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利芳
巡察是黨內監督利劍,也是密切聯系群眾的一條紐帶。村(社區)是社會治理最基層的單元,也是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為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破解部分基層黨員干部不擔當不作為,甚至以權謀私侵害群眾利益問題,陜西各巡察機構扎實推進對村(社區)巡察,打通全面從嚴治黨“最后一公里”。
如何發揮巡察利劍作用,精準發現問題、督促解決問題,不斷提升對村(社區)巡察質效?記者專訪了兩位縣委書記、縣委巡察工作領導小組組長。
立足本地實際創新工作方式用實實在在的巡察成效取信于民
記者:發現問題是巡察工作的生命線,在對村(社區)巡察過程中,你們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經驗和心得?
孫利斌:巡察監督把自上而下的黨內監督和自下而上的群眾監督結合起來,為縣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提供有力抓手。近年來,清澗縣委深入貫徹把巡察利劍直插基層指示要求,加強“巡—改—治”一體推進,實現了對轄區336個村(社區)巡察全覆蓋。
村(社區)點多面廣、情況各異,分類巡察、“碼”上巡察是清澗縣探索出的有效辦法。我們結合實際,總結了直接巡、巡鄉帶村巡、巡審聯合巡、交叉聯動巡等方法,梳理出依托上級聯動接力巡一批、重點村直巡一批、巡察帶村延伸巡一批、同類型村專項巡一批、借助審計監督等力量協作巡一批的“五個一批”分類巡察法,對全縣村(社區)近3年來村集體經濟收入、人口總量、信訪舉報、工程建設和財政下撥資金等情況進行全面摸底調查,根據村情不同,采取不同巡察法“分類診療”。對群眾反映較強烈、村情較復雜的重點難點村,由縣委巡察組下沉一級直接巡察;對群眾反映問題較少、村情較穩定的行政村,由縣委授權鎮黨委組建巡察組,組長由縣委巡察機構專職干部擔任,鄉鎮之間交叉巡察;對基本無信訪、村情較簡單的行政村,由縣委授權鎮黨委自行巡察。
針對目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多、上門舉報不方便、寫信舉報太麻煩、電話舉報說不清、熟人社會打不開情面等問題,清澗縣創新開展了“碼”上巡察,利用明白卡、微信群、二維碼提高了群眾的知曉率和參與度。
馬宏偉:近年來,嵐皋縣把準中央和省市關于巡視巡察工作的政治定位,立足基層實際,從夯實工作責任、解決突出問題、注重溝通協作3個方面著手,確保巡察工作實現有形覆蓋和有效覆蓋。首先是層層夯實責任。縣委堅決扛起主體責任,層層抓落實、重實效,把握節奏、穩扎穩打。各鎮黨委切實擔負起所轄村(社區)的管黨治黨主體責任,主動作為,密切配合巡察組開展工作。其次是聚焦重點問題。在發現問題上,側重于發現村級黨員干部處事不公平、履職不盡責、作風不民主、行為不守紀、信息不公開以及欺壓群眾、吃拿卡要、與民爭利、侵占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等方面問題。最后是加強協作配合。每輪巡察進駐前,巡察機構協調紀檢監察、組織、政法、信訪、審計等部門提供被巡察村(社區)有關情況,并與財政、民政、生態環保、鄉村振興等單位密切溝通,充分掌握各村(社區)落實上級強農惠農政策情況等信息,做足巡前功課。同時,建立問題線索“巡紀”會商研判機制,就線索查證是否深入、定性是否準確、責任人是否明確、是否具有可查性等問題與紀委監委進行會商,確保巡察發現問題線索質量。
通過幾輪對村(社區)巡察,我們認為只有廣泛發動群眾參與,才能為巡察提供更多有價值的線索。2019年通過走訪群眾,巡察組收集到一件侵害群眾利益問題線索,幫助群眾追回被拖欠6年的占地補償款;2022年巡察組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某社區扶貧互助資金協會管理不善問題線索,在處理有關責任人后,近6萬元的入股本金及分紅款也被追回。
層層壓責層層負責做好巡察整改“后半篇文章”
記者:推動問題解決是巡察工作的落腳點,如何堅持“全周期管理”,壓緊壓實巡察整改主體責任,確保問題清零?
孫利斌:強化巡察整改和成果運用,是巡察工作的關鍵環節。清澗縣堅持“當下改”與“長久立”相結合,實現巡察成果最大化。直接向相關縣直部門、鎮、村(社區)三級“一把手”部署整改任務,層層壓實整改責任;縣級分管領導通過開展約談、參加反饋會等方式,督促分管部門、包抓鄉鎮推動巡察整改,并抓好突出問題的領銜督辦和重點問題的跟蹤督辦;巡察工作領導小組按照職責分工,細化責任清單,統籌推動鎮村和職能部門聯動整改,抓好工作落實,形成“黨委統領、同題共答、層層履責、系統治理”的整改工作格局。
同時,進一步發揮巡察震懾、遏制、治本作用,對一些普遍性、政策性問題,通過“四個運用于”開展集中治理,從完善體制機制層面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舉措,形成“長久立”的機制。一是將巡察成果運用于基層組織建設。針對農村班子軟弱渙散等問題,通過規范組織生活、強化黨員教育等措施,整頓軟弱渙散黨支部34個,探索形成黨建引領、“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二是將巡察成果運用于鄉村振興戰略。針對“三資”管理混亂、“小微權力”監督缺失等問題,通過開展專項治理,完善監督機制126項,規范權力運行。三是將巡察成果運用于民生保障。緊盯民生領域突出問題,靶向提升民生福祉。如教育方面,出臺了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10條意見,設立教育獎勵基金;養老方面,推動建成4個日間照料中心、48個農村幸福院,服務留守老人855人。四是將巡察成果運用于社會治理。扎實推進平安清澗建設,打造了縣級綜治中心1個、鎮級綜治中心15個、村(社區)級綜治中心336個。
馬宏偉:巡察發現問題的目的是解決問題,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關鍵要在整改上發力。首先,多角度壓緊壓實巡察整改主體責任,確保問題整改清零。一方面是全面落實嵐皋縣出臺的縣級領導督促落實巡察整改工作機制,將巡察反饋意見及時抄送被巡察村(社區)所屬鎮的聯鎮縣級領導,要求各縣級領導對巡察整改情況全程跟進指導,定期督查督辦。另一方面是夯實鎮黨委整改落實巡察反饋問題的主體責任,根據各村(社區)存在的個性問題和共性問題,明確要求各鎮黨委從鎮級層面建立完善相關制度,進一步規范權力運行。其次,強化巡察整改跟蹤問效,針對村(社區)巡察發現的問題和意見建議建立臺賬,明確責任領導、責任人、完成時限,問題整改完成一起、銷號一起。巡察整改方案和整改完成情況報告均實行“五方會審”(即必須經鎮紀委、縣紀委監委相關紀檢監察室、縣委組織部干部監督部門、縣委巡察組和縣委巡察辦依次審簽)。另外,加強對巡察反饋意見整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由縣紀委監委、縣委組織部牽頭,縣委巡察辦配合,對每輪村(社區)巡察反饋問題整改情況進行專項督查檢查,同時通過聽取匯報、座談交流、查看臺賬、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對整改成效進行量化評估。對未完成整改的問題,向被檢查單位發放整改督辦通知單,要求限期整改到位;對整改不力、敷衍整改、虛假整改的,一律嚴肅追責問責,確保整改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把懂政策、知情況、會溝通、能監督的干部派往巡察一線
記者:基層工作涉及面廣、點多、事雜,做好對村(社區)巡察工作尤其需要一支作風硬、懂政策、懂基層的干部隊伍,在加強巡察干部隊伍建設方面,你們是如何做的?
孫利斌:針對村(社區)點多線長面廣、巡察任務重、人員力量有限等問題,清澗縣邊探索邊總結,按照統籌使用、專業培養、動態管理的原則,統籌資源,整合力量,逐步完善形成了對村(社區)巡察干部全縣“一盤棋”管理格局。一是統籌使用。建立年輕干部到巡察崗位培養鍛煉機制,統籌全縣紀檢監察、組織、審計、農業、財政等力量,將鄉鎮紀委書記、鄉鎮站所負責人和熟悉村(社區)工作的干部統一調度、合理安排,建立全縣對村(社區)巡察人才庫,專兼結合,分批次輪換,有效解決了巡察專職力量不足問題。二是專業培訓。組織熟悉基層黨務、財務、民政業務的骨干進行專題授課,常態化開展工作復盤評查和巡察交流研討,通過參加上級巡視巡察、以干代訓等方式,培養巡察“尖兵”。三是動態管理。對不能勝任巡察工作的及時調整,對不認真履職盡責、違反巡察工作紀律、不客觀如實報告巡察中發現問題的,取消其巡察人才庫人員資格并嚴肅追究責任。
馬宏偉:基層黨組織是黨的肌體的“神經末梢”,嵐皋縣在開展巡察工作時直接面對最基層的老百姓,因此,在巡察隊伍組建上會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注重人員選用。縣委組織部聯合縣委巡察辦出臺了《巡察人才庫建設管理和人員選配辦法》,按照“政治優先、注重實績、總體規劃、動態管理、進退有序”的原則,選取各鎮各部門優秀干部建立巡察人才庫,把好巡察干部“政治關”;結合對村(社區)巡察實際,主要抽調熟悉紀檢監察、鄉村振興、組織人事、財政農經等業務的黨員干部參與,充分發揮其了解基層情況的優勢,為順利開展工作奠定基礎,把好巡察干部“業務技能關”。二是強化教育培訓。結合基層黨組織職能特點,以邀請組織、宣傳、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等部門專業人才授課和部分專職巡察干部專項業務培訓的方式,開展“套餐式”業務培訓;將“提升群眾工作本領”納入培訓專題,讓巡察干部了解與基層群眾打交道的方法技巧,盡快做到懂政策、知情況、會溝通、能監督。三是用好考評機制。每輪巡察結束后,嚴格實行巡察抽調人員績效考核及整體評價,形成書面鑒定,組織人事或相關單位結合日常掌握的基本情況,將考核鑒定作為被抽調人員選拔任用、評先評優、考核獎懲的重要依據。2017年以來,共抽調98名黨員干部深入對村(社區)巡察一線,31名表現突出的干部被提拔任用和交流重用,其中有2名干部被提拔任用為鄉鎮(部門)“一把手”,讓巡察工作成為發現、培養、鍛煉干部的平臺。
巡察有法但無定法不斷創新方式方法提升巡察質效
記者:下一步,如何提升對村(社區)巡察質效,以巡察監督助力基層治理?
孫利斌:對村(社區)巡察直面群眾,解決的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下一步,清澗縣將進一步完善推行“三個模式”,把巡察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一是進一步推行“邊巡邊改”模式。立足“早發現、快處置”,針對巡察發現的“燈不亮、路不通、吃水難、權不清”等影響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民生問題,巡察組在進駐期間就召集相關人員進行協商,現場達成處理意見,推動快速解決。二是進一步推行“邊巡邊查”模式。完善巡察機構與紀檢監察、組織、信訪、民政等部門協作配合流程,對于巡察中發現的案情簡單、事實清楚的問題線索,按程序提請巡察工作領導小組聯合會商研判同意后,紀檢監察機關立即查辦,進一步彰顯巡察震懾遏制作用。三是進一步推行“專項治理”模式。根據巡察村(社區)發現問題認真梳理共性問題,形成專題報告,對巡察成果細化臺賬管理,在問題臺賬的基礎上,強化共性問題的梳理和臺賬建立,開展共性問題專項整治。
馬宏偉:下一步,嵐皋縣將從體制機制上下功夫,創新方式方法,推動巡察工作高質量發展。一是建立“巡察+”監督格局。充分發揮綜合監督平臺作用,建立與紀檢監察、組織、宣傳、審計、財政、民政、生態環保等部門的協作配合機制,有效統籌黨內監督、融合部門職能監督、貫通其他監督,切實解決力量不足、協同不夠、重復監督等問題,使“一家獨唱”變成“大家合唱”。二是專項巡察精準發力。緊緊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突出“專”的特點,緊扣監督主題,明確巡察對象,集中力量組織開展專項巡察。三是開展專項治理。針對巡察發現的村級黨組織往來賬款長期掛賬、資產存在流失風險等村集體“三資”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推動紀檢監察機關在全縣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專項整治,從而實現巡察監督與紀檢監察監督的貫通融合,達到巡察一個黨組織帶動一個領域系統施治的效果。另外,立足基層實際,大膽創新、因村(社區)施策,有針對性地開展巡察。在采取直巡到村(社區)、鎮村(社區)一體巡、專項巡察等方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對村(社區)巡察新模式。比如,由各鎮1名領導牽頭,抽調本鎮紀檢監察、黨務、鄉村振興等領域專業人才,由縣委巡察辦統籌安排,組建專門的巡察組,開展鎮村(社區)交叉巡察,進一步提升巡察工作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