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芳 王興中 尹彤
摘要:本文通過構建以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為基本框架的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評價指標體系,高效識別廣西十四個地級市城市創新水平,研究發現南寧市、柳州市、桂林市及玉林市創新水平較高,進而提出了優化制度環境、加快成果轉化、深化市場影響等廣西區域創新高地培育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區域創新;創新高地;發展路徑
DOI:10.12433/zgkjtz.20232802
項目名稱:廣西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的識別與培育路徑及對策研究
項目編號:桂科ZL22064012
在當前全球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創新已成為推動地方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之一。“十三五”以來,尤其是十九大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持續推動創新型廣西建設,主動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促進廣西創新發展。在我國的發展戰略中,構建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地區被賦予了重要使命。廣西作為西南地區的重要經濟樞紐,擁有豐富的資源稟賦和獨特的地理優勢,具備發展為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的潛力和前景。因此,深入研究廣西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的識別和培育路徑,對推動廣西經濟的創新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相關理論基礎
(一)文獻綜述
全球科技中心和創新高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貝爾納(BERNAL J.D.)關于世界科學活動中心的研究,他的研究奠定了全球科技中心和創新高地概念的基礎。在建設全球科技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過程中,信任的建立和優良的行政管理是創新高地發展的重要條件。全球范圍內,波士頓、倫敦、巴黎等城市以及硅谷、以色列等被認為是成熟的創新高地;在我國,濱海新區、雄安新區和中關村被認為具有發展為創新高地的潛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需要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激勵,統籌區域創新資源要素,并強化制度供給、人才供給以及資本賦能。此外,變革高等教育組織結構,加快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形成核心競爭力也是一大關鍵因素。在我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等產業園區作為區域開發政策工具,被賦予較強的創新功能,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對推動廣西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廣西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的識別和培育路徑涉及多個因素。通過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激勵,統籌區域創新資源要素,強化制度、人才和資本的供給,可以為廣西打造創新高地提供支持。基于此,本文將通過綜合前人研究,探討廣西區域的創新環境和要素,以及政府在創新推動中的角色和科技創新政策的應用情況,提出廣西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的識別和培育路徑。
(二)創新高地的內涵和特征
創新高地是指具有卓越創新能力和引領能力的地區,且其創新活動和產出在全球范圍內具有重要影響力。
創新高地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創新密集。且其創新高地具有高度集聚的創新活動,包括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知識產權創造等,通過創新鏈和創新網絡相互關聯,形成創新生態系統。第二,產業聚集。創新高地在特定產業或領域中形成了產業集群,通過供應鏈、價值鏈和產業鏈的緊密聯系,促進技術和知識的跨界融合與創新。第三,人才集聚。創新高地吸引和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在創新高地中形成了密集的交流和合作,推動了創新發展。第四,制度支持。創新高地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政策支持體系,為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發展條件。第五,國際聯系。創新高地具有廣泛的國際聯系和合作,與國際創新中心和科技創新領域保持密切的交流與合作。
二、廣西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的識別
(一)區域創新高地識別測度指標確立
本研究結合各創新評價指標的優缺點,以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為基本框架,構建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評價指標體系。
首先,借鑒朱乃平的研究方法。R&D是技術創新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R&D經費可作為評價創新投入的重要的指標。本文采用R&D人員情況全時當量和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等作為創新投入的測度指標。其次,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專利指標被廣泛用于衡量創新產出水平,但創新產出的代理指標目前還未有統一的認識,專利是否適合用來衡量創新產出,目前學術界對此仍存在分歧,本文采用專利授權數和高技術產業專利申請書等作為創新產出的測度指標。再次,因為創新環境無法進行直接測度,以及與之相關的指標數據獲取困難,所以運用間接和替代指標表示與創新環境相關的重要經濟產出,即采用有R&D活動單位數、R&D項目數和高新技術區等作為創新環境的測度指標。最后,創新績效的衡量借鑒現有文獻,采用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GDP增長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等三項指標作為創新績效的測度指標。
(二)發展階段識別
廣西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的發展可以劃分為萌芽階段、起步階段、成長階段和成熟階段。
首先,萌芽階段。各城市的創新活動尚處于初級階段,創新資源和能力有限,創新生態系統尚未形成。在此背景下,政府應鼓勵和支持創新創業,培育初創企業和創新團隊,提供創業培訓和咨詢服務。其次,起步階段。創新活動逐漸增加,創新生態系統初步建立,企業創新意識增強,初步形成創新人才儲備。為了提升創新能力培養,應培育高層次創新人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積極吸引風險投資和資本支持。再次,成長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創新活動持續增長,創新生態系統進一步完善,企業創新投入增加,初步形成創新集群和產業鏈。最后,成熟階段。創新活動全面發展,創新生態系統成熟健全,企業創新能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高地。
(三)區域創新高地的識別
根據本文構建的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評價指標體系,對廣西的14個地級市的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等四個一級指標進行測度,可以得到各項指數,如表1所示。
根據2013~2021年廣西十四個地級市一級指標的各項指數情況,可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從創新投入方面看,南寧市的創新投入得分最高,為29.53,其次是柳州市和桂林市。這表明南寧市在資源投入、研發支出等方面在全市范圍內表現較好。第二,在創新產出方面,南寧市的創新產出得分最高,為32.83,表明該市在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第三,在創新環境方面,南寧市再次獲得最高得分,為32.83,表明該市的創新生態、政策環境和創新資源等方面較優越。第四,創新績效方面,南寧市的得分為4.31,排名較低。創新績效是指創新成果的影響和實際應用情況。這可能表示南寧市在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價值和經濟效益方面仍存在有待改進的空間。
總體來看,南寧市在整體創新指標上表現較好,在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和創新環境方面獲得了較高的得分,顯示了該城市在創新活動的支持和推動方面的優勢。然而,南寧市創新績效相對其他一級指標得分較低,需要進一步加強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經濟價值和社會影響的能力。此外,柳州市、桂林市和玉林市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相對較高的得分,表明在創新方面存在一定的競爭力和潛力。
三、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的培育路徑
現階段,培育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的關鍵是政府、企業和學術界等各方的積極參與和協同合作。基本思路是政府發揮引導作用,提供政策和資源支持;企業主動創新,增加研發投入;學術界加強科研創新,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各方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將加速廣西創新高地的培育和發展,為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通過政府的政策引導和支持、企業的創新驅動、學術界的科技合作,可以逐步建立具有引領性的區域創新高地。
(一)夯實廣西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發展基礎,優化制度環境
要想打造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需要夯實發展基礎,優化創新制度環境,為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首先,建立完善的政策體系,為創新活動提供有力支持。其次,科研機構和高校是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的重要支撐力量,要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再次,優秀的人才是創新的核心驅動力,應加大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最后,通過推進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
(二)鞏固廣西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發展成果,加快成果轉化
為了確保廣西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的可持續發展,鞏固已取得的成果至關重要,而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是關鍵策略。首先,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和平臺。其次,重點支持創新型企業的發展,提供優惠政策和創新資金支持。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商業化水平。再次,加強人才培訓,提高創新團隊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為科技成果的轉化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最后,注重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有機結合,鼓勵企業加強創新鏈的建設,加快科技成果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形成良性循環的創新發展模式。
(三)創新廣西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發展模式,深化市場影響
在廣西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的發展過程中,創新是關鍵推動力。本文主要探索廣西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發展的模式,旨在深化市場影響,實現創新生態的健康發展。首先,在多元化產業結構與創新生態方面,積極探索多元化產業結構的構建,促進不同領域的交叉融合。其次,在創新科技政策與激勵機制方面,加大科技政策的創新力度,建立更加靈活和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再次,加強產學研合作與科技成果轉化,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更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最后,強化創新文化與人才培養。強化創新文化的建設,營造尊重知識、尊重創新的社會氛圍,為創新高地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Bialic-Davendra,M,Bednar,P,Danko,L,Matoskov-a,J.Creative Clusters in Visegrad Countries:Factors Conditioning Cluster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J].Bulletin of? Geography-Socio-Economicseries,2016,32(32):33-47.
[2]池仁勇.區域中小企業創新網絡的結點聯結及其效率評價研究[J].管理世界,2007(01):105-112+121.
[3]孫彤,魏亞平,李寧劍.濱海新區構筑自主創新高地發展路徑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4):1-4.
[4]陳勁.雄安新區:全球創新發展的新高地[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32(11):1256-1259.
[5]翟立新.中關村:從京郊小村到創新高地[J].前線,2019
(07):17-19.
[6]田文富.打造科技創新高地的制度供給研究[J].學習論壇,2017,33(09):40-44.
[7]孫銳,趙全軍.中關村:打造國家人才政策創新高地[J].中國人才,2015(21):58-59.
[8]武漢大學資本賦能大灣區創新發展研究課題組.讓資
本賦能大灣區全球創新高地建設[J].南方經濟,2019(06):1-9.
[9]薛新龍,史薇,霍鵬.創新高地的高等教育組織結構變革研究——以美國舊金山灣區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21(09):91-97.
[10]毛明芳.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基
于區域創新能力建設的視角[J].湖南社會科學,2021(01):21-28.
[11]李群.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十四五”科技創新高地[J].人民論壇,2020(31):32-35.
[12]朱乃平,朱麗,孔玉生,等.技術創新投入、社會責任承擔對財務績效的協同影響研究[J].會計研究,2014(02):57-63+95.
作者簡介:江小芳(2000),女,湖南省益陽市人,桂林理工大學商學院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創新管理。
通訊作者:王興中(1974),男,湖南省新寧縣人,碩士,桂林理工大學商學院正高級實驗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創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