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A
科普甲骨文走紅,“冷”文化也有“熱”魅力
近日,研究學習甲骨文方向的95后女生李瑩,因發視頻吐槽專業“冷門”意外走紅,她在視頻中向大家科普甲骨文的源頭、學習甲骨文的用途。不少網友在線催更,希望通過學習甲骨文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但是,由于實用價值低、教育科普程度的不足,甲骨文這一優秀的文化瑰寶被束之高閣,與我們普通人的生活越來越遠。不僅在小學和中學的教育中難以見到關于甲骨文的教學,甚至到了大學,與甲骨文有關的選修課程也是少之又少。除了專業學者之外,大眾接觸和學習甲骨文的途徑非常有限,這讓甲骨文在普通人眼中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成為了只可遠觀、不可意會的“冷門絕學”。
然而,隨著李瑩科普甲骨文的視頻走紅,無數網友留言催更,也讓我們意識到,“冷”文化并非永遠遙不可及,而是在這個時代中仍然散發出“熱”魅力。
素材B
再現歷史華彩,他重建“失傳”印染工藝
肖聰聰 張桂貴
“葡萄紫”“鸚哥綠”“橘皮紅”“佛頭青”……這些色彩蘊含著中國人的獨特審美和歷史文化沉淀。為讓這些華彩再現,有一位年輕人正努力把“失傳”的傳統染色技藝找回來。
他叫劉劍,從初中開始就沉迷于懸疑推理小說,夢想成為一名偵探。而在現實中,他則成為了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專門從事紡織品科研工作的一名考古“偵探”。
紡織品考古是具有特殊意義的研究領域,它可以展現中華民族對人類歷史文明的重要貢獻,其成果有利于提升中國考古學的國際話語權。劉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染料科技考古與科學重建傳統的色彩。作為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主任,他完成了上千件紡織品文物的染料檢測,正在揭開古代紡織品經典染色的奧秘。劉劍和同事們借鑒考古學中的三重證據法,并結合現代分析技術和儀器,復原了一套“乾隆色譜”。
劉劍認為,探索絲綢起源、發現歷代染料品種、研究考古紡織品,不僅可以揭示中國悠久的紡織技術和藝術史,還將啟迪當代生態紡織的創新能力。
素材解讀
通過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展示甲骨文的構形特征和演化歷程,李瑩生動闡述了中國文字的歷史源流與現代價值,使觀者隨著中國文字的發展步伐而前行,感受幾千年來中國文字的魅力,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響力。作為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和見證,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演變傳承至今,書寫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讓古老而充滿活力的甲骨文“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古代文化從書齋走向大眾、展示其獨特魅力,讓“全網最冷門專業”不再是“絕學”,我們需要更多的李瑩。
歷史永遠需要新的講述者,需要一群有著“老靈魂”的年輕人,而傳統文化只有與年輕人擁抱,才能在傳承中創造出更多可能,煥發新的生命力。劉劍和其團隊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和文獻查閱,復原了“乾隆色譜”色卡,復制出唐代的印染工藝,讓中國傳統的紡織技藝走向世界。
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傳承,需要創新。唯有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可以將國之重器發展下去,繁榮起來。更需要把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變成創造力,持續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瑰寶,甘愿投入冷門“絕學”、失傳技藝的研究,用他們的鉆研和付出讓傳統文化再現光彩。
適用話題
文化傳承、冷門與熱門、培養興趣、文化創新、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