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文字失語癥”嗎?近年來,不少人在表達時找不到合適的文字。這一現象引起全國政協委員王燦龍的關注。據中新社報道,王燦龍委員認為,雖然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終端的普及客觀上造成人們使用語言文字的機會大為增加,但是,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大多是零散的、即時的,碎片化和電子化問題比較嚴重,面對文字失語癥,需要避免網絡依賴、加強寫作訓練。
所謂文字失語癥,大體是指無法用邏輯完整的語言來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此前,中國青年報一項調查顯示,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
豐富多彩的漢語與我們相伴相生,怎么就突然“失聲”了呢?就像文字失語癥內涵的多樣性一樣,失語的原因同樣不止一個,可能本身不善表達,可能缺乏相關的寫作訓練。此外,互聯網的強大影響力不容忽視。
話題提煉
辯證、依賴、規范、文化……
觀點提要
①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象征,而文字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僅要繼承,還要發揚,就必須警惕這種“失語癥”;②真情實感的抒發需要文字的規范組合,溝通交流的進行也需要文字的準確表達;③文字應用力要加強;④對待網絡語,要辯證看待,表達的困境什么時候都是存在的,不獨網絡時代使然。
速寫引領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字語言也在隨之發展和創新,而網絡語的誕生就是其最好的證明。對于網絡語言文字,我們要一分為二地對待,既不能一棒子打死,更不能全盤接受和消化。對于一些有意義的,能夠客觀反映事物發展進步的,大可以拿來為我所用;相反,一些庸俗的、有悖常理的且不符合大眾心理的,完全可以棄而遠之。
互聯網賦予人的,并非僅僅是表達方式,還有豐富的信息,以及思考辨別的可能,我們不能一邊享用著豐富、及時的信息服務,一邊卻在指責網絡讓我們變得腦子更懶、嘴巴更笨。即便有所謂“匱乏”,也應該是思想而非語言的匱乏。關鍵不在互聯網,還是在人的學習能力。所以,對待網絡語,我們要向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供稿 祝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