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將以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作為研究對象,闡述選種、選地、整地、播種、定苗、間苗、墩苗、雜草清除、施肥、澆灌、收獲等一系列谷子種植技術。同時,提出農業、物理、化學、生物病蟲害防治措施,以此促進谷子健康生長,提高谷子的栽培效率,為其創造良好的發育環境,從而推動農村經濟建設。
關鍵詞:右玉縣;谷子種植;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播種
谷子屬于喬木科的一種植物,其特點在于稈粗壯、分蘗少,有明顯的中脈與小脈,小穗成簇,聚生在三級枝梗上,性喜高溫,生育室溫在22~30℃之間,屬于耐旱穩產作物,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的溫帶與熱帶區域,具有食用價值與藥用價值。為確保右玉縣能夠實現谷子高效栽培以及科學種植,需要對該地區的地理特點以及水文氣候進行深入了解。
1右玉縣概況
右玉縣隸屬于山西省朔州市,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嚴寒少雪而漫長,春季干燥多風,氣溫回升快,夏季溫涼適宜雨量集中,秋季降溫迅速,氣候嚴寒。全年平均氣溫在4.2℃左右,降水量達到410mm,且太陽輻射較為強烈,光照時間較長。由于該地區的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與谷子生長環境極為契合,因此可大力發展谷子栽培,充分發揮谷子的經濟價值,進一步推動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增長。
2谷子種植技術研究
2.1選種
為了更好地實現谷子的健康生長,實現種植高產的目標,需要重視選種工作,充分結合右玉縣的氣候條件,保證選取的種苗優良。首先要分析作物的潛在生產力,評估作物的抗逆性,其中作物的潛在生產力會直接決定種子的最終產量。因此,要盡可能為產量高的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進而保證種子產量的大幅度提升。至于在種子的抗逆性選擇上,則要認識到右玉縣常年氣溫較低,降水量較少。因此更適合選擇抗旱性較優良的種子,比如金谷子2401號,此類品種的谷子顆粒飽滿,純度和凈度均達到98%以上,發芽率不低于85%。其次要充分掌握當地的種植條件,了解流行病蟲害,盡可能篩選顆粒飽滿、無雜質的種子,并在選擇種子后開展一系列處理工作,例如,將種子曬干后,除去草粒等雜質,并進行種子消毒,最大程度地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同時,也可采用清水洗去秕籽,配置10%的鹽水剔除飽籽,再用清水去除鹽分;配制種子量0.2%左右的瑞毒霉,完成種苗的拌藥處理,該方法的主要作用在于預防谷子產生白發病,并在拌種處理后對種子堆悶12小時,之后便可準備播種工作。
2.2選地與整地
谷子的適應性極強,具有良好的抗寒、抗旱特性,因此對土壤條件無過多要求,絕大多數地塊都可用于種植谷子,但要注意谷子相對怕澇,不宜種在潮濕低洼區域,應盡可能將地勢較高、光照充足的砂質土壤作為種植地塊。同時,嚴禁重茬,要求種植人員充分認識到不同作物茬口效應存在不同影響,對土壤養分的影響也存在一定差異性。若進行連作,必然會降低谷子產量。因此,可以將大豆、玉米作為谷子種植的前茬,并將輪作倒茬的年限控制在一年以上。此外,還要注意谷子種植的地塊需保證結構優良,富有有機質,肥力適中,確保土層深厚。鑒于右玉縣的地區種植特點,可將輪作方式確定為大豆、谷子、小麥。通常來說,在谷子種植區域周邊嚴禁出現排放有毒氣體的工廠,也要遠離污染水源,要求選擇的地塊土壤酸堿值控制在7.0左右,具備良好的灌水條件。由于谷子屬于耐旱作物,因此在選擇地塊時要盡可能保證地塊具有極佳的排水性能,并盡可能遠離容易產生澇洼的地塊。
2.3播種
第一,要進行土壤消毒。通常來說,土壤內的微生物含量較高,比如細菌、真菌、病毒以及小型原生生物,容易對谷子的正常生長產生不良影響,為了保證谷子的高產,在完成整地后需要采用甲基苯丙胺以及硫酸銅進行土壤的消毒作業,其主要目的在于殺死土壤內的有害物質,比如病菌與害蟲。同時此類藥劑的消毒效果極佳,成本較低,因此是農戶在種植中首選的消毒工具。
第二,要進行播種作業。首先要確定適合的播種方式,由于右玉縣山地眾多,不利于大型播種裝置的使用,因此對于種植面積較大的當地農戶來說,更多的是采用谷子精密播種機來實現種植,該裝置可以依照精確數量、株行距以及播深將種子播入種床,能夠完成排種、開溝、覆土、鎮壓、施肥等工作,也能進行排種狀況的實時監測,且設備的結構較為簡單,對種子形狀的適應性良好,能夠達到省種增產的目的。種植方式則以條播與穴播為主,其中條播是指將種子均勻地播成長條,行與行之間保留一定距離,并在行與行之間留有壟起,以供農民行走,該方法可以保證田間的通風、透光,也利于間苗、除草工作;穴播是指依照一定距離完成開穴,每穴播入數粒種子,之后進行覆土與覆蓋。同時在播種時還要依照實際墑情進一步確定播種深度,做到深淺一致,對于右玉縣來說,播種深度一般控制在3~4cm。此外,為了避免出現干旱問題,對于大面積的地塊要采取地膜覆蓋穴播的方法,使種子能夠與土壤充分接觸。地膜覆蓋是指利用農用塑料薄膜覆蓋地表,具有減輕雨滴打擊、防止沖刷的作用,能夠降低土壤水分蒸發,實現天旱保墑、雨后提墑,促進作物對水分的吸收生長發育,保證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最大化。其次要確定播種時間,適宜的播期可以促進谷子的高產優質,過早播種或過晚播種都會影響谷子的正常發育。因此在確定谷子的播種期時,需要充分考慮當地的降水分布條件,保證谷子能夠在生育期獲取充足水分,盡可能將苗期控制在干旱少雨的季節,有利于后續蹲苗工作的開展。開花灌漿期間要錯過雨季高峰,有利于干物質的積累。對于右玉縣來說,最佳的播種時間應選在氣溫在10℃以上時,若土壤狀況良好,則可將播種時間確定在5月上旬。最后要實現合理密植,即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其作用在于充分發揮土、水、光的效能,利用調節農作物單位面積內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使個體發育健壯,群體生長協調,實現高產的目標。右玉縣的播種量應控制在4~8kg/hm2,若土壤肥力不佳,則要適當降低密度,保證幼苗密度不低于4.2×105株/hm2即可。若土壤肥力優良,則可提高種植密度,將其控制在5×105株/hm2。
2.4日常管理
2.4.1定苗與間苗
定苗是指為確保農作物滿足足夠的出苗數量標準,在農作物播種時總是播下超過出苗要求數量的種子,直至種子完全出苗后,利用人工、機械等方法去除多余的農作物幼苗,使農田內的農作物幼苗數量達到理想苗數的過程。定苗需要在5~6葉時進行,并去弱留強,去偽存真,依照計劃要求密度計算好株距。對于地下害蟲發生相對嚴重的區域,則可適當推遲定苗工作。
對于保護地播種來說,播種量通常會超過留苗量,容易造成幼苗擁擠。為確保幼苗獲取充足的生長空間,保留一定的營養面積,使苗間空氣流通,日照充足,有利于培育壯苗,就要進行間苗工作,間苗又稱疏苗。至于間苗次數的確定,在幼苗出齊后,需要進行第一次間苗,每墩留苗2~3株,依照一定株行距拔出多余幼苗。第二次間苗也叫定苗,需要在幼苗生長至3~4片真葉時進行。間苗后及時澆水,以免在間苗時小苗死亡。
2.4.2蹲苗
蹲苗是作物栽培過程中用于抑制幼苗莖葉徒長以促進根系發育的一項技術措施,能夠起到“鍛煉”幼苗、促進植株生長、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的作用,更好地協調植株吸收營養與生長。具體方法表現為:控制苗期廢水;實施多次中耕,切斷土壤毛細管水,保持表層土壤疏松,下層水分保蓄良好。同時由于中耕會切斷部分側根,因此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植株吸氮的代謝能力,增多植株的碳水化合物;扒土曬根,用以提高地溫。此外,蹲苗作業應盡可能在谷子幼穗分化前進行,做好谷苗地面部分的生長管控,采用壓青苗等手段,必要時,也可對谷苗噴灑0.3%磷酸二氫鉀。
2.4.3雜草清除
雜草清除工作是為了控制雜草的繁生與危害,能夠起到改善農作物的作用。常用的雜草清除方法可分為以下幾種:植物檢疫,即檢查作物種子與苗木,防止外來雜草遠距離傳播,通過種子凈選去雜、溝渠清理、施加腐熟糞肥,以此降低田間雜草形成的基數;機械除草,即采用機械動力牽引的除草裝置,在播種前或播后苗期實施中耕耖耙與覆土;生物除草,利用昆蟲、病原微生物和競爭力強的置換植物達到雜草防除的目的;生態除草,即采用農業,在較大面積范圍內創造有利于作物生長,但不利于雜草繁生的生態環境;化學除草,即采用除草劑去除雜草,但不會傷害作物。本文將以化學除草方法作為谷子種植的雜草清除手段,控制施藥頻率,一般來說,1hm2需使用72%丁酯乳油600mL,兌水600L,在谷苗5葉期間,均勻噴霧除草。
2.4.4施肥
施肥是指將肥料施加在土壤或噴灑在植物上,以此提供植物生長時必須獲取的養分,進一步增強土壤肥力。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農作物產量,切實改善作物品質,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施肥時需要充分結合土壤肥力水平、目標產量、肥料特點,保證選取的肥料品質良好,適合谷子生長,根據作物類型,估算肥料用量,并確定適合的施肥方式。如撒施、沖施、穴施、條施,前兩者有利于養分擴散,使用方便,但存在養分損失高、利用率低的問題,后兩者養分損失少,利用率高,但需要消耗一定的機械能。
相較于其他類型的作物,谷子在生長環節對微量元素的需求更高,依照實際檢測發現,每生產100kg谷子,便需要施加4.75kg的氮,2.8kg的磷,5.5kg的鉀。追肥時,則要充分結合前茬、基肥量進行確定。右玉縣在谷子種植時,無需在苗期施肥。在穗期,每0.067hm2需追加10~15kg的尿素。在花粒期,每0.067hm2需追加50~60kg的葉面肥液,0.3%磷酸二氫鉀溶液,噴灑周期可控制在7~10天。
2.4.5澆灌
灌溉是指用于補充作物所需水分的技術措施,通常用于在自然條件下,降水量不足或分布不均的地塊,確保作物能夠正常生長,實現高產穩產。在灌溉過程中,需要充分遵循灌溉量、灌溉次數、灌溉時間是依照植物蓄水特性、生育階段、土壤條件加以確定的原則,做到適時、合理灌溉。灌溉方式有以下兩種:一是滴灌,是指將水一滴一滴地、均勻地、緩慢地滴入植物根系附近土壤中,該方式的特點在于滴水流量小,水滴緩慢入土,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水流的蒸發損失,配合地膜覆蓋,能夠保證作物水分吸取充足。但要注意若滴灌時間過長,很容易引發浸透現象,因此滴灌大多由計算機操控完成,依照既定程序,控制好滴灌水壓與水量,并去除水中的顆粒物,避免出現堵塞滴灌孔。二是滲灌,是一種人工將地下水位抬高,直接從地下為植物根系供水的方式。在灌溉過程中需要注意,在拔節期,谷子的耐旱性不佳,需水量較高,應適當提高灌水量,使土壤水分維持在80%,實現谷子的細穗分化。抽穗期至灌漿期,要嚴格依照少量多次的原則,使土壤水分保持在90%,以此促進籽粒形成,保證幼苗健康生長。
2.4.6收獲
谷子生長到成熟期時,要第一時間進行收割,防止谷子質量降低,錯過最佳收獲時間,造成谷粒脫落,影響谷子產量。通常來說,谷子在熟透后會徹底轉變為金黃色,當葉尖顏色變成淺綠色時便可進行收獲。假如地塊不可實現集中人工收割,且地塊較為集中,則要使用聯合收割裝置完成收獲,收獲后要第一時間晾曬脫粒。直至籽粒含水量低于13%,才可進行谷子的入庫貯存。
3病蟲害防治技術分析
谷子病蟲害類型相對較多,會隨著種植年數的提升,進一步加重病蟲害態勢,比如枯心苗、百葉等。導致此類癥狀形成的病蟲害則以白發病、黏蟲、栗葉甲為主,若想保證此類病蟲害得到有效防治,便需采取綜合性措施,將農業、物理、生物、化學等防治對策有機結合。其具體內容為:
3.1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指采用多抗品種的幼苗,從源頭上扼殺病蟲害的形成,堅持輪作制度,合理控制施肥。例如,在播種前對種子實施暴曬處理,殺死種子內的細菌,防止其與其他種子聚集,禁止將種子放置在水泥地上,以免受到傷害;合理密植,適當增加腐熟有機肥;收獲過程中要做好園區的清理,降低病源越冬基數,通常來說,可在土壤封凍的前一個月,深耕35cm左右,并隨耕拾蟲,利用翻耕破壞害蟲生存環境,最大程度地降低蟲口密度。
3.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的重點在于及時取出病苗株,將其帶至田外燒毀。成蟲期,則要采用性誘劑誘殺成蟲,配合高壓電網、黃色粘蟲板等方式,殺死害蟲。
3.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借助生物及其產物,達到病蟲害控制的目的,比如昆蟲激素等。若條件允許,也可適當推遲播種時間,盡可能規避蟲害高發期,利用螳螂等天敵昆蟲防治蚜蟲,達到以蟲治蟲的目的。同時,也可在谷瘟病發病階段,采用6%春雷霉素粉劑進行噴霧驅蟲。
3.4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指采用各類化學物質加工產品,控制有害生物,比如噴灑殺蟲劑。對于右玉縣來說,適合在6月上旬,采用50%辛硫磷乳油,添加一定量的水,與細土攪拌均勻,之后依照每0.067hm2施加40kg的標準,使谷苗區域形成藥帶,以此防治粟穗螟,減少枯心苗。對于蚜蟲、紅蜘蛛等病蟲害的防治,則可使用10%吡蟲啉粉劑進行噴霧防治。銹病、黑穗病則應使用15%三唑酮粉劑進行防治。同時,要求相關人員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藥量的適當調整。
綜上所述,本文以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作為研究對象,闡述谷子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對策,以此實現谷子的健康生長,切實提高谷子栽培質量,保證谷子產量最大化,提升當地農民的經濟收益,推動農村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