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小麥精確定量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進行探究,首先分析小麥精確定量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意義,然后從科學選種、精細化處理種子、精細化整地、精量播種、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以及除草管理幾個方面進行分析,旨在提高小麥精確定量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質量,最終提高小麥產量。
關鍵詞:小麥;精確定量;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小麥的生產也成為當今種植業的主要內容之一。作為重要的作物種類,小麥在我國的市場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加強小麥的種植精確化控制力度,完善小麥栽培效率,進而保障小麥的產量,讓小麥種植技術獲得進一步改進。
1 小麥精確定量高產高效栽培的意義
小麥精確定量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它可以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減少資源浪費,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其次,它可以降低小麥種植成本,提高種植效益。精確定量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可以根據小麥的生長規律和環境條件,制定合理的種植計劃,從而提高小麥的單位面積產量和經濟效益。精確定量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關鍵在于確定小麥的基本長勢和生長曲線,以及最優的種植密度和施肥量。這需要對土壤性質、氣候條件、環境條件等進行長期的監測和分析,從而制定出最優的小麥種植計劃和方案。通過這一技術,可以確保小麥植株的健康生長和良好的產量。
2 小麥精確定量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2.1科學選種
小麥精確選種是實現小麥高產高效栽培的關鍵技術之一。在選擇小麥種子時,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如品種特性、產量水平、品質性能等,以確保小麥的最佳生長狀態和產量。首先,要選擇適宜的品種。不同的品種適合不同的氣候和土壤環境,因此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來選擇適宜的品種。一般來說,溫帶和亞熱帶地區適合選擇冬性或半冬性品種,而溫帶和寒帶地區則適合選擇春性品種。其次,要保證種子的質量。要選擇純度高、雜質少、活力強的小麥種子,以避免影響播種質量和幼苗生長。此外,還要注意種子的大小和形狀,以確保播種時能夠正確播入土壤并促進幼苗生長。最后,要加強種子管理。在小麥生長過程中,要定期檢查種子的質量,并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和更換,以確保小麥種子的健康狀態和高產能力[1]。
2.2精細化處理種子
小麥種子的精細化處理是實現小麥高產高效栽培的關鍵技術之一。精細化處理種子可以有效促進麥種的生長和發芽,提高麥種的活力和發芽能力,從而使麥種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提高播種質量和產量。首先,要對小麥種子進行篩選和處理。這是進行精細化處理種子的基礎。要從眾多小麥種子中選出優質、活力強、適合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小麥種子,并對其進行必要的處理和篩選,以確保播種質量。小麥產量高、品質好的前提是選用品質好的良種,因此在小麥選種時要選用純度高、千粒重較大、籽粒飽滿且大小均勻、飽滿度高的良種。也可以通過使用專業的消毒藥劑,如高錳酸鉀或復合殺菌劑等,對小麥種子進行消毒和殺菌處理,以防止病蟲害進入種皮,提高播種質量和產量。還可以通過使用專業的施肥設備,如水肥一體施肥機或專用復合肥施肥機等,對小麥種子進行合理的施肥處理,以提高小麥種子的活力和發芽能力,提高播種質量和產量[2]。要想獲得優質、高產、高效的小麥種子,就需要對小麥種子進行精細處理。
2.3精細化整地
精細化整地是小麥種植的重要環節,它可以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并降低病蟲害和雜草的發生。精細化整地的方法有很多,下面我們將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深翻土壤是精細整地的基礎,它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能力,并有助于小麥根系的生長。一般來說,深度應至少為25cm,以確保小麥能夠獲得充足的養分和水分。精細化整地還需要平衡土壤的酸堿度和肥力,以確保小麥能夠正常生長。這可以通過使用肥料、農藥等方式來實現。同時精細整地還需要考慮到排水灌溉。一般要求地表無積水,地下水位不宜過高,并且能夠及時灌溉。精細整地可以有效減少雜草的發生。一般采用化學農藥和人工除草的方式進行處理。
深耕深松技術是近年來在小麥生產中興起的一項新技術,它通過改變土壤耕層結構和理化性質來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這項技術還能夠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在實踐過程中,需要堅持質量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大力推廣“精耕細作、增施底肥、秸稈還田、精細整地”等技術模式,大力推進小麥精細整地、深耕深松等工作,確保冬小麥全苗全壯。農民可以利用旋耕機進行滅茬、旋耕作業。優質種子是保證小麥產量和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種子質量要符合要求,不要選擇不健康、腐爛、發霉等問題嚴重的種子。同時,還要注意種子發芽率和成活率,確保種子有足夠的養分和水分來生長。總之,小麥精細化整地是一項復雜而有效的技術,需要綜合考慮土壤肥力、小麥品種、生長階段等多種因素,并加強精細化整地的推廣和應用。大力推廣機械化收割滅茬、旋耕、深耕等技術模式,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和作業質量,更能有效防止土壤次生鹽漬化和水土流失[3]。
2.4精量播種
為了提高小麥播種質量,確保苗全、苗齊、苗勻、苗壯,需要種植人員結合近期天氣特點,針對小麥生產的實際情況,全面推進小麥精細化播種工作。突出抓好機械精細整地和播種。為確保今年小麥播種質量,需要根據當前天氣特點及小麥播種實際情況,組織人員對現有的機械進行一次全面的檢修和保養,確保小麥種子質量優良、數量充足、土壤疏松、底墑充足、播深一致、出苗整齊;針對小麥播期短的情況,結合目前天氣特點及小麥生長需求,充分利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和小型機械作業的優勢,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為了保證水肥一體化的實施效果,提高其服務質量和效率,需要組織人員對現有的農機服務人員進行培訓和指導,提高服務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技術水平。同時,在播種過程中,需要控制好播種密度,不能為了提高產量而提高小麥的播種密度。根據小麥土壤的肥力來進行控制,一般情況下,小麥的種植密度不能夠超過15kg/667m2。
播種時還需要根據品種特性,選擇適宜的播期。小麥播種過早或過晚都會降低產量,因而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肥力來確定適宜播期,一般是在小麥安全越冬的前提下,以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12℃時為宜,如冬前積溫較低,冬前積溫以在-7~-2℃時為宜,如冬季低溫較高,冬前積溫應在-4~-2℃時為宜。由于我國各小麥種植區土壤的肥力水平不同,各地應根據當地的土壤肥力水平選擇合理的播種量。在播種前,應曬種2~3天。注意播前曬種時要掌握好時間。一般是播前7~10天曬種。在播種時應注意看種子的顏色和發芽率是否正常,并記錄下來。小麥精細化播種是實現小麥高產和優質的關鍵技術之一,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并加強精細化播種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以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4]。
2.5施肥管理
小麥施肥管理是實現小麥高產的關鍵技術之一。合理的施肥可以有效促進小麥生長,提高其產量和品質,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小麥施肥管理需要綜合考慮土壤肥力、小麥品種、生長階段和環境條件等多種因素,以確保施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首先,要根據土壤肥力和小麥品種來選擇合適的肥料。一般來說,土壤肥力越高,小麥對肥料的需求也越高。因此,在選擇肥料時,要考慮到土壤肥力和小麥品種之間的差異,根據不同土壤肥力的情況來選擇適宜的肥料。同時,還需要根據品種特性來選擇合適的肥料,如冬性品種需要較高的養分來維持生長,而春性品種則需要較低的養分來促進生長。其次,要根據小麥生長階段和環境條件來制定合理的施肥策略。一般來說,小麥在幼苗階段需要較多的養分來促進生長。因此,在這個階段要適當增加施肥次數和劑量。而在中后期則需要降低施肥頻率和劑量,以避免對小麥造成過多的負擔和影響。
同時,在足墑的基礎上,施好拔節期(占全生育期的60%~70%)、孕穗期(占全生育期的30%~40%)、揚花后(占全生育期的20%左右)三個時期的追肥,為小麥優質高產奠定基礎。氮肥總量應控制在總肥量的50%~60%,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鉀肥作基肥或基肥隨整地深施。追肥時間:冬小麥一、二、三類苗在小麥拔節期和孕穗期進行,三類苗在小麥揚花后進行[5]。施肥方法:采用條施或溝施。追肥時注意少量多次,防止斷肥或脫肥。如果是冬前麥,在小麥拔節期時可以結合澆水每667m2追尿素10kg。如遇冬前麥低溫或干旱天氣,可適當增加追肥量,追肥時可結合澆水每667m2追施尿素10kg或碳酸氫銨20kg。追肥后應及時澆水,防止燒苗。在返青至拔節前及時進行化學除草,可采取麥田化學除草或人工除草。
要加強施肥管理方面的學習和培訓。要不斷學習和掌握施肥管理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以確保施肥的合理化和有效性。相關人員可以通過參加農技培訓和研討會等方式來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導和管理小麥施肥工作。總之,小麥施肥管理是一項復雜而且需要不斷學習和培訓才能有效實施的工作。要想獲得優質、高產、高效的小麥,就需要綜合考慮土壤肥力、小麥品種和生長階段等多種因素,并對其進行合理的施肥管理。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施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2.6灌溉管理
小麥灌溉管理是小麥種植中的重要環節,它直接影響著小麥的生長和產量。如何做到高效、科學地灌溉小麥,是一個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的復雜問題。首先,要根據土壤水分和氣候條件來制定合理的灌溉策略。不同的土壤環境和氣候條件對小麥生長的影響不同,因此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例如,在溫暖的氣候下,要注意保持土壤水分,以防止小麥苗期生長過快而導致后期倒伏。其次,要使用科學的灌溉技術。采用滴灌、噴灌、深翻等技術,以確保小麥能夠獲得充足的水分和養分。同時,還需要注意灌溉時間和頻率的選擇,以確保最佳的灌溉效果。最后,要加強田間管理。要定期檢查小麥的生長情況,及時發現和處理問題。同時,還要加強及時施肥、除草、病蟲害防治等工作,以確保小麥能夠健康生長。總之,小麥灌溉管理是一項復雜而有效的工作,需要綜合考慮土壤肥力、氣候條件、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等多種因素。只有通過科學和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確保小麥高質量生長和增產增收。
2.7病蟲害防治
提高田間濕度可以有效預防小麥病害。建議在收割前一段時間內,保持田間濕度,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科學施肥可以有效提高小麥的抗病能力,建議使用有機肥和平衡肥,避免使用高殘留農藥肥料。在收獲前對小麥進行處理,以防止病蟲害的出現,如沖洗、晾干、包衣等。加強田間病蟲害監測,及時發現病蟲害情況,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以防止病蟲害擴散。定期檢查小麥的健康情況,發現病蟲株及時處理。在使用農藥時,要注意安全,避免對人畜造成傷害,還要考慮到環境保護,避免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根據病蟲害的種類以及發生程度,采用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相結合的辦法。對于小麥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等病害,主要采用“一噴三防”措施進行防治;對于小麥蚜蟲、吸漿蟲等蟲害,可以采用“一噴三防”方法進行防治。用藥方法是:小麥抽穗至揚花初期,每667m2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100g,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100g,或7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25g,兌水50kg均勻噴霧。在小麥揚花初期,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3%拌種;在抽穗至揚花期,每667m2用80%“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00g,兌水50kg均勻噴霧。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生產上廣泛使用的小麥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殺菌劑均屬化學農藥,存在一定的抗藥性。因此在使用這些藥劑時要注意輪換用藥,不可長期單一地使用一種藥劑。由于小麥蚜蟲、吸漿蟲等害蟲發生嚴重,這給防治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因此在防治中要抓住適期用藥、選用合適的藥劑、做好對癥用藥三個環節來進行綜合防治。此外,還可利用天敵和生物農藥來控制小麥病蟲害。
2.8除草管理
除草管理是小麥種植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小麥除草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小麥的生長和產量。因此,要想確保小麥的優質生長,就必須加強麥田除草管理工作。首先,要根據土壤肥力和環境條件來選擇除草藥物。如果土壤肥力較高,且環境干凈無污染,可以采用傳統的人工除草方式。如果土壤肥力較低或被污染,則可以采用現代化的化學除草方式。其次,要加強麥田管理。要定期檢查小麥的生長情況,及時發現和處理雜草。同時,要根據雜草種類和其季節變化,適當地調整除草劑的使用頻率和劑量。最后,要加強技術培訓和推廣。相關人員要不斷地學習和掌握麥田管理的技術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導和管理麥田除草工作。同時,可以通過組織培訓、技術講座等方式,為農民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和服務。通過加強麥田管理,可以有效減少雜草對麥田的危害和影響,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小麥精確定量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是保障小麥產量的關鍵技術之一,需要從選種到病蟲害防治進行全面的技術改進與優化。在此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加強小麥的栽培技術改良,選擇合適的方式來種植小麥,提高小麥的成活率和產量,進而保障小麥栽培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洪軍.淺析小麥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10):216-217.
[2]吳昌俊.小麥精量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09):243-244.
[3]楊銳.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要點分析[J].河北農機,2021(11):139-140.
[4]張甜.小麥精確定量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探討[J].農家參謀,2021(20):54-55.
[5]鐘玲玲.黃淮地區小麥精確定量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21,33(03):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