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就是我們平時吃的大米,生長環境在水田,是草本稻屬的一種,屬谷類,也是作為糧食的稻屬中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種,區別于旱稻。
水稻所結子實即稻谷,稻谷脫去穎殼后稱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層即可得到大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為食。水稻除可食用外,還可以釀酒、制糖、作為工業原料,稻殼、稻稈可以作為飼料。
課程時間:55 分鐘
課程適合人群:幼兒/中小學生
課程介紹:春插秧苗,是凡樸獨具特色的農耕體驗課程項目。我們用雙手耕耘, 在實踐中了解農業知識,體驗農耕活動,體驗田園生活。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糧食作物,水稻從種子萌發到生長發育,最后形成新的種子。觀察秧苗的外部形態和構造,了解秧苗的播種方式,學習相關的農業知識。
課程意義
1.體驗舊時農耕
孩子們在農場中體驗下田、分支、播種秧苗等工序,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原始的農耕生活,讓孩子們感受農耕文化,了解農業耕作的方式,感受生態、自然、可持續的生活,共同學習一種全天然的、有機的種植方式。
2.學習相關知識
水稻從種子萌芽開始,經過發根、長葉、分蘗、拔節、長穗、開花、結實等一系列生長發育過程,從播種到種子成熟所經歷的天數,叫水稻全生育期。
3. 了解水稻生長習性
水稻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單子葉,性喜溫濕,成熟時約有1米高,葉子細長,約有50~100厘米長,寬約2~2.5厘米。稻米的花非常小,開花時,主要花枝會呈現拱形,在枝頭往下30~50毫米間都會開小花,大部分自花授粉并結種子,稱為稻穗。
課程中掌握技能
技能一:做自然筆記
自然筆記是一種圖畫與文字結合形式的觀察日記。本質上其實是一種科學考察、觀察的實驗記錄。一份完整的自然筆記需有以下7個要素:時間、地點、天氣、記錄人、主題、文字和圖畫。
技能二:借助探索包的工具進行近距離觀察
小朋友可以拿著自己的探索包里的放大鏡認真在稻田里觀察,并用自然筆記本把觀察到的記錄下來。觀察和記錄秧苗,可以從秧苗的形狀開始,是橢圓形的還是圓形的?之后觀察秧苗的邊緣,有沒有鋸齒?觀察秧苗末端,是尖是圓?繼而觀察葉脈的形狀,仔細摸一摸葉子,記下手感,秧苗表面有沒有絨毛?把自己觀察到的、感受到的全部記錄在自然筆記本上。
實操步驟
①分株:首先用一只手從根部分開,取出3~4株小秧苗;
②插秧:拿住3~4株小秧苗的根部,一起直直地插入水田當中。將根部埋入水田至少2厘米;
③插秧:在插第二株秧苗時,控制好和第一株秧苗的距離。左右相距25~30厘米。前后相距30~36厘米,以便給秧苗留足生長空間。且在移動過程中,注意周邊的秧苗,不要踩踏。借助兩端拉的分界線,直至一排整齊地插好;
④檢查:完成后可以觀察秧苗是否整齊并且深度夠深夠正,不被水沖跑;
⑤成果展示:在水田邊站成一排,觀看插完秧苗的整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