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解決油茶種植低產問題,本文以油茶種植現狀為切入點,結合油茶特性及種植效益,對油茶高產栽培技術進行分析,并提出油茶高產栽培技術的具體分類要點。
關鍵詞:油茶種植;高產栽培技術;種植效益
油茶樹是一類富含油脂的植物。油茶為廣生態幅的植物,具有抗旱、適應面廣、經濟與生態效益兼備的特點,此外,油茶籽壓榨出來的茶油,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可高達90%,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維生素D和胡蘿卜素等多種營養物質,廣泛用于醫藥、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生產[1]。通過對我國油茶產業的總體發展趨勢的研究發現,該行業的發展較為迅速,其種植面積的增加也較為明顯[2]。通過對油茶籽進行浸出處理,可以保證油脂品質優良。這種食品不含膽固醇和黃曲霉,長期服用能預防血管硬化、冠心病等疾病。同時,現代人的生活品質快速提高,對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油茶制品的市場需求量也越來越大。
1油茶特性及種植效益
1.1植物根特征
油茶的主要根部發育旺盛,呈軸狀排列,其根部埋深可達1.5m。除了主要根部,其他分支的根部均彌散于土中,通常少量分支根部就可以覆蓋很大一片土地,具有很強的分蘗力和很強的更新力[3]。利用該特性,可以對老殘林分進行中晚齡的更新,促進新生枝條的發芽,達到優良的造林效果。
1.2花芽特征
油茶在花期前后的1~2個月時間里,花梗可萌發出少量花芽,一般在4月中下旬開始萌動。花芽的發育期一般持續30d左右,也有在30~40d之間的。油茶花梗一般呈下垂狀,其長度根據樹種的不同而異。油茶樹的花梗一般長7~15 cm,最長可達30 cm以上,而油茶樹的花梗主要由雄花序、雌花、雄蕊以及花蕾組成。油茶樹在花芽分化過程中,主要形成了短柱形、倒卵形、心形等不同的類型。短柱形是指花序的每個雄花均著生在頂芽之上,是油茶植株上發育最快、數量最多的花序類型。倒卵形是指一個雄花著生在一個較大的花序上,其頂部有2~3個小穗,每個小穗都發育成1個小的倒卵形花序。心形是指一個小花著生在4個以上的頂芽上,其頂部的小穗均發育成1個小的心形花序,所以油茶樹又被稱為“三心木”[4]。
1.3生長特點
就油茶而言,它的樹高至少可以達到2m,最高可達到6m,它喜歡溫暖、潮濕的氣候,不喜歡干燥的氣候。在油茶的適宜成長環境下,年平均溫度在16℃以下,最高為18℃,降水量在1000m以上。油茶的適應能力強,對土壤的需求少,然而,要持續提升其栽培效率,達到增產高質的目的,應該優先選用土層較為深厚、肥沃的酸性土壤,盡量避開石塊多、土質堅硬的土地[5],并且栽培地的排水較為理想,不容易發生水土流失。以上的研究可為促進油茶的生長、提高產量、穩定產量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1.4種植效益
油茶屬于速生樹種,其生長周期短,一般從栽植到產果需4年左右,產果后3~5年進入豐產期。一般來說,只要對油茶樹管理得當,4年左右就能正常結果,種植2~3年就可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油茶平均每株產油10 kg以上,以目前市場價計算(以每667m2產油50 kg計),則每667m2油茶的純收益可達800元以上。同時,與菜籽油、花生油等相比,由油茶籽制備的茶油其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高于90%,同時還含有較高的維生素E,營養價值較高。并且,油茶與常規的作物不存在競爭關系,能夠有效地改善和減輕油脂的匱乏狀況。與此同時,在政府的引導和企業的引領下,油茶種植能夠找到合適的方向,從而能夠起到對油茶產業發展的推動效果,從而讓油茶種植能夠成功地向地方特色林地方向轉變,讓山區的農戶能夠在某種程度上獲得經濟保障,從而使得農村的產業振興目標得以成功實現。可見,發展油茶產業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2 油茶種植面臨的現狀
2.1缺乏科學的肥料施用
在油茶的栽培過程中,多種化肥的施用對補充營養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然而,在現實中,一些地方只采用一種氮肥,在某種意義上難以保證土壤肥力的充足,嚴重影響了油茶樹的生長。因此,有關部門要繼續改進肥料的施用,并加大化肥新配方的應用力度。
2.2油茶園土地管理滯后
目前,許多區域的油茶樹的栽培,由于經營的粗放特征明顯,因此,復墾這一方法也被大量采用,這一方法可以獲得一些成效,但若長期進行,則很容易對表層的植物造成傷害,同時還會對土壤的內部養分的平衡造成影響,進而難以確保整體的油茶林生產的效率。要重視土地利用的經營方法,盡量避免土壤侵蝕。
2.3油茶栽培面積較小
在我國,油茶樹的種植歷史很長,從種植區域來看,它的特征很明顯,油茶林的數量很多,從整體上看,比較古老的油茶林存在著一些分散的現象,其中以個人的種植戶為主,同時,作為他們的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也以種植油茶樹為主。每個種植戶的種植土地都很少,所以很多種植戶對于種植油茶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在經營上,因為分散的原因,經營規模不足,難以保證油茶林的經濟效益,而且種植農戶的人數也相對有限,這導致了油茶發展的不利局面。
2.4油茶園栽培中單產效益偏差
我國的南部是油茶森林的主產區,許多種植戶在種植油茶樹之后,天然的生產方式很難保證一個好的油茶森林的生長條件,同時,也很難保證土地的肥力。與此同時,部分油茶林呈現出一種殘次生林的特性,該類森林生產力低下,其所占的比重約為30%。另外,二級林區的收獲率也很低,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經營,將會對其效益產生很大的負面作用,導致生產人才的流失。
3 油茶高產栽培技術的具體應用
3.1土壤測量與控制技術
在對油茶的種植現狀進行了研究之后,發現要想持續地提升油茶的種植數量和品質,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將測土配方肥料技術引入到油茶的生產中,這樣才能持續地加強對肥料的控制,同時也能為提升油茶的生產效率提供良好的環境。現在提出了一種基于“三分法”的油茶方法。首先,要持續地增加化肥的使用,把化肥的總用量保持在一個比較合適的水平上。在節約投資的前提下,要對污染進行有效的治理,對周邊的生態進行有效的保護。其次,要與速效、緩效施肥相配合,既要保證油茶對化肥的高效吸收,又要將化肥中的營養元素加以充分利用。由于化肥本身所含的有機質,其分解過程相對緩慢,且不容易發生浸出損失,因此有效地保證了全生育期中營養素的完整性。最終,若要對土壤進行改進,則應對土壤中的有益菌群進行供給,目的在于持續改進油茶樹本身的生長環境,從而持續地提升油茶的產量。
3.2林地選擇
對不同類型的林分進行不同程度的分類,以達到提高油茶產量的目的。一般而言,由于其種植范圍寬泛,更適宜于種植在低矮、丘陵等地形較為復雜的地區,從而確保油茶的混種。因此,如果要保證林地的科學、合理,就應該對油茶的生長特點展開深刻的研究,從而為林木的選擇提出一個合理的依據。在實施中,為提高豐產林地的營造層次,宜選用土層厚度大且具有疏松、富集特性的土質。另外,農田的pH值不能大于4.5,農田的斜率盡可能小于25°。另外,在造林作業的初期,要認真落實殘余物及雜灌等的清理工作,對栽植地進行整地處理。采用穴耕等方法,持續提高耕地質量。一般來講,在作為基本肥料的土地上,混合肥料或餅類肥料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基肥的用量,最小用量為2500kg/667m2,最大用量為3000kg/667m2,要想更好地獲得營養物質,就必須適當地提高配方肥料的用量。
3.3森林植被的計劃編制
為了持續提升油茶林的產量,必須對造林計劃中的每一個步驟進行嚴密的把關,尤其是在實施時,要與地勢、綠化范圍等因素相聯系。相關人員應該在工地上進行細致的勘察。在林區的區劃中,要突出重點,精確劃分主要道路和分支道路等各個方面。通常情況下,在道路規劃時,其本身的寬度應至少為3m,最大為3.5m。要對分支道路的寬度進行較好的管理,要求分支道路的寬度至少在1.5m以上。另外,下水道的建設對油茶區的道路兩邊都有很大的意義。強化對周邊林區區位的科學選取,設置生態隔離區、森林防火區等措施,為林木的成長提供有力的保護。
3.4栽培方式的正確選用
要保證正確地選用合適的栽植方式,一定要與當地的具體條件相聯系,對不同年生的油茶幼樹進行全面的剖析,保證栽植后的成效能夠得到穩定的提高,從而為其成功地存活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在栽植時,宜選用一至三年生的幼苗。在1年生的油茶苗的種植過程中,盡管其本身在起苗及運輸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特征,但該油茶苗的脆弱程度比較高,缺乏良好的抗干旱能力,從而嚴重制約了造林后的快速恢復。而2~3年生的油茶苗,在整個起苗和運輸等環節,都需要很長的時間來進行,在油茶苗的成長中,由于其自身的側根及須根比較多,其抗干旱能力比較強,種植后的成活率比較高,可以持續提高育苗后的恢復速度,從而能夠成功地實現規模林。
3.5重視對低效益林地的改良
要對低效林地進行有效的改良,并與油茶豐產技術緊密配合,為實現高效種植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依據。通過對目前的油茶林進行分析,發現衰老與樹身殘次多,因此,要提高油茶林的生產效率,應該加大對油茶樹的利用力度,對油茶林進行持續的升級與改良。與此同時,要加強對油茶園的管理,對樹形不足的油茶林進行適當的修剪,使油茶園的栽植環境達到最優,并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其通風、透光。另外,要保證科學的肥料施用,并對蟲害和病害進行防治。油茶樹在生長發育階段,需要大量的各類營養素,其中又以鉀、磷為主。因此,在進行栽培管理的時候,要保證施肥的科學程度,并根據油茶的生長狀況,做好蟲害和病害的預防工作,避免造成無謂的經濟損失。
3.6做好油茶病蟲害防治工作
要保證油茶的產量和品質,就必須加強對油茶病蟲害的管理。其中,根腐病、軟腐病和炭疽病最為常見。因此,在具體的病害防控中,應該突出農業防控的重要性,而生物防控和藥物防控應該起到輔助作用。在農業防控方面,能夠保證森林規劃的科學、合理,持續改善林地的生態環境,從而對各種病害進行高效的預防。
另外,在油茶林中,由于炭疽病的發生會對葉片和花芽等造成很大的傷害,因此,在實際的防控工作中,采用多種造林方式,可以有效地消除病源。針對7月份和9月份該病高發的特點,在防治上要加大1%波爾多乳油的施用力度,同時配合2%的茶糠,每兩周一次。若在3月份使用50%多菌靈500倍液的效果明顯,則每10天使用一次,連續噴灑四次,能夠起到較好的防治作用。
4 油茶高產栽培技術的具體分類要點
4.1老油茶林
4.1.1種植整地
老油茶的種植要選擇在土地比較肥沃、疏松透氣的地方,還要注意土壤的酸堿度,要選擇酸性土壤,盡量不使用堿性土壤;整地過程中要將土壤深翻到30cm以上,還要注意清除雜草和一些雜物,做好整地工作。在具體的處理方法中,還要將土壤進行翻轉,再進行深埋,以方便土壤中的有機質的提高,提高其滲透性。因為老茶林中復墾過渡的問題比較突出,所以要對其進行科學的改造。在種植老茶林時,要強化對水土維持觀念的正面宣傳,防止對土地造成過度損害,擴大地面的植物覆蓋面,提高油茶的生產效率。
4.1.2修剪清理
要提高老茶林的改良效率,必須盡快剔除其他雜木,避免對茶樹的成長空間等產生不良的干擾,并對年歲大的茶樹和病樹進行及時的清理。對較差的老齡油茶林,要采取科學的修剪方法,保證通風,使其最大限度地利用光合作用。
4.1.3合理的肥料施用
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與之結合起來,對油茶林的土壤進行精確測量,根據油茶的生長階段,合理地進行有機肥料、氮、磷等的配置,以完成對土地的培養等工作。
4.2新油茶林
4.2.1合適的場址選擇
一般來說,由于油茶樹的生存環境是干旱的,因此它的抗旱性很強。在栽培油茶時,一定要保證土壤pH值的適當性,而且要保證土層深厚,排水好。在油茶栽植場地的選取上,宜著重于陽坡,不宜選用陰坡。在茶樹栽種的初期,首先要將栽種的區域進行整理,將原本的野草等清除掉。另外,在進行整地種植時,要對種植密度進行詳細的研究,在平原區域,每667m2最少栽75棵,最多栽90棵,在山坡地,每667m2最多栽110棵。
4.2.2加大對優良品種的培育力度
優先篩選優質品種,為其成活提供必要條件。栽植時,要注意茶園的間距和密度等因素,若苗木生長狀況不佳,則應采取補種的方法。
4.2.3實行經營的科學化
強化科學的管理,有利于種樹的健康成長,提高成活率,以實現高產。在此基礎上,對幼苗進行適時的肥料施用,保證幼苗的正常生長需求,為幼苗的快速成長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
5 結束語
油茶不僅是茶葉加工的重要原料,而且具有很好的健康功效。發展油茶種植,既能提高農戶的收入,又能帶動當地的經濟。在這種背景下,應該根據地區的實際狀況,運用高產栽培技術,并加大對該技術的宣傳推廣力度,讓種植戶能夠對這項技術的應用價值有一個更好的理解。除此之外,種植人員和管理人員應該加強對油茶種植的監管,做好除草和肥料施用工作,從而提高油茶的產量和品質,并達到行業的高效化發展要求,從而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凌福誠.淺談油茶種植現狀及其高產栽培技術[J].花卉,2018(12):2.
[2]陸蓉.油茶種植現狀及高產栽培技術[J].信息周刊,2019(41):1.
[3]黃鳳.高產油茶栽培技術及其經濟效益分析[J].中國綠色畫報,2018(7):1.
[4]楊正軍.油茶優良品種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8,38(11):97-98.
[5]范金麗.油茶的種植技術分析及成林管理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7(1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