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05年,風景旖旎的月湖畔誕生了這位浙東學術文化集大成者——全祖望。自幼聰慧的全祖望,4歲讀書已初解章句,8歲兼讀《通鑒》《通考》,14歲師從三余草堂董次歐先生習經史,從此與經史結下不解之緣。浙東史學派的發展壯大得益于豐富厚重的浙東故家藏書。19歲的全祖望,不僅數登天一閣讀書抄書,還先后輾轉謝家巷天賜國傳抄楊誠齋的《易傳》,前往帶河巷陳氏云在樓傳抄《春秋纂言》,到偃月街陸氏南軒借讀藏書……可見其求知若渴,相當勤奮。23歲那年,全祖望中進士后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一年多時間里,他夜以繼日地刻苦學習,與李紱借讀翰林院庋藏的《永樂大典》,每天必讀20卷,并親自傳抄有關資料,今傳世的紀宗德、李孝謙纂修永樂《寧波府志》,就是靠全祖望傳抄才得以保存下來。為獲得死難志士的遺稿,他可以以七尺男子之軀,長跪在志士后人的門前,僅僅是為了獲得這些志士的作品,將他們的事跡和精神傳之后人,付諸史集。為了獲得久覓不得的文稿,他可以傾家蕩產,欣然換之而無顧米斷薪絕。
思維解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正是因為對傳統文化的摯愛,才讓全祖望將個人的一切拋之腦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史料的搜集與傳承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