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們都忙著當“勞模”,爭著上光榮榜求表揚,只有牛兒依然在默默地吃草,但是一直接受它幫助的人類好朋友可沒有忘了它——它勤勞,它溫馴,它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現在人們特別好奇的是:這位“勞模”不奔跑也不健身,吃的只有草,為什么還能長一身的腱子肉。
牛的“超貢獻”
自從野林里的原牛被人類馴養,牛就沒拿自己當“外牛”:產奶、產肉,載物行路,下地犁耕……人類的早期生活圖景基本離不開牛。而后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到來,牛皮又被廣泛制作成皮鞋、皮包、皮沙發……“真牛皮”迄今仍是“高檔”的代名詞。連牛的排泄物牛糞都依舊值得擁有——以西藏地區為例,人們制作大量牛糞餅,既能用作日常燃料,還能貼在屋外墻上避風保暖。
說來說去,牛當真是“粗枝大葉”卻“卓有成就”的朋友:吃得粗糙但貢獻超高。它所生產的奶、肉,以豐富的營養極受人類歡迎。吃進去的是草,供獻的是優秀蛋白質,牛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牛的胃有“魔法”
要知道,牛的“毛肚兒”不只一種。它有瘤胃、網胃、瓣胃、皺胃四個“胃”,瘤胃負責儲存吞進去的食材并且供反芻再用;網胃將其中的異物及時排出從而避免消化不良;瓣胃的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再次擠磨草料;皺胃則含有大量的消化液和消化酶,專注食物的“終極轉化”。這些胃分工協作,牛的消化可謂十分到位了。
牛的瘤胃占全部“胃結構”的80%,功能超精細。草料一般富含難以吸收的纖維質,瘤胃中卻有大量微生物制造各種強大的消化酶,這些消化酶能將纖維質發酵并分解成低級脂肪酸。瘤胃還能合成出氨基酸、蛋白質、B族維生素等多重成分。瘤胃生得這么貼心,牛也懂得“且行且惜”:譬如,它會把吃進的食物長時間停留在瘤胃里喂養微生物,然后期許那些草料的華麗轉身。嘴巴接觸的的確是草,可一番“變通”后類似于生酮飲食——有此訣竅,只長肌肉不長肥膘有啥難!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食草動物們都有“飲食招兒”。兔子的腸道長度等于20倍體長,方便留存大量食物以汲取營養;馬沒有瘤胃充當“天然倉庫”,那就多吃:白天忙趕路,晚上邊睡邊吃,是謂“馬無夜草不肥”……
換口味,也長膘
聽說過“健身達牛”比利時藍牛吧,別看它肌肉勁爆,其實壯碩的外表是由“只長肌肉”的雜交牛突變造就的。美食家還聲明:純草食牛的肉質不易燉煮,煎烤也不容易出香哦。想要好吃,牛肉得多少長點兒膘——攝入谷粒、大豆等植物蛋白有望達成長膘目的。
據說牛也有攝入動物蛋白的時候。澳大利亞人曾目睹“牛吃蛇”的詭異狀況,有頭印度牛在短短一個月內吃掉幾十只雞仔……這些消息真假暫且不論,但食草動物應該具備消化肉食的本領,畢竟“牛家前輩”原牛很可能是雜食動物,現代牛偶爾吃吃肉、長長膘也沒啥稀奇的。
有健身達人提出——假如人類參照牛的食譜能否收獲好身材?只吃纖維質食物不行,因為人體腸道內沒有能促進纖維轉化的微生物,膳食纖維只能徒增飽腹感。
想要增肌不增肥,務必選擇科學合理的辦法喲。控制飲食的總體熱量,增加蛋白質占比,搭配適量運動……像進擊的牛犢一樣做身體的主人,擁有好身材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