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因為研學導師的身份,和小培老師聊天也像一段收獲頗豐的溫柔旅程。聽他用親和有力的聲音分享與研學相關的種種過往,像聽一部有趣的評書,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跟他一同觸摸這個遼闊的世界了。

問:您進入研學領域的契機是什么?
答:應該是2004年左右,那會兒其實也沒有特別明確的“研學旅行”的說法,就是“文化游”,整個行程都以文化講述為主,比如上午講述故宮的歷史,下午就講述天壇的文化,整個過程無任何其他消費和購物,就是家長帶著孩子來聽,或者是老師帶著孩子來聽,而我也非常喜歡這種形式。用自己多年的旅游經歷和歷史學科的積淀,系統地梳理,再形成自己的風格把知識分享給學生們,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
我對故宮情有獨鐘,閻崇年老師在央視百家講壇《正說清朝十二帝》深深吸引著我,每當站在太和殿前,我情不自禁地說出“故宮是全世界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建筑群,明清24位皇帝執政地方……”心中是滿滿的激動與喜悅。后來一系列的機緣巧合,我就一直深耕在研學領域直到今天,未來也會走得更遠。

問:您認為做研學老師需要哪些條件?
答:可以簡單概括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聽起來像口號兒,其中內涵非常重要。
首先,做什么工作都需要熱愛它。古人給我們留下這么多燦爛的文化寶藏,只有對古人充滿了崇敬之情,才能讓我們更用心地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
其次,還要有一顆愿意為別人服務的心。不夸張地說,從我做研學導師到今天,把接待的所有人都當成自己的親人,努力做到換位思考——如果是我的孩子、家人,我也希望他們被認真地對待。

最后,當然是知識的積累和正確的領路人。常常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努力學習、勤于讀書和記筆記,把興趣愛好當成自己的老師。我最幸運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工作當作最大的興趣愛好。通過自己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小成績,也會非常有成就感。在這里,還要感謝我的很多良師益友對我的幫助和鞭策,特別是著名清代王府研究專家馮其利先生、北京導游協會會長吳文旭先生等多位著名的明清史研究專家學者、藝術品收藏大家,還有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老師們。
對研學導師來說,腳踏實地,穩扎穩打,認真研究自己課程的不足之處和改進辦法,形成自己風格獨特和具有競爭力的優秀產品,是比較重要的事情。
問: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您這些年的見聞嗎?
答:十年時間,我去了四百多次臺北故宮,每次去都要查閱古代典籍和記錄新展出文物,努力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幾乎走遍了中國臺灣省的每一個地方,眾信旅游還特意為我開辟了特色線路“達人帶路——跟著小培走天下”“兩岸故宮的文化傳承”“寶島美食之旅”。北京衛視也制作了《寶島巡禮》。
我也曾長期帶隊前往大英博物館、盧浮宮、大都會博物館、圣彼得堡冬宮等博物館研學講解,親自帶隊或自駕車帶隊前往歐洲、澳洲、北美、南極等特色線路游學訪問旅游,每年帶隊前往非洲觀看動物大遷徙,帶隊前往過七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問:您的經歷好豐富,那您是如何將它們融進您的研學課程里的呢?
答:最初在開發研學課程時,會緊貼學生的課本和考綱知識點,比如我講國家博物館時,就會通過博物館的實物,結合書本從政治、經濟、文化、農業、軍事、周邊國家情況和外來文化的融合,從同學們愛聽的歷史事件和有認知的事物做引子,先讓大家產生興趣。例如雁魚銅燈又被稱為雁魚(gāng)燈,這個燈指的是一種有煙管的燈具。這種類型的燈,不僅構思巧妙,講究藝術造型美,而且具有非常高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是造型藝術與實用功能完美結合的漢代青銅燈具的佳作。
接下來就造型之美和科學之美分別展開介紹:
先來介紹一下它的造型之美。雁魚銅燈由雁首頸、雁身、燈盤及燈罩四部分組合而成,表面施以彩繪,工匠們更是將大雁的雁翎和魚的鱗片勾畫得色彩斑斕,表現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現在再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它的科學之美:
第一,要特別介紹的是,這件雁魚燈在燈盤的設計上也是別出心裁。它可調整光源的亮度和角度,同時具有防風設計。
覆缽狀的燈盤上面有一個可以自由轉動的燈盤附柄,另外在魚腹部與燈盤相對處有圓形覆口,覆口與燈盤之間嵌插兩塊弧形翳板。這樣的設計可以讓使用者通過燈柄的轉動來調整燈光的方向,也可以通過燈罩的開合來調節燈光的明暗,同時防止風大吹滅燈火。
第二,它運用了物理原理凈化煙氣。
在漢朝,點蠟燭是件奢侈的事情,那時的蠟燭短而粗,制作的原料是蜂蠟。因此,它的產量不高,價格昂貴,能用得起的人更是鳳毛麟角。所以平常人家在燈盤里放置的燈油一般多采用動物油脂或植物油。它最大的缺點就是煙氣太大,會對室內空氣造成污染。
雁魚燈的設計科學地解決了這樣的問題。首先,將膏脂溶入可轉動的燈盤里,并將里面的燈芯點燃。然后,燈煙會隨著導煙管也就是大雁的脖子,利用虹吸原理吸入到帶空腔的大雁身體里。由于雁體內部盛有清水,清水的水溫比起燈煙的溫度要低,油煙廢氣被冷卻后暫存于水中,利用水來凈化油煙。這樣的做法看似簡單,但是確實非常有效。

還可以給學生們普及零排放和環保理念,介紹完雁魚燈,學生們可以結合當下現實,進行思考:
(1)如今,我們用于照明的設備非常先進了,獲取電能看起來也很容易,不像古人點燈還要精打細算。但是我們是不是該思考:電是怎么來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節約用電?
(2)目前,燃煤依然是主要發電方式之一,但由此產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性氣體加劇了酸雨的形成和全球變暖,造成氣候危機。
(3)建議大家多用自然光照明,選擇節能的燈具,比如LED燈。節約用電,力所能及地減少能源浪費。
每一個有自然風光和人文的地方都有它獨特鮮明的特點,有的是動植物方向研學,有的是人文歷史方向研學,還可能有經濟方向研學、軍事方向研學、博物館方向研學,等等,只要把當地的這些有特點的知識體系、傳承脈絡捋清,不僅是對自己的知識架構的更新,也是對目的地風土人情、動植物、人文歷史的一次新認知。
問:您覺得研學帶給您的最大收獲和意義是什么?
答:我認為我在做一件有利于社會的善事,收獲了家長和同學們對我的信任和認可。同學們逢年過節的祝語,考試過后的感謝,通過我的研學課程提高成績的感謝視頻讓我非常滿足。我雖然不是真正的學校老師,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大家都真誠地叫我“小培老師”,我自認為對得起“老師”這兩個字。從一個導游領隊走向一名大家心目中受歡迎的“老師”之路,個中艱難困苦,只有自己知道,我用了20年的時間,真是印證了那句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我在埃及金字塔下觸摸文明印記,在大英博物館、盧浮宮、大都會博物館、圣彼得堡冬宮里欣賞世界文明發展,穿梭在五顏六色的大堡礁,觀看乞力馬扎羅山下動物大遷徙,體驗南極北極極地風光,阿爾卑斯山秘境探秘,亞馬遜雨林大戰食人魚,身臨其境北非諜影和卡薩布蘭卡列車,還有那復活節島,大本鐘,瑪雅金字塔,自由女神……但最美的風景還是在我的祖國——中國;我最愛的還是我的故鄉——北京。
再過20年我可以對大家說,我始終愛著我的工作,我的事業,我依然愿意給大家當志愿者,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見聞,講到我不能講為止。
萬物有靈人亦是,真正的學習從來不是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是一種思想和視野與知識的融合,小培老師就是這樣以愛為紐帶,用自己對歷史發自內心的喜愛引領著無數學生,先看世界,再理解它,熱愛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