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最近,“浙江多個景區實現無痛爬山”的相關話題在網上引起熱議。網友發布的淳安天嶼山登山視頻中,一條長長的自動扶梯架設在山石之間,扶梯兩側噴灑水霧,游客站在扶梯上沿途欣賞美景,直達山頂。據報道,浙江的天嶼山、神仙居、白云山等景區,均安裝了上下山的“天梯”。天嶼山位于千島湖景區,海拔只有300多米,但山路蜿蜒,全程步行要走3公里,尤其是對老人和小孩來說,不太友善。三段自動扶梯建成后,游客步行登上山頂所需的時間從最初的50分鐘縮短至10分鐘,每位游客花30元就可“無痛爬山”。神仙居景區位于仙居國家公園,最高海拔有900多米,可以先坐索道再乘電梯,游客乘梯到山頂,只需4分鐘左右。網友直呼:“山一步沒爬,景一處不落!”有人稱贊設計暖心,也有人疑惑“無痛爬山”,還有爬山的樂趣嗎?
【話題提煉】
服務、人文關懷、選擇……
【觀點提要】
①安裝自動扶梯可以照顧到老弱病殘孕人群,山路蜿蜒,步行距離遠,為應對體力不支、身體不適等突發情況,乘坐電梯是一個絕佳選擇;②建設自動扶梯既可以緩解客流高峰時景區壓力,有利于應急疏散,還可以提高景區安全等級,減少游客在登山過程中受傷的風險;③所謂的“科技與狠活”是否正逐漸取代傳統的爬山文化;④爬山的意義不僅是到達山頂,更在于攀登的過程、體驗到的困難與堅韌。
【速寫引領】
一個成熟的景區,應該能為游客提供不同的游覽路線和方式,游客的自主選擇權越大,旅游體驗也會越好。因此,浙江某些景區開啟的“無痛爬山”模式,實質上就是為游客提供了更多選擇,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際需要來選擇,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景區應該在打造更加人性化的無障礙設施上努力。比如,充分考慮自然旅游所遵從的“無痕山林”、最低人為干擾、低碳可持續等因素,盡可能在自然景觀中減少人工設施的建設。加強建設多樣化的自然體驗路線和內容,通過對自然景觀知識的普及以及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來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以拓展更豐富的自然體驗內容和服務來增加旅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