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
位于秦嶺南麓的陜西省鎮安縣,縣城最中央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公園,公園最高處一個俯瞰四野的廣場,將一封兩百多年前的家書勒石銘記,這是鎮安人對清代知縣聶燾的無上禮遇。
這是一個蒼茫遠去的背影,也是一個仍在向我們走來的清晰面龐。當歷史塵埃化作川上逝水時,聶燾留在這里的風俗、風氣與精神脈象,已經成為遼闊共鳴和集體回響,衍生久遠,至今影響著這方水土。
父與子
誰能想到,當54歲的聶燾來鎮安赴任時,一路護送他的是78歲的父親聶繼模。
父子倆,騎著馬,也許是騾子,翻山越嶺、風塵滿身來到這個被詩人賈島稱為“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無半里平”的閉塞荒涼之地。
不遠千里,送子赴任,足以看出老父親的良苦用心。聶繼模是清康熙、乾隆年間著名學者,以樂善好施聞名,尤其精通醫術、詩文,人稱“樂山公”。據記載,每月農歷初一和十五,聶繼模都要親自義診,并跑去監獄給囚犯看病、送藥。當地的社會賢達乃至縣令都表示要報答他,“翁存心救人,吾無以報公,當教汝子讀書成名,即所以云報也。”
到了鎮安,聶繼模也沒有閑著。他跋山涉水考察當地山川風俗、疾苦利病,甚至上山采藥、研丸熬湯,住了半年才離開。人是回去了,但他心里還深深牽掛著兒子。畢竟,這是兒子首次出仕。
聶燾出生于1694年,41歲時中舉,43歲時中進士。1748年,54歲的聶燾被正式選任為鎮安知縣。當時,能夠通過科考獲取功名的都堪稱人中龍鳳。擔心兒子為政不勤,第二年,聶繼模便送來一封3000多字的家書。
這封被后人稱為《誡子書》的家書,雖然通俗似白話文,但內容并非尋常父子的閑話家常,而是一番關乎心性修養、持身處世、人倫親情的心靈對話,流淌在字里行間的睿智、廣闊、深邃,讓人看到一種溫厚中的堅守、自持中的清醒、貧寒中的高貴,憶之淚下,讀之潸然。
“爾在官,不宜數問家事。”甫一開篇,聶繼模就強調了公與私的重要性。他開宗明義地告訴兒子,“道遠鴻稀,徒亂人意,正以無家信為平安耳。”
事實上,對進士出身的聶燾而言,前往鎮安赴任,并不是他最心儀的選擇。“山僻知縣,事簡責輕,最足鈍人志氣。”許是看出兒子心中的不快,聶繼模語重心長地勸導,“須時時將此心提醒激發。無事尋出有事,有事終歸無事。今服官年余,民情熟悉,正好興利除害。若因地方偏小,上司或存寬恕,偷安藏拙,日成痿痹,是為世界木偶人。”
這是最能體現聶繼模忠恕之道的洞見。因循茍且、拈輕怕重,向來是為政之大弊,“木偶人”之喻更是對如今“躺平”一詞的精辟概括。甚至關于兒子“睡懶覺”的事,聶繼模也說得十分具體,“居官者,宜晚眠早起。”他說:“頭梆響,你就要起來洗臉漱口;二梆響,你就該處理公文、考慮一縣的大事了。即使沒事,也不能賴在床上,關鍵是要養成好的習慣。”
時任陜西巡撫陳宏謀對這封信十分推崇,“刊發通省官廳,以資策勉”。陳宏謀同樣是一位實干派官員,他對《誡子書》的評價是:“只此一篇,抵過著書數十卷。”
情與義
聶繼模并不是一位嚴厲的、不茍言笑的,甚至是不近人情的父親。相反,他對兒子的愛是溫和敦厚而又熾烈滾燙的。
這封信,是聶繼模特意安排聶燾的妻子和兒子親自送往鎮安的。“爾向家居本少,二老習為固,然歲時伏臘,不甚思念。今遣爾妻子赴任,未免增一番悵戀。”當年隨兒子一起來鎮安時,聶繼模對這座陜南小縣的世俗民情多有了解,“聞爾士民時時念我,足見風俗淳古。”
在外為官,人生地不熟。聶繼模在信中提醒兒子:“山路崎嶇,歷多虎患,涉水尤險,因公出門須多帶壯役,持鳥槍夾護,不可省錢減從。”中國人最樸素的“窮家富路”觀念,隔著幾百年光陰,于細節中積攢的溫情躍然紙上。
信寫到最后,聶繼模再三叮嚀:“知縣是親民官,小邑知縣更好親民。做得一事,民間就沾一事之惠。”在聶繼模看來,一個人,不在官大官小,關鍵看你給老百姓做了什么。“爾性狷介,吾不慮其不親賢,慮過以賢望人也。”他還以曾子“蒞官不敬非孝”的話告誡兒子,意思是為官不敬重你的職責,就是對父母的最大不孝。
好一位通透明澈的父親!世俗之人,能夠做到嚴格自律姑且不易,若要做到不以自己的能力水平去衡量別人,不以自己的道德標準去要求別人,實屬難得。
知縣的品級雖然不高,但執掌一縣治理,一民不安、一事不理,皆知縣之責。比聶燾年長一歲的鄭板橋,曾出任過范縣(今屬河南)、濰縣(今屬山東)知縣,他關心民間疾苦,時刻為百姓著想,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愛民之心,留下清正廉潔的好官聲。
聶燾顯然沒有辜負父親的厚望。在7年多的時間里,他將鎮安作為自己的施政舞臺,通過招流民、墾荒田、修水利、興桑蠶、倡集市,推行一系列新政,以全方位的革新開創了堪稱典范的縣域治理模式,贏得“時推陜南第一”的政績。
每有重大利民之事,聶燾都率先捐資相助。據記載,他累計捐出582兩白銀,這筆錢全部用于修路、建學校、設義倉。
按照清代中后期的官員品級和俸祿制度,知縣屬七品,“年俸”45兩,外加“祿米”45石。按1石米折價1兩銀子計算,聶燾一年的俸祿也不過100兩白銀。能把多一半留給這片異鄉的土地,真是無愧于父親在信中所希望的,“大抵自己節省,正圖為民間興事,非以節省為身家計。”
聶燾剛上任時,鎮安只有784戶4000多人。前后僅4年時間,湖廣、江浙、巴蜀等地流民紛至沓來,人口猛增至2562戶。他還把鎮安自有史以來的人文、地理、建制、里甲、戶口、田賦、官師、風俗、物產、古跡等,全都詳細撰修入志,以10萬字的洗練文筆,讓后人看到了一個獨特地域數千年的人文演進。
1755年,聶燾調往鳳翔任職,這一年他61歲。7年多深耕鎮安,他踐行著父親在家書中寫的“盡所當為”四字,沒有回過一次老家。這次,他以高堂無人敬奉為由,辭官回家教書,門生年達數百人以上,直至終老。
家與國
民風、民情、民俗,背后是禮儀、道德、規范。聶燾并不追求那些眼花繚亂、曇花一現的政績。相反,他將目光更多地投注到移風易俗、化風成俗中,通過一種長久的精神給養和文化建構,給一方水土注入脫胎換骨的生命力。如果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那么,聶燾點燃的火,熊熊烈烈燒了近300年。
他并不寂寞。在今天的鎮安聶燾廉潔文化園中,當地人將“為父當比樂山翁,做官要賽聶家郎”的楹聯,永久地懸掛在聶翁亭兩側。
厚德必報,聶家父子兩代,一民一官,樹立起的做人原則化作浩蕩家風,賡續了燦若星河的中華文脈。
聶家祖籍湖南衡山(今湖南衡陽市衡山縣),聶燾之后,聶家又有三代進士、兩世翰林,是名副其實的“科第世家”。如聶燾之孫聶鎬敏、聶銑敏分別榮登進士及第,他們都承襲了祖輩清正的作風,一生崇學重教、廉潔奉公,對其后裔影響很大。
同樣是進士出身的聶亦峰曾說:“惟恐上負國恩,下辜民望,玷清芬于祖父,貽惡報于子孫。”聶亦峰是曾國藩的親家。他在廣東為官時,當地兩大宗族發生械斗,官府派兵圍剿,聶亦峰跑到第一線調停制止,主張以寬容態度處理此事。
此舉,讓同為湖南老鄉的曾國藩大為動容。后來,曾國藩將最疼愛的小女兒曾紀芬嫁給聶亦峰的兒子聶緝椝。曾國藩對子女的教育非常嚴格,他的大女兒曾紀靜,許給袁家,夫君在她過門前就納了小妾,成親后花天酒地,還有家庭暴力。曾國藩非常生氣,將女婿逐出家門,卻勒令女兒回夫家侍奉公婆——這在今天的人看來,恐怕是難以接受的。
能獲曾國藩青睞,并準許這樁婚事,與聶家的家學門風脫離不了關系。聶緝椝是清末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先后出任過江蘇、湖北、安徽、浙江等四省巡撫,贏得“才大心細、精干廉明、為守兼優、局量遠大”的評價。
聶緝椝之子聶云臺,引進新技術,辦貿易,開紗廠,成為晚清上海灘上赫赫有名的大實業家。為讓聶家人相互之間及時保持溝通,加強家族凝聚力,聶云臺立下每周一次的“家庭會議”制度,并發行每十天一期、單期高達1800份的《聶氏家言旬刊》。此刊僅在親友間發行,共發行了數百期。
在今天的上海楊浦區,有一座名為“聶家花園”的中西合璧式洋房,這便是聶云臺所修建的。據記載,聶家的家庭會議規模多在二三十人,有召集人,有會議記錄,還有議事規則。所討論議題,很少涉及家務瑣事,而是如何習禮、修身、擇業,這成為一個家族內部的精神密碼和傳家珍寶,教化族人,代代相傳。
同樣與曾國藩有著淵源的俞大維曾向聶家人感慨:“我們俞家繼承了曾家會念書的傳統,你們聶家則繼承了曾家清廉剛正的作風!”
也許這一切成就,都可以在《誡子書》中找到源頭。今年是聶燾去世250周年,當年離開鎮安時,面對攀轅痛哭前來送別的當地百姓,聶燾留下了一首詩。
詩中有兩句話:“愿言課兒孫,殷勤務耕讀。”這是一位以清正而立身的中國士大夫的人生旋律,也是一個百年家族的精神成長史。
對話
擦亮“廉潔文化潤栗鄉”特色名片
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僅是反腐敗斗爭的基本方針,也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方略。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廉潔文化建設的重要源泉?本刊記者就此采訪了鎮安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余紅松。
記者:聶燾在鎮安期間業績之卓著、功勛之顯赫,對后人影響至深。鎮安縣如何立足本地廉潔文化資源,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正心修身,守住為政之本?
余紅松:我們立足本地廉潔文化資源,用好本土歷史名人、家風家訓、革命遺址、紀念館、黨史館等資源中蘊含的廉潔基因,抓實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擦亮“廉潔文化潤栗鄉”特色名片。
一是突出陣地建設“強基”。打造集事跡展示、廉潔教育、生態休閑于一體的開放式廉潔教育基地——鎮安聶燾廉潔文化園,以可聽、可視、可感、可觸的形式,弘揚“躬身為民、清正廉潔”價值理念。鎮安縣新任職、新提拔領導干部任前集體入園接受廉潔教育已成為必修課,今年以來,先后3批次115名新任領導干部入園接受廉潔教育。
二是活用紅色資源“鑄魂”。依托花果山烈士陵園、米糧鎮蘇維埃政府舊址等紅色教育場所,通過集體參觀、主題黨日、講黨課等形式,開展紅色教育、黨性教育200余場次,讓“家門口”的紅色資源成為黨員學習教育、黨性鍛煉的“活教材”。
三是強化警示教育“固本”。依托鎮安縣行政拘留所建設縣警示教育基地,通過沉浸式感受辦案過程、觀看警示教育資料、聆聽犯罪人員講述犯罪過程和心路歷程,警示黨員干部以案為鑒,警鐘長鳴。
記者:在推動廉潔教育融入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家庭日常生活方面,鎮安縣有哪些現實措施?
余紅松:我們聯合縣委組織部印發《鎮安縣領導干部“八小時以外”活動監督管理辦法》,明確了領導干部“八小時以外”社交圈、生活圈、休閑圈24項“不能為”行為。同時,組織全縣黨政部門“一把手”家屬90余人參加“傳承優良家風·建設清廉家庭”為主題的家庭助廉座談會,簽訂《家庭助廉承諾書》,引導家庭教育,涵養良好家風。
我們常態化開展“德潤栗鄉·家庭助廉”系列主題活動,通過分享廉潔故事、家風家訓推進廉潔教育融入家庭,還印發《誡子書》,拍攝《誡子書》音視頻教材進學校進家庭,引導推進家庭助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