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1. B 2. D 3. B 4. C
5. B 6. A 7. B 8. B 9. D 10. C 11. C 12. B 13. A
14. C 15. D
16. (1)校長:蔣介石。作用:黃埔軍校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隨后的北伐戰爭作了準備。
(2)戰爭:北伐戰爭。主要原因:北伐軍正確的作戰方針;國共兩黨齊心協力;北伐軍官兵的浴血奮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眾的密切配合和積極支援等。(任答兩點即可)
(3)原因:國民黨內反動集團叛變革命,屠殺共產黨人;黨內思想異常混亂,一些同志和不堅定分子離開黨的隊伍。
(4)變化:由合作到分裂。
17. (1)方針: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戰略轉變:放棄攻打中心城市,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
(2)經驗:建立革命根據地,領導人民建立革命政權,開展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
(3)開辟: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革命新道路。
18. (1)標志: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共同影響:使兩黨得到了共同發展。啟示: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2)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決定性因素:符合國情。
(3)原因:遵義會議開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的新的領導。
(4)原因:學會團結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與國情相結合;勇于糾正自身錯誤等。
第六單元
1. A 2. D 3. B 4. A
5. C 6. B 7. A 8. C 9. D 10. C 11. D 12. B 13. C
14. D 15. D
16. (1)①根本原因:民族危機嚴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內階級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②在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的影響下,張學良、楊虎城深感民族責任重大;③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希望停止內戰、一致抗日;④張學良、楊虎城多次對紅軍作戰失利,蔣介石削減東北軍、西北軍軍費,乘機取消被消滅部隊的番號,張、楊對此深感不滿;⑤直接原因:蔣介石拒不接受聯共抗日的主張,親赴西安督戰,致使張、楊處于抗日不能,“剿共”不愿,苦諫無效的境地。(任答兩點即可)
(2)原因: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因素: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等。(任答兩點即可)
(4)感想: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等。(言之有理即可)
17. (1)評價:抗戰比較努力。事例:臺兒莊戰役。
(2)狀況:迅速從敵我爭奪區到敵后、從山區到平原。戰法: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任答兩點即可)意義:有利于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3)原因: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全民族眾志成城奮勇抗戰。因素:國際反法西斯勢力的配合與支持。
18. (1)①九一八事變;②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③南京大屠殺;④百團大戰。
(2)民族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
(3)意義:給美英繼續貫徹其“先歐后亞”的軍事戰略提供了支持;是東亞和太平洋戰場能夠從戰略相持轉入戰略反攻的重要因素。
致作者
根據《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作者向我報投稿的作品一經采用,如無特別聲明,即視為投稿者同意授權本報擁有其在報紙、網絡的刊載權、出版權,以及稿件的編輯、復制、發行等權利;同時,本報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費用。本報刊發的作品與圖片,因未能聯絡到原作者,未能及時發放的,敬請作者與本報聯系。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