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8日是第十五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六個“全國海洋宣傳日”,2023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的活動主題是“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
呆呆島:
為響應2023年世界海洋日主題,提升海洋環保意識,關注海洋生態保護,助力建設海洋強國,新海南客戶端聯合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呆呆島共同策劃并組織11位來自全國各省份的持證潛水員及專業潛水教練,前往呆呆島沿海海域,開展了一場海洋垃圾清理行動。
新海南客戶端聯合呆呆島向市民游客發出倡議:海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藍色家園,讓我們以身作則,不向海洋亂丟垃圾,保持海洋潔凈,共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海洋環保體系。

海南省三亞市
蜈支洲島:
蜈支洲島為典型的巖礁型島嶼,非常適合珊瑚的生長,是聯合國COP15青年生物多樣性科學探索海南活動珊瑚礁修復基地。據不完全統計,蜈支洲島海域生活著超過300種珊瑚礁魚類,涵蓋15目60余科,是我國大陸近海擁有珊瑚礁魚類物種最多的島嶼之一。
自2016年起,蜈支洲島開始聯合中科院南海海洋生物實驗站精心設計珊瑚溫床并通過移植和保育的方法修復珊瑚礁群,在海底“植樹造林”。雙方已攜手在蜈支洲島海域利用臺風后的珊瑚斷枝建設了1代苗圃3個,2代苗圃1個,每年可以提供4萬多株的珊瑚移植體。
2011年蜈支洲島啟動了中國第一個熱帶海洋牧場項目——“去扛著石頭下海,去給魚兒蓋房子”。截至2022年底,蜈支洲島海域海洋牧場建設在農業農村部、海南省農業農村廳、海南省科技廳、三亞市政府等政府部門、三亞市農業農村局及海南大學創新技術的支持下,投入人工魚礁及船礁等約8萬空立方,水泥型人工魚礁2571個,船型礁21艘,形成了完整的珊瑚礁、魚蝦貝等海洋生物圈,海洋生態修復和漁業資源養護取得了顯著成效,并成為第五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海南大學珊瑚礁生態修復創新團隊:
成立于2018年,目前團隊人員共計14人,由教授、博士生和碩士生組成。主要研究方向為珊瑚礁生態修復技術創新和應用,常年對海南島沿岸海域和西沙群島海域的珊瑚礁分布和覆蓋情況進行調查,對海南島近岸多個海域的退化珊瑚礁區域進行修復。目前團隊授權珊瑚礁修復專利4項(研發了珊瑚拼臺、工型礁、船型屋礁和蒙古包等技術),未來希望應用這些修復技術改善海南島的珊瑚礁退化狀況,恢復海南島近岸珊瑚礁生態資源,保護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