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冷兵器,被譽為“百兵之君”。中國劍講究平直端正,正如君子做人行事都端端正正,所以劍有“君子”之譽。在春秋戰國時期,佩劍已經成為一種身份、地位以及權力的象征,士大夫階層以佩劍彰顯自身地位。這種佩劍風氣一直延續到隋唐,著名的大詩人李白就是仗劍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今天已經看不到仗劍的俠客了,但是可以看寶劍哦!瞧,現在它們組團來了,劍氣沖天!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是青銅劍中的珍品,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看名字就知道,這是大名鼎鼎的春秋時期的霸主越王勾踐的佩劍。作為王者之劍,它的外形就非常有王者風范——修長的劍身布滿規則的黑色菱形暗紋,劍格兩面分別鑲有藍色琉璃和綠松石。更讓人贊嘆的是劍首同心圓,11道同心圓,每個間隔只有0.2毫米,在沒有先進機床的兩千多年前,這是非常厲害的技藝了!經歷了兩千多年時光磨礪的它,依然鋒利無比。有人用16層白紙來試驗它的鋒芒,稍一用力,便將紙全部劃破。
這把劍是傳奇,它的主人更是傳奇——“臥薪嘗膽”成語的主角——越王勾踐。越國攻打吳國,越國慘敗,越王勾踐成為了吳國的俘虜。成為奴仆的勾踐并沒有沉淪,他忍常人不能忍之辱,受常人不能受之苦,煎熬數年,后被放回越國。回到越國后,勾踐發奮圖強,重用賢才,發展經濟,恢復國力。為了提醒自己不忘恥辱,他在自己屋里掛了一只苦膽,時時嘗嘗苦味。越國逐漸強大,最終滅掉了吳國。可以說,越王勾踐劍是中國歷史上最具靈魂、最具斗志的劍,它凝聚著勾踐隱忍、堅韌的品質和非凡的氣魄。
靜默的王者之劍——吳王夫差劍
在吳越的故事里,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忍辱負重,自然就有吳王夫差志得意滿的雄霸天下。千年之后,越王勾踐劍以“天下第一劍”的名劍之姿留存于世,越王勾踐的“死對頭”吳王夫差也有名劍留存于世。同樣作為王者的佩劍,吳王夫差劍雖然名聲不顯,但是它也一樣帥氣,一樣鋒利,并且有9把留存于世!
吳王夫差劍也是青銅劍中的精品。這9把劍的外形和制造工藝與越王勾踐劍非常相似,劍身都有銘文。其中最珍貴的當屬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這把——劍身滿飾花紋,劍格飾有綠松石和獸面紋,近劍格處有銘文: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地處長江下游,水網密集,不適合車戰,只便于近距離的步兵作戰,所以劍這種短兵器鑄造業就發展起來了。當時,吳國和越國鑄造的劍鋒利又美觀,名聞列國。吳王夫差劍和越王勾踐劍皆是最高水平的鑄品。
“我不是傳說”——少虡劍
李白在《俠客行》的詩中感嘆:“干將今安在,少虡獨煌煌。”昔日的名劍都已見不到,唯有少虡劍還煌煌在我們眼前。從李白的那個時代直到今天,干將劍都只是個傳說,而少虡劍卻是真正的傳世名劍!
少虡劍是春秋時代的佩劍,長逾半米,寬約五公分,劍格處裝飾有綠松石和錯金紋,氣質華美,彰顯著貴族氣度。少虡劍是一把“有名”的劍,它的名字是劍脊上的錯金銘文告訴我們的。錯金銘文共有20字,大概意思是:在壬午這天吉日里,我作了這把珍貴的劍,用的材料是錫與銅,我給它起了名字,稱之“少虡”。短短的二十字,告訴了我們它的鑄造時間、材料,還有它的名字。
“秦王掃六合”的最佳助攻——秦劍
在舉世矚目的秦始皇陵不僅出土了“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還有驚世國寶青銅劍。“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王嬴政蕩平天下,統一了中原六國,這背后的武力值有秦劍的一份功勞。在青銅武器的世界里,秦劍的戰斗力堪稱王者!
秦青銅長劍又細又長又尖,狀如柳葉,而且其長度遠超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的寶劍。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在古代戰場上,長兵器才是取勝的法寶,但是讓青銅長劍長而不斷裂可是巔峰工藝。青銅硬而脆,所以劍過長極易折斷。秦劍采用高錫青銅淬火工藝,恰到好處的銅錫配比,極大增加了青銅劍的韌性,不易折斷。
秦劍另一個登峰造極技術便是復合鑄造法。秦劍的劍心是一個似長方形的合金條,采用低錫青銅制作,劍刃部分則是后鑄上去的,完全包裹劍心,為高錫青銅,如此便得到了將士們叱詫戰場的利器——劍心韌,劍刃堅。但是長劍有時候施展起來也有些許不便,在荊軻刺秦王中,秦王因為劍太長,一時慌亂無法拔出,只能繞柱而走。后來大臣急呼“王負劍”,這才將秦劍拔出一舉擊敗荊軻。
秦劍除了擁有青銅兵器的兩大巔峰工藝,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身形:秦劍的橫截面形狀做成六面或者八面菱形,而不是一般的四面菱形,所以秦劍又有“八棱青銅劍”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