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農業主要發源地之一。在綿延上萬年的農業發展歷史中,炎黃子孫種五谷、養六畜,農桑并舉,耕織結合,逐漸形成了土地精耕細作、生活勤儉節約、經濟富國足民、文化天地人和的優良傳統,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農耕文明,取得了豐碩的農耕文明成果,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我國農業早已升級。這種變化的背后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的付出,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21世紀,孩子們依然背誦著《憫農》,但卻極少親身體驗勞作、真切領悟到“粒粒皆辛苦”這個道理。水稻為什么叫水稻?在稻田里養魚、養鴨有哪些好處?種植蔬菜、糧食加工有哪些小技巧?本次研學,我們一起走進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去探討這些問題的答案。
17名小學生

團隊建設:破冰游戲,消除陌生感;競選組長,分配角色,確定隊名、口號,制定團隊公約,與小伙伴建立友誼。
稻田科普:走進稻田,用腳步丈量稻田的大小,看稻田的顏色、聞稻田的味道、聽稻田的聲音,豐富對稻田的印象;尋找藏在稻田里的小動物并做好記錄,了解稻田生態系統。

物理防控:參觀“智能識別蟲情測報系統”,了解該設備防控與捕捉蟲子的原理;對比古今農業,認識到新興科技對農作產生的重要影響,
暢想:未來的農業會變成什么樣子呢?
糧食加工:認識并體驗常見的糧食加工方法——研磨,了解糧食加工的必要性;思考手工研磨和現代機械化研磨相比較,雙方各有哪些優勢與劣勢?
水稻收割:學會使用農具,跟隨導師下田體驗收割稻谷,感受收獲的喜悅,讀懂勞動的意義;了解我國農業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的變化,尋找讓農業“華麗轉型”的“功臣們”。

扎染技藝:了解扎染的起源,欣賞扎染作品,感悟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認識扎染常用的工具、背后的原理,親手制作出獨一無二的扎染作品。
導師:梁捷舜采訪:本刊特約記者李文意
問:本次研學課程的設計初衷是什么?
答:久居城市的孩子,應該更多地走進田園,呼吸自然的氣息。與此同時,我們希望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通過現代農業讓孩子們認識到,科技的發展實實在在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科技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許多便利,讓生產更高效,也讓眾多勞動者免去許多不必要的辛苦;通過親身體驗收割水稻,讓孩子們體會豐收的喜悅、勞動的樂趣;通過扎染工藝體驗,引導孩子們領略勞動人民的智慧,同時鍛煉思辨能力,培養科學精神。
問:可以聊一下研學過程中您印象比較深的事情嗎?
答: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六年級的同學,在結營時跟大家分享自己在烈日當空割稻谷時,對“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句詩有了更直觀的感受,他說他通過研學明白了“糧食來之不易”這句話背后的辛苦,同時也很感恩農業科學家們的付出,為我們豐衣足食的生活默默奉獻。
還有一位四年級的男同學,他跟我們分享了在田里觀察到的許多昆蟲,因為他爺爺是昆蟲學家,所以他也耳濡目染,對昆蟲感興趣。研學過程中,孩子們會攝入新的知識,同時他們也會將自己的過往經歷聯系起來,他們的世界會在一次一次的探索中不斷豐富。

問:好的研學手冊能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更有趣地開展學習探索。在本次研學手冊的內容設計上,您是如何考慮的?
答:研學課程是以學生的體驗、體會為主,研學手冊是幫助學生加深體會、促進學生思考的工具,而不是最終的目的。所以在研學手冊的設計上,我們要以學生為主。
首先是題目數量不宜多,多了會分掉學生的時間與精力,甚至給學生壓力以至于他們對研學產生反感的情緒。一日研學,題目數量應控制在4題以內。
其次是主題的規劃。在有限的題目中,應盡量覆蓋當天活動的所有或重要主題。本次研學的大主題是農業科學,所以結合行程,設計了“我知稻”(科普稻田、糧食加工)、“抓稻賊”(物理防控)、“收稻啦”(水稻收割)、“小工匠”(扎染藝術)等主題。這里為了增加趣味性和記憶點,主題設計上采取了一些“諧音梗”。

第三是題目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年齡、認知程度規劃題目的難度,同時在題干中給予必要的引導。比如,主題一以“水稻”和“大米”對話的形式引導學生開啟對水稻品種、加工工序、生長周期、畝產量、基塘農業、袁隆平爺爺的認識與思考;主題二將水稻和捕蟲工具擬人化;主題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主題四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扎染效果從而鍛煉思辨能力,知識與體驗并重。
第四是題目的趣味性。題目應結合當天體驗所涉及的內容做適當的延伸,引導學生去發現他們原本沒有認知到的東西,同時手冊的版面設計上應貼合主題同時靈動、卡通,讓學生更愿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