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會
語文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學好語文,能夠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實踐證明,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需要時刻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基于此來設計教學活動,方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
一、“以學為主”的教學理念
以學為主的教學理念,最早由郭思樂教授提出,他倡導: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控制生命,而是為了激揚生命。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從學生視角來看待問題、設計教學模式,方可為學生的發展保駕護航。要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需要挖掘出他們的學習潛力,營造出輕松愉悅、和諧、民主的人本化學習環境,與此同時,在授課時不能照本宣科,要對教材進行進一步開發,將語文教學課堂打造為師生互動、生生交流的平臺,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以學為主”理念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的應用意義
(一)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在以往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多是以教師為主體,根據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對課文進行解讀,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在這種模式中,學生被動接受所學知識,對教師依賴性較強,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如同搬運工一樣,學習缺乏自主性,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致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大打折扣。構建以學為主的語文教學課堂,要求教師吃透教材、深入鉆研、做足功課、預設情境、轉變理念,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對于教師教學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都非常有益。
(二)提高學生各項能力
構建以學為主的語文教學課堂,能夠為學生各項能力的鍛煉提供有益的契機,挖掘出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和優勢,同時,可以有效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發揮出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自主學習中主動實踐、積極創新。同時,以學為主的小學語文課堂是由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完成,教師在課堂中只是引導者的角色,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有助于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
三、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要打造以學為主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首要步驟就是要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教師、學生之間的一種基本關系,是兩者認知、情感、行為的表現,師生關系意味著平等的互動和參與。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熱情,推動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需要從教學目標、方法等方面來改革,在和諧生動的課堂中,深入淺出地為學生講解,引入趣味性、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通過分層教學引導學生取長補短,開展差異化學習,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