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
時令已過立冬,秋意仍未散盡。走在安康市漢濱區的阡陌田壟,糧進倉,菜入窖,又一段秋收冬藏的旅程開始了。
漢濱區是安康市乃至整個陜南片區的重要糧食產地。今年以來,漢濱區紀委監委以查處350噸儲備糧損失為突破口,揭開當地持續10余年糧食行業監管亂象的“蓋子”,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隨著案件查處結束,漢濱區唯一的國有糧食企業經過改制,由原來的18人減少為9人。這個最基層的糧食企業,如何在人員變少的情況下,守好國家糧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從一案之改到一域之治又有怎樣的啟示?近日,本刊記者進行了實地采訪。
點題——“案子要查清,企業要盤活”
早飯都沒來得及吃,王海濤就急匆匆趕到位于漢濱區恒口鎮的糧庫。
這一天是11月16日,1000噸小麥輪換出庫的日子到了。作為金州糧油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州公司”)副總經理的王海濤,需要把出庫前的流程再檢查一遍。
金州公司成立于2008年6月,由當地4家國有糧油公司改制組建,其主要業務是政策性糧油購銷及生產救災、突發性糧油供應。
“從成立時,就有些先天不足。”漢濱區紀委常委周利強介紹,金州公司一直按照行政事業單位模式運行,10多年沒召開過董事會,監事機構更是形同虛設,有的董事、監事甚至連自己的身份都不知道,“公司成立之初,一共18名職工,年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也不高。大家沒有任何經營收入,全靠財政托底。”
既有未完全解決的歷史包袱,又有尚不健全的現代企業制度。在這種情況下,糧食行政主管部門沒有擔負起糧食流通管理的職責,企業也難以成為真正的經營主體。
最典型的是,金州公司不具備承儲成品糧油條件,每年的區級成品儲備糧,只能委托當地幾家私營糧食企業代儲。
倒不是不能代儲。但是,金州公司卻把代儲當成“創收”手段——從2009年到2021年,本該兌付給代儲企業的93萬余元財政補貼,全部被金州公司占為己有。
儲備糧實行“專倉存放、專人管理、專賬記載”,代儲企業拿不到財政補貼后,就會在糧上“動心思”,致使儲備糧和經營糧混為一體,并以經營銷售代替正常輪換,最終導致區級儲備糧長期空庫、虧庫。
2021年8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糧倉碩鼠”成為當年的十大反腐熱詞之一。漢濱區將涉糧問題專項巡察作為重點,350噸成品儲備糧大米損失的問題線索隨即浮出水面,紀檢監察機關成立專案組,展開全面核查。
截至今年2月,漢濱區糧食系統11名干部被給予黨紀政務處分。
“看似是國有糧食企業的管理漏洞,實質是責任虛化、監管缺位、制度空轉,是糧食系統沉疴積弊的一次集中爆發。”漢濱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曾海堯說得更為直接,“地方儲備糧是國家糧食安全第一道防線,決不能‘決堤。”
在案件查辦之初,曾海堯就已經對提升糧食購銷領域治理效能提出制度層面的設想,希望圍繞責任、腐敗、作風問題,推動形成靠制度管權、管糧、管人的長效機制,讓國有糧食企業專心回歸行業管理本職,“案子要查清,企業要盤活。”
金州公司本身就是改革的產物。如何盤活?同樣得從改革中尋找“藥方”。
借助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契機,在紀檢監察機關的指導下,糧食行政主管部門把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進治理貫通起來,為推動金州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下基礎。
破題——監督體系和治理體系有機融合
一輛遠道而來的皖L牌照半掛貨車,拖著長長的“尾巴”,停在了三號糧倉門口。中年模樣的男司機笑瞇瞇地從駕駛室跳下來,把出庫通知單和委托書交到王海濤手中。
出庫通知單是從線上交易平臺下載打印的,有統一編號和二維碼,可以掃碼驗證。“人和車要對應,車和企業要對應。”王海濤介紹,包括毛重、皮重、凈重,每一項都要過磅稱重,全過程采集視頻,形成出庫檔案。
輪換出庫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環節,也是涉糧腐敗的易發點。從2014年到2019年,金州公司就曾采取“賒銷”方式,默許和縱容私營糧食企業在沒有付清貨款的情況下,先后將3000噸儲備糧小麥輪換出庫。
先拉糧再付錢,手段雖不高明,但能頻頻得手,原因何在?“重點崗位和重點環節風險防范缺位,監管制度不健全是主要原因。”漢濱區紀委副書記、區監委副主任陳康城說,輪換要遵循“先款后貨”原則,輪換前,“買方”首先要向金州公司支付購糧款,以確保陳糧出庫的同時,可以有足夠資金同步購進等量新糧,實現儲備糧常儲常新、動態平衡。
相關職能部門對糧食安全的形勢認識不充分,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意識不強,紀法觀念淡薄,未形成有效的監督監管合力,也助長了風險的滋生蔓延。
針對這一問題,漢濱區紀委監委督促推動區級層面出臺《漢濱區區級成品儲備糧油管理辦法》,推動主管監管部門健全協作配合機制,以重點環節帶動全鏈條發力。
記者注意到,今年7月新修訂的《漢濱區區級儲備糧管理辦法》,對區級儲備糧承儲企業的條件進行了嚴格限制。同時,要求漢濱區發改局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平臺制度,對儲備糧的品種、質量、儲備安全狀況等實行動態遠程監控。
以輪換出庫為例,承儲企業在向區發改局提交申請時,必須明確寫清“線上交易”方式,經區發改局、區財政局和農發行安康市分行研究討論,并報區政府批準后,才能通過相關網上交易平臺公開競價銷售。
“‘線上交易并不是唯一方式,根據相關規定,儲備糧輪換還可以采取直接收購、邀標競價銷售等方式進行,但我們執行的標準遠比這個高。”在漢濱區發改局黨組成員、區糧安辦主任王平看來,這種主動抬高標準的做法,也是解決購儲銷環節人為操控問題的重要方向。
如今,作為承儲企業的金州公司,首先要通過網上交易平臺公開競價銷售,等找到“買家”后,雙方簽署《糧食競價交易合同》,待對方付款后,才能將糧食輪換出庫。整個過程中,買賣雙方雖然都不經手貨款,但事前審核、事中監控、事后追蹤的全流程機制,有效確保了儲備糧資金安全。
重塑流程的背后,是監督體系和治理體系的有機融合,這也為系統解決頑癥提供了具體路徑。
解題——“這是一場系統性的變革”
“下次再來時,你就得去新糧庫了,”拉糧車小心翼翼地駛出糧庫狹窄的大門,王海濤向司機揮手作別,“完全是智慧糧倉,到時給你發個定位。”
即將投入使用的新糧庫,位于漢濱區五里工業集中區富硒食品區,一期項目的倉容達9850噸,可以初步實現智能化監管和生態儲糧,填補全區現代化儲備糧庫的空白。
與硬件設施一起“更新迭代”的,還有金州公司的內控體系。相對于前者,后者產生的輻射效應更為深遠。
在總結分析涉糧案件特點規律的基礎上,紀檢監察機關督促推動糧食行政主管部門加強頂層設計,把建立健全國有糧企現代企業制度提到重要議程,一體謀劃和推動以案促改、以案促治。
一直以來,漢濱區都沒有統一的國有企業資產監管機構,全區國有企業分別由行業主管部門代管。2022年5月,漢濱區政府授權區財政局履行區屬國有企業出資人職責,漢濱區19家國有企業正式納入區財政局履行出資人企業名單。
金州公司被明確為區屬國有獨資企業,至此,公司的政策性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徹底分離。
根據改制方案,金州公司確定了新的名字——漢濱區儲備糧有限公司,實現了由經營購銷類企業向政策性公益服務類企業的轉變,職工由18人減少為9人。
“人雖然少了,但一整套健康、科學、規范的運行系統被重新建立并激活了,企業的內生動力越來越足。”金州公司新一屆黨支部書記、董事長付治國說,區級儲備糧是漢濱區90萬人保飯碗的糧食,要通過重組改制,讓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法人主體,“對一家地方國有糧食企業來說,這是一場系統性的變革。”
今年9月15日,在漢濱區財政局黨委的指導下,金州公司順利組建新一屆董事會,包括“三重一大”事項、董事會議事規則、企業薪酬績效管理等在內的43項制度被重新修訂完善,企業決策、內控、合規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完善。
改革帶來的變化很快顯現。在今年舉行的陜西省第五屆糧食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中,來自金州公司的參賽選手陳家巍獲得“陜西省糧食行業技術能手”榮譽稱號,企業職工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重大事項先由黨支部前置討論,經董事會決策后,交給經理層執行,公司的整個運轉都理順了。”王海濤在糧食系統工作了整整30年,糧食的那些事兒,他比誰都清楚,“一子落,滿盤活。我們有信心、有底氣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