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距今2400多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古代思想家、科學家墨翟花了三年時間,用木頭制作了一只木鳥,稱為“鷂”。鷂飛了一天就壞了,但不少后世的人認為它就是風箏的雛形。后來,中國建筑界的鼻祖、木匠祖師爺魯班用竹子改進了鷂的制作,制成了“鵲”,據說鵲在空中連飛了三天。
古人們用木頭、竹子制作大鳥做什么用呢?
在科技不夠發達的古代,一件能飛的器具那可真算得上是戰場利器。風箏的雛形就是用來為戰爭服務的。它既是戰場上的通訊工具,也是偵查的好幫手,還能帶上火藥用于進攻。史書上有記載,在鼎鼎大名的楚漢相爭中,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率領的漢軍圍困之后,漢軍在風箏上綁上竹笛,放飛到項羽的營地周圍,又派士兵唱起楚地的歌曲,讓項羽以為自己已經陷入到“四面楚歌”的境地,為奪取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以后,隋唐時期的人們可以用紙來裱糊風箏了。這時的風箏被稱為“紙鳶”。五代時的李鄴給紙鳶綁上竹笛,紙鳶乘風飛起后,風灌入竹笛中,發出的悅耳聲音很像箏的聲音,紙鳶又有了一個新名字——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已經成為老百姓們喜歡的戶外活動了。尤其是在清明節,人們會爭先恐后地放風箏,等風箏飛得高高的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而去,寓意著帶走霉運。今天,我國許多地方還有清明節放風箏這個民俗活動。
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風箏大約在14世紀的時候傳入了歐洲。19世紀初,英國業余飛行學家喬治·雷克通過風箏的飛行原理產生靈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滑翔機。在一些勇敢者進行的風箏載人試驗之后,風箏引起了軍方的注意,于是歐洲的海軍、陸軍中出現了用于偵查的軍用風箏。盡管隨著科技的發展它們都被淘汰了,但風箏現在仍然是風靡世界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