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樹人,語文教學是立德樹人的墊基石,始終肩負著育人的重任,每講授一篇課文,都要突出思想性、政治性,促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啟迪,使之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一、啟發學生質疑解難
質疑總是與求知、探索、發展、獲取相關連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去學習、去發現、去找答案,就是要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產生某種感悟和體驗。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教師善“導”,引導學生勤思考、多分析,就能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就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課堂上,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要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質疑,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自主探究,能親身體驗創新過程。小學語文教學,首先要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跳出“教師、教材、課堂”的狹小圈子,發揮創造性,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過:創造性地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創新思維發展的過程。教學中我們可以就課題,課文的重點、難點、疑點及矛盾之處,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思考、質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學生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培養了創新思維。
富有創意的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處在主動生疑、求知若渴的狀態中。學習語文應該強調讀、背、悟,讀、背是求“實”,悟則是進一步求“變”、求“活”的階段,是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把課文的語言文字及語言所承載的內容與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經驗發生聯系,重新組合的過程,是創新思維活躍的階段。因此,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以讀為主線,做到熟讀成誦,使學生在讀中感悟、領悟、頓悟。
三、讀寫結合,多讀勤練
語文教學要注重實用,多讀勤練。讀書是積累知識、豐富大腦、開拓寫作能力的源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或曰“不會吟詩也會偷”。所謂“會吟會偷”,即善于因襲點化,推陳出新。因襲是前人用功入門的捷徑,點化是大方升堂入室的秘訣,歷代文豪莫不經由此道而成名成家的。李清照“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是從范仲俺“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花草蒙拾》)脫胎而來。但凡前人杰作,后人擬之,非雄才博學,鮮有過人者。杜甫“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擬蘇子卿“明月照高樓,想見余光輝”,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擬簡文帝“濕花枝覺重,宿鳥歸飛遲”,三者各有所長,然盡皆青于藍。讀書萬卷,靈犀自通。縱橫于諸子百家之中,采百花而釀蜜,其味自顯,互為補充,互為遞進。張祐“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暮田”,元遺山化作“人生只合梁園死,金水河頭好暮田”。語雖擬而意蘊迥別,哀金人被俘,諷謝太后之北行,其意深長。因襲模仿是創新的起步,初學者可體規畫圓,準方作矩,漸次“規摹變化之訣”,“化腐朽為新奇之功”,博采眾長,推陳出新,點化出神,便可自成一家。
總之,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陶冶情操,鑄造人生,讀寫結合,多讀多練,就可寫出思想性、政治性很強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