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航
“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能給人留有愉悅的精神體驗。教師要針對小學生抽象思維薄弱的特點,開展生活化教學,讓美術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幫助學生形成愉悅的體驗,使美術課堂變得富有活力。
一、繪畫生活,深化理解
教師要關注學生美術知識的習得、技能的提升以及情感的體驗,融入生活化教學的理念,建立美術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并以他們的興趣為切入點,讓他們整理自己喜歡的物品,并結合自己的想法,發揮自己的想象,創造出富有童真童趣的作品。教師要運用生活中的線條、色彩等元素,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增進他們的情感體驗,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學習美術的興趣。
二、創新過程,增進體驗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構建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好奇,調動他們探究生活元素的興趣。教師要提前布置任務,引導他們展開探討交流,鼓勵他們對生活產生自己的思考。如在學習蘇少版三下《色彩的純度漸變》一課內容時,教師提出問題:大家見過這樣的自然現象嗎?夏日,雨過天晴,陽光明媚,有時候天空中會出現一道彩虹。紅、橙、黃、綠、藍、靛、紫,宛如橫跨天空的一道七色彩帶,你們喜歡彩虹的顏色嗎?為什么會喜歡彩虹的顏色?教師以生活中的問題引領學生去討論、感受、體驗,從而形成積極的情緒體驗。教師要借助圖片、視頻、動畫等形象生動地呈現內容,從而能引發學生對生活的想象,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美術知識。教師要通過生活化的引導,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從而引發他們對美術知識的深度理解。
三、完善評價機制,提升審美能力
評價是生活化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作品內容、表現手法、作品內涵等進行評價,促進他們對美術知識的理解,提升他們的理解與審美能力。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創作結果,還要關注學生的動態成長,將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使評價變得更全面、更深刻。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現他們的優勢與不足,對他們的知識運用、思維能力等方面進行科學的評價,讓學生能更好地認識自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應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尋找靈感,運用美術知識進行創作。教師要對作品進行點評,給予肯定與鼓勵,從而豐富學生的創作體驗,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教師要融入生活化教學的理念,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體驗生活、創作生活,增進學生的審美體驗,調動學生的審美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審美技能與審美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