載體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組織認知、情感、活動等體驗活動,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掌握。體驗式活動包括認知體驗與情感體驗,前者是學生在感知、發現基礎上建構知識模型,并把所學知識運用于新的問題情境,從而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后者是學生在經歷情感事件時的感知、覺醒,實現情感的升華。教師要通過體驗讓課堂教學真正發生,促進學習目標的達成。如在學習部編本七下《揭開情緒的面紗》第一框“青春的情緒”內容時,筆者讓學生觀看《考試之后》的短劇表演,讓學生討論劇中人物此時分別是什么情緒,將情緒表演出來,讓其他學生猜猜。
總而言之,教師要根據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認識到體驗式學習的價值。教師要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科學創設情境,有效組織活動,引發學生的思考與感悟,讓體驗式學習真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