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學地點:山東省濟南市
參與學校:濟南德潤高級中學
研學課程主題:探訪泉水文化,尋找魅力濟南
研學目的: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泉水文化,增強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
研學內容:本次研學活動以濟南七十二名泉為探訪對象,學生實地探訪濟南泉水,記錄泉水的位置、特征、形成條件、歷史變遷、內部景點等相關情況,并查找相關的歷史傳說、名人故事、詩詞歌賦,并根據探訪經過,書寫感悟。七十二名泉遍布濟南的東西南北各個方向,有的甚至分布在偏遠郊區,學生們克服交通、天氣等種種困難,完成了七十二名泉的實地探訪任務。
研學地點簡介:泉水是濟南的靈魂。汩汩泉水潤物無聲地滋養了這里的人,滋養了這座城,更滋養出了濟南的文化。歲月不斷更迭,而泉水就像一面鏡子,映照著濟南人的生活,見證著濟南的城市變遷,孕育出濟南豐厚的文化積淀。
第一站:趵突泉
奮發向上的泉水文化
“在西門外的橋上,便看見一溪活水,清淺、鮮潔,由南向北流著。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來的。設若沒有這泉,濟南定會失去了一半的美……”這是老舍筆下的《趵突泉》。
趵突泉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東臨泉城廣場,北望五龍潭,位居七十二名泉之首。乾隆皇帝南巡時因趵突泉水泡茶味醇甘美,曾冊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來到趵突泉公園,走過小橋,就來到趵突泉池邊,水中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趵突泉”三個大字。泉水從三個泉眼中噴涌而出,晝夜不停,三泉迸發,泉花四濺。趵突泉水清醇甘冽,最宜煮茶,“潤澤春茶味更真”“不飲趵突水,空負濟南游”之說也就不逕而走。
地下的泉水,經過多少擠壓排擠,又穿過多少障礙,不斷積蓄力量、等待機會,只為去見那一縷陽光。它們爭先恐后,不言放棄,水柱終于噴涌而出,這不正是一種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泉水文化嗎?
第二站:緞華泉
包容溫潤的泉水文化
濟南的泉水不僅有陽剛之美,更有陰柔之美。
緞華泉位于濟南市歷城區柳埠街道與九塔寺隔嶺的南內峪北側。泉池呈方狀,以碎石砌壘。該泉水平如緞,水紋如花,故名緞華泉。
泉無涌流之勢,亦無汩汩之聲。宛若清麗脫俗、遺世獨立的美人,素來不露聲色、與世無爭。遠遠望去,方正的泉池莊重肅穆,四角各有一頭石獅默默守候。走上泉邊的石階,一步一步,仿佛有無限樂趣。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泉中魚在青綠色的水草間緩緩游動著,日光照在它們身上反射出點點光芒,使平靜的泉水越發活潑起來。
順著泉往山上走,竹林中隱藏著一個個少數民族的小寨。他們熱情好客,見到游人紛紛端出新釀的米酒,遞到客人手中。少數民族的姑娘們穿著自己民族獨有的服裝,戴著心愛的飾物跳起歡快的舞蹈,還邀請客人們隨她們一起玩耍。晚上,大家圍成一個大圓圈,點燃篝火,在篝火旁跳舞歌唱。緞華泉北有九塔寺,寺中九頂塔相傳為唐代名將尉遲敬德監工所建。古泉伴名塔,悠悠千百年。不知走過多少寒來暑往、曉風殘月,才有此等靜以修身、寧靜致遠的超然。
全面了解濟南泉水文化,除了要了解其自然景觀、建筑、節日慶典等表層文化,還要深入挖掘其歷史文化、名士文化、文學藝術、楹聯匾額、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深層文化,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與精神力量。過程中增強小組合作能力,加深同學間的相互了解,亦是研學的重要目的。
此次研學是圍繞高中語文必修課上冊第四單元“家鄉文化生活”這一主題展開的學習活動。通過實地調查的方式,讓學生們深入認識家鄉,了解家鄉的泉水,關注家鄉的文化與風俗,進一步增進對家鄉的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