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焱
教育只有實踐相結合,才能形成真正的教育。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建立物理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開展生活化教學,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知識去解決物理問題,提升他們的應用意識,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將物理核心素養的提升落到實處。
一、教學情境生活化,形成物理觀念
教師要選擇學生熟知的生活構造情境,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探究的熱情。教師要立足于生活化的視角帶領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為他們搭建理解物理概念的階梯,提升他們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如在學習“升華和凝華”一課內容時,教師向學生展示晾曬衣服、窗戶上的冰花的圖片,并提出問題:我們知道物質可以由液態變成氣態或固態,那么物質能夠直接由固態變成氣態或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嗎?教師以生活情境引領學生去觀察物質在固態與氣態之間的變化,讓他們探尋生活中的升華與凝華現象。
二、演示材料生活化,促進思維啟迪
物理學科具有抽象性、實驗性,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演示活動,活躍課堂氣氛,豐富體驗活動,讓學生對物理概念產生感性的認識,促進他們對物理規律的探尋。生活化的內容能幫助學生形成直觀的體驗,易于學生理解。如在學習“大氣壓”內容時,教師將熱水倒入玻璃瓶后稍熱一會再將其倒出,將氣球壓在瓶口處,將瓶子放在裝有冷水的水槽中一段時間,此時學生就會發現玻璃瓶與氣球兩者會緊緊地吸在一起。教師讓學生觀察拔火罐與這個實驗有著怎樣的聯系,并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拓展學生的思維,促進他們對大氣壓強原理的把握。
三、實驗研究生活化,滲透探究理念
教師要立足學生的日常生活,讓他們從生活實際中發現問題、動手探究,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技能,從而促進他們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教師要以生活化的方式開展物理實驗,激發學生的探究欲,促進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如在學習“密度”內容時,有學生將水、蜂蜜、酒精、洗潔精等放在一起,比較它們的密度。教師讓學生按密度由大到小的順序依次放入酒精、水、洗潔精、蜂蜜,就會形成“密度塔”。學生借助生活化的素材展開探究,探尋其中蘊含的科學規律,并通過科學探究的過程,掌握探究的方法,從而促進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提升。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引入豐富的生活資源,啟發、引導學生去實踐、思考、交流,使其在習得物理知識的同時,掌握物理的方法,體驗到科學探究所帶來的樂趣,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