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輝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是每位小學數學教師的重要責任。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向學生傳授正確的讀題思路和解題技巧,也要參照當前學生認知特征,靈活運用數學語言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讀題能力。只有教師不斷探索,才有利于小學生讀題能力的提升,為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起到輔助作用。
一、規范運用數學語言,提高讀題能力
要想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其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學習興趣,教師就應靈活運用趣味語言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充滿求知欲。但是在具體講解數學題時,如果過多運用兒童語言極有可能對小學生造成思維影響。比如,在講解習題1過程中,讓學生將45、23、87、12、9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有序排列。在這一過程中,有些教師也會采用“數字排排隊”兒童化語言,讓小學生機械記憶,只要看到類似題目則無需思考便解答,不會注重“排序”“從小到大”的關鍵詞,更不會在解題中正確運用“>”“<”將題目中的數字進行串聯,以至于出現“9,12,23,45,87”答案形式。所以,數字語言必須精心選擇,這樣才能在開展數學課時體現出邏輯性和抽象性,幫助學生熟練使用數字符號,真正理解題目的意思。要提高學生的讀題能力,首先要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理解能力的重要方法就是閱讀,閱讀能培養孩子的邏輯性、想象力、創造力。
二、找出題目中的關鍵詞語
在講解數學題時,命題人一般將重點信息或者是必要條件展示出來,但是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數學信息大多數清晰可見,為了正確解題,必須發現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更好地培養小學生讀題能力。與此同時,教師也要與家長協力相助,共同在教育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讀題習慣,為后續深度學習數學打好扎實基礎。比如,在讀題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反復閱讀題目,并且借助鉛筆標注題目中的必要信息,由于這些已知條件是學生數學解題的關鍵,必須讓學生在解題中意識到這些內容和條件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在后續解題中發揮作用,大大提高學生數學解題效率,更好地培養他們的解題能力,提高解題的準確度。
總之,由于低年級學生認知能力一般,在數學審題中有時不能及時找到解題關鍵條件,導致解題結果發生明顯偏差。因此,教師在講解數學練習題過程中,要通過題目閱讀積極培養學生細節觀察能力,使其不僅能快速理解題目內容,也能對后續解題提供很大幫助,降低出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