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較弱,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強。本文從“針對性”“趣味性”“漸進性”“層次性”“開放性”和“互動性”幾個方面,針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原則及技巧展開論述。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夠以提高課堂提問的效率為契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秉持“漸進性”原則提問,遵循認知規律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只有先想明白了淺顯的問題,才能具備探索有難度的問題的能力,學生只有解決了“前因”的問題,才能得出“后果”的結論。因此,在課堂提問環節,教師應該道循認知規律,秉持漸進性原則提問,使學生經歷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由因到果的思維過程,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
二、秉持“層次性”原則提問,兼顧備方需求
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秉持漸進性原則設計問題和提出問題,還應該秉持層次性原則,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從而使全體學生 都能夠參與到課堂問答環節,并從課堂問答中獲取靈感,體驗學習樂趣。
三、秉持“開放性”原則提問,培養發散思維
數學是一門客觀而理性的學科,重視計算的精準性和思維的嚴謹性。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要墨守成規,思維僵化。相反,教師應該秉持開放性原則,為學生設計富有討論價值與創新機會的問題,使學生通過多方面論證、多維度思考和多方法求解來提升思維的靈活性與敏捷性,拓寬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教師秉持開放性原則來設計和提問,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學生的思維更具靈活性與敏捷性,這對于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
四、秉持“互動性”原則提問,促進教學相長
古語有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問。這句話強調了學習過程中提問和質疑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課堂提問的互動性。也就是說,教師不僅自身要善于提問,也要善于引導和鼓勵學生提問,通過課堂上的問與答,使師生共同經歷思考、質疑提問、釋疑的過程,實現教學相長。教師應該秉持互動性原則提問,采用“拋磚引玉”的方式,引發學生的質疑與發問,促進師生間的交流與互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對于提可技巧的研究與探索,更持“針對性”“開放性”“趣味性”“漸進性”“層次性”和“互動性”的原則,通過高質量的提問來構建高效課堂,培養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