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是全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工程的發起者和領導者。在傳統文化搶救、保護和傳承上,馮驥才一直在發出自己響亮的聲音。路越走越遠,事情越做越多,思考越深越急迫。馮驥才對記者說:“有時候站在后世的角度想,他們會不會落入文化的茫然?文化會不會被我們這代人毀掉?這么快的時間里,我們把600座城市按照一個模子造出來,這是我們文化的悲劇、文化的無知。”
這些年來,馮驥才既動嘴又動腿,在不斷高聲呼吁的同時,和一批熱心的學者、學生和志愿者一起,到民間去搶救那些處于險境的文化。讓馮驥才感到不滿的是,很多時候,我們還在為“誰的責任,誰的利益”而爭論不休,“如果你不懂得、不熱愛、不敬畏文化,談何保護文化?”從國家到個人,都要有保護傳統文化的自覺。“我們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復興什么呢?我認為是復興文明。人類的終極享受還是文明。傳統文明是我們的根基,沒有這個根基很難建立起現代文明;要有根基,就要保護文化遺產。”
思維解讀
很多讀者覺得馮驥才是從文學上“出走了”,但是他自己說:“我從未離開文學,正是上世紀80年代那種純粹的文學精神影響了我,支撐著我。”出于這樣一種精神,當看到我們的文化在一個轉型期面臨危機的時候,他才會有這樣急迫的感情和這樣的情懷,去了解民間文化和民俗生活,關注各種身懷絕技的藝人,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