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學點位:北京 中國錢幣博物館
是直屬于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主要從事錢幣的收藏、研究和展示,肩負有指導和推動錢幣收藏、研究及宣傳錢幣文化的任務。
關于博物館的勞動教育課
大咖支招:博物館勞動教育課程內容選擇和實施方式的設計要回歸勞動教育的目標。
解讀:以錢幣博物館“傳統工程技術—翻砂鑄造”勞動教育課程為例,從學生參觀、學生實踐動手掌握生產勞動技術,到勞動技術與教育結合,并在課程中以從古至今的勞動技術歷史發展時間軸作為科學發展依據,依照勞動教育課標中生產勞動的要求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對生產勞動產生思考和理解,從而讓學生理解生產勞動是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更要讓學生懂得“幸福是用雙手創造出來”的意義。
就錢幣博物館“傳統工程技術——翻砂鑄造”勞動教育課程說兩句對生產勞動教育活動的建議。
1.盤點自身資源從而開發合適自己的勞動課程。
2.貼近生活,設計合理的課程。
3.嚴格監督,教育實施的指導。
4.校企聯動,合力推動課程實施。
5.價值引導,注重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反思。
引自——《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實踐指導(勞動)》主編:劉霞 黃瓊
活動目標
1.了解古代貨幣發展及種類并利用泉拓技法,嘗試制作一張古錢幣拓印本。
2.了解翻砂鑄造工藝的發展史和翻砂鑄造錢幣的基本工藝流程、類型和原理,掌握基本的翻砂鑄造工具的制作技能。
3.掌握基本翻砂鑄造工藝技能,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范,嚴格按照泉拓技法工藝流程進行制作,認真負責,保證成品的質量。
活動內容
勞動準備
一、古錢幣鑄造工藝重點技法簡介
在翻砂鑄造工藝出現之前,我國古錢幣鑄造工藝主要包括范鑄法與疊鑄法。
1.范鑄法
范鑄法,也被稱為平板范澆鑄法,自商周時期便出現了。所謂的“范”,就是人們常說的模具,是用來構成器物造型和紋樣的;而平板范澆鑄,簡單地說,就是把兩塊平整的范拼合在一起進行澆鑄,是中國古代最早采用的鑄錢方法。
第一步:制作錢范。先制作面范(錢范的正面)的范坯,在上面雕刻錢型、制作澆道和澆口(供澆鑄銅液時使用),然后陰干泥范;再制作錢幣的背范(錢范的背面),并同樣陰干。
第二步:合范和烘范。先將錢幣的正面范和背面范進行對合,敷泥固定,隨后入窯烘范,使泥范成為陶范,具有一定的強度和透氣性,足以承受高溫銅液的澆注。
第三步:澆鑄錢幣。先將銅塊熔化,用坩堝盛銅液通過澆口注入陶范進行澆鑄,冷卻后敲碎錢范、取出成型的錢,再進行清理打磨,經過加工的錢幣就可以投放市場了。
2.疊鑄法
疊鑄法即疊范鑄錢,發明于西漢初期,是中國古代范鑄法鑄錢工藝發展的高級階段。疊范鑄錢將正背范豎式澆鑄的傳統工藝,變成幾十塊范疊放澆鑄的新工藝。疊范鑄錢首先要制作石制的組模,選取細膩又易于加工的石材,刻制錢腔,錢幣文字,直澆道孔和內澆道,制作出石祖模。
二、我國古代典型幣種一覽
鑄造金屬貨幣在我國的歷史悠久,不同的時代造型不同,材質不同,工藝也不相同。我們根據翻砂鑄造工藝的出現時間——魏晉南北朝為分界線,將我國古代部分典型幣種進行介紹。
五行大布: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建德三年(公元574年)發行,與布泉、五銖并行。面文“五行大布”玉箸篆,錢文及制作均極為精美,為著名的“北周三品”之一。
實踐活動一: 走近翻砂工藝
介紹翻砂工藝
翻砂鑄造工藝萌芽于魏晉南北朝,在唐宋時期趨于成熟,沿用至明清,成為這一時期我國鑄幣的主要工藝。該項工程技術是中國重大發明之一。
實踐活動二:學習翻砂鑄造工藝
1.先制作模具或者模板,根據模具,通過翻砂工藝進行復制生產。
2.將母體錢幣放入翻砂專用木模型中,在錢幣表面撒上細砂。
3.將細砂覆蓋錢幣后,使用粗砂將木模填滿,壓實。
4.將壓實后的木模的表面用工具刮平。
5.將木模上下翻轉,將木模底部朝上獲得已經被砂子緊緊包裹住的模具。
6.將另一半木模蓋在上方,需要檢查是否對齊,并重復1-5的工作步驟。(注:兩塊模具的錢幣表面均要先撒上滑石粉或者石灰粉,因砂子有黏性,滑石粉或石灰粉會隔離砂子的黏性,有助于模具分離且不易破壞模型)。
7.完成第6項工作后,會獲得兩塊分離后的模具,到這一步便獲得了完美錢幣形狀的鑄造模型。
8.獲得兩塊錢幣模型后,在模型上開一條“流道”以方便我們澆注金屬液體并將錢幣模型空槽灌滿(注:如鑄造器物過大,應在模具上留出透氣口,便于排氣)。
完成以上工序即可獲得人造金屬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