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完春節沒多久,一眨眼就要迎來清明節的小長假,一覺睡到自然醒的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如果古人穿越到現代,估計也會流下羨慕的淚水——他們是“生不逢時”,放個假比登天還難。為了休個假,古人也是很拼的。
秦朝: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
曾經有部古早穿越劇,叫《尋秦記》,講的是現代特種部隊精英項少龍魂穿到古代的事兒。如果他知道大秦帝國公務員全年無休,不知道會不會連腸子都悔青了。秦代的上班制度比較沒人性,壓根沒有休假這一說,而且個個都需要延遲退休,生前何必放假,死后肯定長眠啊!當然如果因為身體原因,確實不能堅持上班到生命終點,也可以“告歸”(古人對告老還鄉頤養天年的說法)。
漢朝:以“洗頭”的名義放個假
官員休假成為法律是從漢代開始的,證人就是史學家司馬遷,證據是《史記》中的原文,“官員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可見,自那時起,公務員們有了法定休假日,并且這個條款也延續到了《漢律》,《漢律》規定官員“五日一休沐”。顧名思義,就是說只要上夠五天班,各級府衙的官員們就迎來了放假日,回家洗洗頭發、洗洗澡,和親人們吃吃飯、吹吹牛,說不定還得應付“升職了嗎”“掙多少錢啊”之類的靈魂拷問。
看到這里,你可能疑惑:漢代公務員上的是全日全夜制的班?沒錯,那會兒大家都住集體宿舍,而且都是長發,梳洗起來不方便,濕發戴冠又不體面,不宜見領導和同事,因此朝廷就給了專門的洗頭假。
洗頭被提到了如此重要的地位,真是始料不及。顯然,這個制度相當受歡迎,所以在歷史上實行了八百多年。
唐代:想放假?容易啊
唐代的官員終于不用住集體宿舍了,因此“休沐”也就變成了十天一次的旬假,每次一天,假期嚴重縮水。但就算一天假期,也不能浪費,王勃《滕王閣序》中寫:“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唱歌跳舞喝酒燒烤,通通安排起來!
在唐代,春節也是公眾假期,官員們也能七天不上班,但是唯有一項規定不近人情:大年初一給皇帝拜年。家在京城100公里之外的小伙伴們流下了憤怒的淚水。
嫌公眾假期少?別急,找個合理的理由就行。清明、冬至是重要的時間節點,要放7天;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放3天;到了下地種田的日子還能放田假;名人大咖的生日也要放假,比如皇帝生日、佛祖生日、老子生日……甚至兒子弱冠、隔壁老誰家那小誰結婚、置辦過冬衣裳,都能成為放假的理由。這樣加起來,只要你膽量大,休假九十天不是夢。當然,為了防止“請假黨”鉆空子,唐朝政府也規定了,全年請假不得超過一百天,否則就沒工作了。
此外,唐朝還有探親假,政府明文規定,如果父母居住在距離工作地300里以外的地方,通勤時間超長,那么每隔三年就能享受一回特殊假期——定省假,長達一個月,而且不包括在路上消耗的時間。看到這里,小編有個大膽的想法:如果明朝的海瑞生在唐朝,那他春天踏上回家之旅,到家直接過年——誰讓他老家在遙遠的福建呢。
宋朝:假期多,真的有點厭倦了呢
小編一直認為:宋代是最適合養老的朝代,假期多、吃得好,逢傳統節日必放假,還有專門用來逛吃逛吃的元旦黃金周、冬至黃金周,上元、中元、夏至小長假。屈指一算,加在一起有120多天,生在宋朝太幸福了,絕對是學生黨和上班黨的夢中最愛啊……
假期里,宋朝人都怎么打發時光呢?文人騷客自然是游山玩水。詩詞歌賦,風花雪月,不都得需要人們靠大把的時間去打磨嗎?如大文豪蘇軾就借著七月半的中元節黃金周,去泛舟赤壁,好不樂哉!《赤壁賦》里說了,“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說了宋代放假制度的這么多好處,我們也來說一下缺點。正是因為他們假期多、不打卡,導致宋代吏治出現松懈和漏洞,真是“放假一時爽,皇帝哭斷腸”!
明朝:放假是什么?沒聽說過啊
如果你是個工作狂,最適合穿越到明朝早期,一定能體會到“不榨干自己不痛快”“我工作所以我快樂”的巔峰體驗。因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工作狂”,上行下效,明代官員也只能跟上班,開始瘋狂卷起。想放假?壓根沒有的事兒!只要皇帝不開口,我們不早走!
明朝公立假期只有十八天,分別是元旦五日、冬至三日、元宵節十日。然而,并不是所有明朝皇帝都似開國首腦那樣勤勉,朱元璋一死,官員們再也不愿意違心地加班了,想躺平的心再也抑制不住,他們紛紛上書,請求放寬休假政策。明代的繼任者們也很識趣,就坡下驢,“被迫”地答應了官員的申請,增加假期到每年五十多天,也算是法外開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