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正勝
角色扮演,是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扮演角色,并通過互動、討論、辯論等方式分析思想與行為,解決各種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方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通過扮演活動,立足于角色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體味情感,能增加課堂的互動,提升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精心準備,優化設計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創設教學情境,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彰顯活動教學的優勢。部編本教材操作性強,易于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內容,教師可以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利用角色扮演方法調動學生興趣、突破難點、拓展教學內容。情境創設要貼近學生,讓學生能站在角色的角度思考問題。初中生雖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的心智發展尚不成熟,教師要精心挑選角色,在了解學生意愿的基礎上推薦角色,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積累、表達能力、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因素選擇演員人選,選擇與內容相適切的角色,讓學生產生代入感。初中生的思維能力還處于發展階段,教師要在關注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上,向學生發布扮演任務,讓學生結合背景信息去編寫劇本、參與排練,在身臨其境的活動中習得知識、掌握技能、內化情感。
二、課堂實施,充分體驗
教師要留有時間向學生交代背景,為學生的扮演進行鋪墊,或為學生呈現文字圖片材料,讓他們閱讀感知背景,或通過語言講述向學生呈現案例,或以視頻呈現影像資料幫助學生了解劇情。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互動,使其融入到角色扮演活動中,增進他們的體驗。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學生圍繞教師發布的角色場景與角色人物開展扮演活動,如在學習部編本九上《守望精神家園》第一框“延續文化血脈”內容時,可以設計不同的角色,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角色進行扮演,并圍繞各民族的習俗、節日等展開討論。
三、后期總結,促進反思
教師要組織學生圍繞活動的情節、人物、演員以及扮演中的困惑展開討論,引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促進學生的觀點碰撞。教師要對角色扮演活動的完整度以及學生的表現、情節的合理度等展開評價,實現扮演活動與所學知識的銜接,讓學生的注意力聚焦于書本,加深學生的印象,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
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入扮演活動,豐富活動資源,促進互動交流,增進學生的學習體驗,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