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是水上的路。
大河迢迢,大水湯湯,無路可行,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老祖宗便開始建橋了。從此,南與北可相通,東與西可相接,江可跨,海可越,這就是古人的智與勇。
橋是建筑,也是藝術。中國古代的橋受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觀念的影響,建筑技術與自然相諧,文化與藝術相融,既便利交通,亦裝點山河。
在經歷百年、千年的歲月風雨之后,橋有了靈魂。西湖斷橋有許仙和白娘子的愛情神話;西冷橋畔有清代高僧蘇曼殊的詩魂;二十四橋上有無數離愁和珠璣般的詩句。在近現代史上,幾經戰火硝煙的洗禮,橋是英烈們血濺四方豪情壯志的見證者,是無數忠骨英魂的銘記者,是一段紅色的革命史,一曲悲壯的革命長歌。
在這個抗戰勝利紀念日里,讓我們以橋之名,向勝利致敬!向無數英魂致敬!
1937年7月7日,日軍炮轟盧溝橋。駐守盧溝橋的第二十九軍奮起反抗,視死如歸,高喊誓言:“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盧溝橋事變吹響了中華民族總動員的號角,拉開了全國人民全面抗戰的序幕。
這就是我們熟知的近現代史上的盧溝橋。也許你還不知道,早在13世紀,意大利的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他在游記里形容盧溝橋是一座巨麗的石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后來,外國人都稱它為“馬可·波羅橋”。
盧溝橋位于北京西南15公里處,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作為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的堅固是不言而喻的,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用銀錠鐵榫連接。盧溝橋有十座橋墩,十一個拱洞,拱洞由兩岸向橋中心逐漸增大,整體造型甚是美觀。“盧溝曉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乾隆皇帝曾在秋日路過盧溝橋,見此良辰美景,賦詩“半鉤留照三秋淡,一練分波平鏡明”于此,并題“盧溝曉月”,立碑于橋頭。
被馬可·波羅評價為“獨一無二”的橋當然要有與眾不同之處,其一便是橋墩的造法。整個橋墩呈船形,迎水流的方向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減少水流直接到橋墩的沖擊力。為了預防春天從上游沖下來的浮冰,工匠們又在分水尖的尖端鑲上三角鐵柱,以銳角擊碎浮冰,保護橋墩,所以人送外號“斬龍劍”。
其二便是被大家津津樂道的石獅子。橋上一共281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有石獅子,然而,這些石獅子每一只都不一樣且數不清。這些石獅子不是用模子翻出來的,而是一只只刻出來的,表情豐富,姿態百出,活靈活現,絕對不重復。至于為什么數不清嘛……你看,大獅子身上還躲著、趴著、背著各式各樣的小獅子,能數得清才怪呢!這數不清的石獅子就是美不勝收的石雕藝術長廊。
現在,杭州有十座大橋矗立在錢塘江上:錢江二橋、錢江三橋、錢江四橋……其中,錢塘江大橋是“元老”。但是,沒有一座橋像錢塘江大橋這般命運坎坷,也沒有一座橋像它這般——死去與復活都同樣榮耀,都值得世人銘記。
它為何如此不同?故事要從80多年前說起——
那時,錢塘江上一座橋也沒有。自古以來,錢塘江就是一條兇險之江。上游時有山洪暴發,下游常有海浪涌入,若是遇到臺風來襲,那就是“陰風怒號,濁浪排空”!還有錢塘江江底厚達三四十米的流沙層,都是造橋人的大敵。所以,當時有外國工程師妄言:“能在錢塘江上造大橋的中國工程師還沒出世呢!”
但是,中國人不服!一直心懷造橋夢的茅以升不服!在留學回國后的第13年,當茅以升聽到國家要在錢塘江上造橋的消息,他毅然辭去北洋大學教授的職務,南下杭州,承擔造橋重任。江底的流沙層厚,難以打樁,茅以升苦思冥想,從澆花的水壺中得到啟示,發明了“射水法”;重達600噸的鋼筋混凝土沉箱,茅以升根據工人建議,利用海水漲潮和落潮的力量,使沉箱順利就位;茅以升還打破傳統造橋程序,采用基礎、橋墩、鋼梁三種工程一起施工的方法,大大提高工程效率……就這樣,茅以升充分發揮8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和900名工人的智慧,攻克了80多個難題。
在925個日夜之后,第一座中國人自行設計的公鐵兩用大橋架起來了。在那一刻,人們奔跑在大橋上,額手相慶。可是,人們不知道,此刻他們腳下這座橋的每一個關鍵位置上都已經埋上了成堆的炸藥。為了阻止日軍進攻杭州的腳步,1937年12月23日,作為大橋設計者的茅以升又親手炸掉了這座橋。在大橋炸毀的那天晚上,茅以升滿腔悲憤地寫下8個字:“抗戰必勝,此橋必復”。
抗戰勝利之后,茅以升實現了復橋的夙愿,至此,錢塘江兩岸變通途。直到現在,這座橋在歷盡戰火硝煙之后,仍然“服役”在錢塘江上,被網民們熱贊為“橋堅強”!雖然這座大橋已經老了,但是它架起的民族氣節永遠都在,它凝聚的愛國之魂永遠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