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琳晨
有人奉行“多多益善”的原則,總以為跑量便可制勝,而我認為,取精用弘,適當地“減減”,留下必要的“白”更能增輝。
在文藝作品中,“減”的智慧隨處可見。《紅樓夢》中黛玉所看的“減字譜”,將多種元素合成一體記錄指法音高,簡潔易懂,卻為彈奏者留下了廣闊的創造空間;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只描寫冰山的“八分之一”,情節精練,卻絲毫不影響讀者感知作品的豐富意蘊;齊白石的畫作筆墨減省,寥寥數筆,墨色間的留白則常讓欣賞者擊節贊嘆,拍案叫絕。由此可見,“減”非但沒有損害創作者的本意,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既如此,我們不禁要問,為何“減”會有這樣的妙用呢?其實,細細品察,不難發現,“減”之一字,體現了中國的模糊哲學,這里的模糊不是含糊不清,而是適度保留,不計較信息的完整性和精確性。我們知道,過度精確并不一定是好事,一旦超越了某一界限和閾值,便會對事物帶來束縛。因此,我們常倡導適度原則,給予事物更大的發展空間,為其多元發展提供條件。我們這里的“減”不是單純地減少,而是將系統不斷優化。盡管它不能將所有要素全部包含,但正因如此,它才有了繼續吸納和再造的空間。
在生活中,我們也需要“減”的智慧。如今,不少年輕人以一種“極簡風”的生活方式應對時代的紛繁繚亂,將囤積或無用的物品“斷舍離”,為家留下更多空間,讓生活變得更簡單,更清爽,更有無限可能。另外,“減”也很好地為我們保持了最佳的人際關系,人與人存在著距離效應,與他人保持適當距離,不過分干涉他人生活,才能讓友情牢固而持久。當我們面對紛繁繚亂的世界,“減”的智慧讓我們給自己的心靈留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被某一情感全部占據,寵辱不驚,才能擁有真正自由的靈魂。
當然,我們也要辯證地看待“減”的藝術。“減”固然能使生活更簡潔便利,產生特別的效果,但如果運用不當,則可能會讓內容匱乏以致缺少關鍵要領,那就“弄巧成拙”了。因此,“減”什么、如何“減”是一門學問,值得我們好好探究。
總之,“滿”則損,“減”受益,須知加減之間,取精用弘,不憚留白,亦可為生活增輝添彩。
評析
本文亮點有二:一是積淀厚實。既有閱讀儲備,海明威的“冰山理論”、齊白石的簡練畫風,如數家珍;又有生活觸覺,“極簡風”“斷舍離”信手拈來。二是闡發通透。由“為何‘減會有這樣的妙用呢”“人與人存在著距離效應”引發,將中國“模糊哲學”的內涵(適度保留)、“減”的實質(優化系統)和“留白”的意義(自由自主,發揮再造)逐一厘清道明。誠可謂厚積薄發,得心應手。 (笪亞琴)
致作者
根據《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作者向我報投稿的作品一經采用,如無特別聲明,即視為投稿者同意授權本報擁有其在報紙、網絡的刊載權、出版權,以及稿件的編輯、復制、發行等權利;同時,本報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費用。本報刊發的作品與圖片,因未能聯絡到原作者,未能及時發放的,敬請作者與本報聯系。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