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
完善基層監督體系,是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正風肅紀反腐向基層延伸的重要舉措,是做好基層基礎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關鍵環節,事關黨的執政基礎、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基層治理成效。
近年來,陜西紀檢監察機關特別是縣(區)紀委監委立足職能職責,推動監督下沉、融入、做實,基層監督體系逐步完善,效能不斷發揮,有力促進了基層治理。2023年10月,陜西省紀委監委出臺《關于推動完善基層監督體系的指導意見》,從壓實縣(區)黨委基層監督主體責任、發揮縣(區)紀委監委在基層監督中的主力軍作用、促進紀檢監察監督有效銜接村(居)務監督、加強紀檢監察監督與群眾監督貫通融合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
整合力量資源
談起擔任監察員以來的切身感受,藍田縣樊家村監察員張小龍一連說了“四個有”——有面子、有尊嚴、有底氣,更有榮譽感。
當前,村(社區)雖普遍設有監委會,但監督效果參差不齊。特別是村級組織負責人“一肩挑”后,相比過去,村(社區)主要干部權力加大,監督難度也相應增大。一些村監委會主任認為,自己雖然是村民代表大會選舉出來的,但與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的正職相比,職級“矮人一等”,挺不起腰,不敢監督。也有人認為,大家都是鄉里鄉親,低頭不見抬頭見,“因為公事得罪人不劃算”。
2018年,隨著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藍田縣紀委監委在監督全覆蓋的同時抓住關鍵領域和“關鍵少數”,探索啟動村(社區)監察員聘任工作,構建職責清晰、優勢互補的基層監督體系,在全縣337個行政村和11個社區提級聘任348名監察員,以此改善“縣級監督太遠、鎮級監督太泛、村級監督太軟”現象,為基層監督撐腰鼓勁。
把分散在基層的“點”串聯成“線”,通過監察力量的有效聚合,加大對基層干部和公職人員用權監督約束力度,實現監督一貫到底。作為鎮(街)紀(工)委的延伸“觸角”和補充力量,監察員是設在群眾身邊的監督“探頭”,能夠更加直接地感受群眾呼聲、聽取群眾訴求、推動解決群眾身邊難題。在具體實踐中,監察員緊盯村務決策和“三務”公開、村集體“三資”管理、惠農政策落實等內容進行全程監督。
今年5月,樊家村幾位村民向張小龍反映,兩座電力鐵塔的占地補償款遲遲沒有拿到,村民們意見不小。針對這一問題,張小龍向村黨支部和村監委會發出工作提醒,同時前往交通和財政部門詳細了解占地補償款的撥付情況,第一時間將信息向村民進行公開。
推動完善基層監督體系,要發揮縣(區)紀委監委在基層監督中的主力軍作用,強化依靠本級力量監督本級工作理念。據藍田縣紀委監委宣傳部部長侯義明介紹,村(社區)監察員原則上由監委會主任兼任,由鎮(街)黨(工)委任命,鎮(街)紀(工)委負責日常管理、業務培訓、監督履職、考核測評等工作,并定期聽取監察員履職情況匯報,如有重要問題線索可以直接向縣紀委監委報告,“真正做到能監督、會監督、敢監督、共監督。”
激活“末梢神經”
完善基層監督體系,縣(區)黨委、鎮(街)黨(工)委負主體責任,縣(區)紀委監委既要統籌推動,也要具體主抓,帶動鎮(街)紀(工)委、派駐紀檢監察組實戰實訓、貫通落實,聯動村級組織積極跟進。
著眼于促進紀檢監察監督有效銜接村務監督,禮泉縣紀委監委在選優派強基層紀檢監察干部隊伍的同時,全面推行由鎮紀委加強指導村務監督委員會業務工作,構建“鎮黨委統一領導、鎮紀委組織協調”的監督機制,“一盤棋”統籌紀檢監察工作與村務監督工作,通過用活鎮一級監督力量,強化對鎮級紀委的領導指導,督促村務監督委員會履行職責,實現基層監督力量整合利用的縱向聯動。
目前,禮泉縣共設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212名,委員640名,其中最年輕的26歲,最高學歷為碩士研究生,監督覆蓋面達到100%,群眾家門口的監督力量全面加強。鎮紀委對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業務指導,精準聚焦信訪聯辦、案件聯查、監督聯動、問題聯解4個環節。“聯”的過程,既是把反腐敗防線前移的過程,也是教育培訓、實戰鍛煉的過程,有效解決了村務監督委員會不敢監督、不愿監督、不會監督的問題。
“過去,最缺的就是業務上的指導。現在有了‘自家人撐腰,監督起來腰板挺得更直了。”對于禮泉縣阡東鎮群星村監委會主任王向黨來說,自從有了鎮紀委指導支持,他的最大感受是參與監督村里的各項大事要事底氣更足了。
今年7月,群星村村民梁建武地里種的景觀樹因為緊挨著路邊,阻礙農用機械進村收割,引發周邊村民抱怨。得知這個情況后,王向黨走訪相關村民征集意見,經反復協調商議,最終,梁建武同意將10株景觀樹挖除。
在禮泉縣,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業務受理范圍”已遠遠不止于收集問題線索和群眾意見那么“單一”。王向黨介紹,大到村集體“三資”管理、工程項目建設、民生資金申報發放等重點環節,小到村干部及其直系親屬享受惠農政策等情況,都要在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下實施或向群眾公開公示,延伸監督“觸角”,激活“末梢神經”,把壓力傳導到村組、把紀律約束落實到村組、把問題解決在村組。
強化數字賦能
暢通群眾信訪舉報監督主渠道、健全基層公權力大數據監督平臺,是加強紀檢監察監督與群眾監督貫通融合、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內容。著眼于“全周期管理”理念,吳堡縣紀委監委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基層監督中的賦能、服務、保障作用,通過打造基層“小微權力”全程線上運行、異常信息實時預警、群眾訴求及時處置的基層數字化監督新場景,讓公開更透明、互動更便捷、監督更有效。
在吳堡縣達連坡村的“數字鄉村”平臺上,村里的黨員人數、村級收支、民情訴說、投票調研等內容分類有序、清晰明了。群眾只需在手機上下載APP,或者從微信小程序搜索進入,即可查看清單,在線投訴反饋,隨時查詢結果,實現24小時線上“云監督”。紀檢監察機關還能對“不滿意”件實時跟蹤督辦,把群眾身邊的問題化解在最小網格。
為進一步暢通群眾反映問題渠道,“數字鄉村”平臺還專門設置了“隨手拍”模塊,對政策落實、資金發放、干部作風等問題“一鍵投訴”,促進黨內監督和群眾監督貫通融合。今年入夏以來,降雨較多,村里的部分土窯出現裂縫。有村民在該平臺上傳照片反映此事,當天,村委會干部通過后臺監控,直接將照片上報街道,并與住建部門對接,很快便徹底解決了問題,消除了村民的后顧之憂。
一直以來,信息壁壘都是制約監督質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吳堡縣紀檢監察機關通過提取“數字鄉村”平臺公開的村級重大事項、村集體“三資”、惠農補貼等數據信息,與財政、民政、農業農村等部門數據信息進行比對分析,推動形成基層監督“矩陣式”平臺,有效提升了監督質效。
作為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省級示范村,達連坡村還推出了集防控、監測、預警于一體的廉潔風險點示意圖,清晰標明每一項村級“小微權力”的辦事流程,用不同顏色標注出可能會存在的廉政風險點,標明每一項風險的防控措施,全面推動完善村務監督體系,讓“發現問題的眼睛”與“解決問題的雙手”更好協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