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栽培技術直接決定著最終小麥能否高產,想種植高產量高質量的小麥,就要使用較為先進的栽培技術。首先要對小麥的品種進行選擇,還要著重注意小麥的生長過程,再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使用農用機械,才能最大限度提升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關鍵詞:小麥栽培;病蟲害;綠色防控
引言:在開展小麥高產栽培生產作業的過程中,需要充分掌握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要點,結合當地區域的自然條件和土地資源,形成與之相對應的技術集成模式,使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具有廣泛化的應用效果,積極落實有效的技術應用措施,保障品種篩選的優質性,為小麥高產和穩產奠定基礎。
1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1.1挑選優質品種
種子是小麥栽種的第一步,搞好小麥種子甄選工作至關重要。如果能得到抗病力和抗逆性都較強的小麥種子,整體上可以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小麥種子的挑選需與栽種地的自然環境緊密結合,挑選符合小麥的生長標準、特點和適應本地生長的小麥種類。栽種前應優選種子,去除皺皺巴巴、形態較小的種子。與此同時,要運用專業藥物開展浸泡來提升小麥種子的耐鹽功能和發芽率。一般在晴朗的天氣里干燥小麥,但通常要晾干小麥2~3d,在晴朗的天氣里晾干小麥就能夠提高麥子發芽速度,從而使小麥播種的總發芽率更上一層樓。此外,陽光中的紫外線還具有消毒殺菌功效,有助于大大減少在麥子種植后生長期里多種多樣病蟲害的產生。
1.2采用精細化的整地方式
為了能夠達到小麥作物的高產目標,需要在實際的栽培過程中,充分掌握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要點,結合播種小麥作物的土地區域予以系統化分析,并在精細化原則的指導下,積極的開展土地整平工作。例如:在遵循精細化整地理念的過程中,需要促進翻耕和平整等作業的順利實施,通過對土壤結構的優化與完善,使土壤內部的水分和養分等物質總量得以增加,有效加強土壤區域的呼吸能力,為小麥等作物的生長和栽培提供優良的成長環境。除此之外,在開展土地平整施工作業時,還需要保證肥料用量的科學性,不僅能夠加強土壤的肥力,還可以實現精細化的整地目標。例如:當實際的土地面積為667m2時,那么所需要施加的肥料主要是以完全腐熟的農家肥為主,且農家肥的總量需要保持在1500kg~2000kg的區間范圍內。磷肥、鉀肥等復合肥等材料的用量,分別需要保持在15kg、10kg以及50kg左右,在使用上述肥料結構的過程中,能夠為土壤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并且保障土壤肥力的不斷加強,為小麥作物的產量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達到提高質量的目的。為了能夠達到節水的效果,還需要適宜的對畦長進行縮短,采用短畦的形式將畦長控制在50m~55m的區間范圍內,以此來保證土地做畦環節的適宜性。為了有效提高對土地資源的利用率,還需要從單位面積內入手,促進做畦等操作的順利實施,確保畦長能夠保持在2.5m~3.0m的區間范圍內,而畦寬在一般情況下需要保持在40cm左右。
1.3確保播種時間適宜性
對于小麥作物的生產初期階段來說,則為小麥的播種時期,那么在該時段當中,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控制措施,從而才能夠實現小麥的高產栽培目標。為了確保小麥作物的生產產量得以有效提升,需要在實際的播種過程中,保證播種時間的適宜性。例如:在開展小麥品種試栽實驗操作的過程中,需要結合不同播種時期小麥苗的莖蘗幼穗分化過程進行觀察,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分化流程加以記錄。以冬小麥為主,可以看出影響小麥莖蘗幼穗分化的主要因素在播種時期,并且會對最終的產量帶來直接影響。對于不同階段的播種實際來說,還會對冬小麥的幼穗分化帶來直接影響,當播種的時期有所推遲,則會導致冬小麥的幼穗分化總周期相對較短,但由于部分莖蘗幼穗分化的生長期持續時間相對較長,所以還會對單棱期的持續時間以及二棱期的持續時間造成直接影響,在該類影響的作用下還會對春性品種小麥生長情況帶來干擾。
為此,在開展小麥作物種植作業的過程中,要求種植人員能夠堅持適時化的播種要求,以提高小麥壯苗概率為主要目的,達到增長和穩產的栽種目標。除了需要對小麥的播種時期予以高度關注之外,還需要基于嚴格性與嚴謹性的要求,加大對小麥作物種植密度的控制力度,根據小麥作物對于土壤條件的實際要求,確保密植方式的合理性。對于種植密度相對較大的區域來說,需要將麥苗予以疏散處理,而對于種植密度相對較低的區域來說,則需要保障補苗操作的及時性,從而才能夠達成合理化的小麥種植密度設計目標,與初期階段的播種計劃方案要求保持一致。對小麥作物的種植密度進行調整,待小麥作物順利出苗之后,還應落實查苗、間苗以及補苗等工作,保障上述基礎作業的及時性。
1.4注意種植密度
小麥種植的過程中,除科學選種、確定播種時間之外,還要合理設置小麥的種植密度,盡量避免為追求小麥產量盲目增加種植密度的情況。種植密度過大,小麥之間互相搶奪養分,反而減少小麥產量,降低質量。在確定種植密度過程中,先對種植面積進行科學的計算,得出小麥產量的總指數,在保證小麥質量的情況下最大限度提升產量。
1.5加大對播種過程的控制力度
為了促進小麥作物的健康成長,需要在實際的播種過程中,對小麥作物的播種總量予以嚴格管控,根據種植面積的實際情況,對地的小麥作物播種量加以確定,保障田間養分供給的充足性,根據當地區域的地形特征和生態自然環境予以綜合考慮,保障播種量控制的合理性。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寬幅的機械設備,有效減少播種量,從而達到促進壯苗的目的。對于中低產田塊來說,需要對實際的播種量予以適當增加,使其具備更加優良的透氣性,促進小麥作物的健康生長。同時,還需要對實際的播種深度予以嚴格控制,根據當地區域的環境特點,提出有針對性的控制措施,確保當地區域的小麥播種深度能夠保持在7cm的區間范圍之內,但不能低于4cm的限度。在實際的播種區域中,還需要為小麥作物提供良好的采光條件,使小麥作物持續處于茁壯的成長狀態,保障小麥播種量控制的合理性。從每一株的小麥苗出發,保障小麥苗具備優良的抗腐性能,且在抗逆性能的優勢作用下,進一步提高了小麥作物的生產產量。
在設置小麥播種深度的過程中,由于對小麥種子的含水量之間有著直接影響,并且會直接干擾小麥的成長成效。所以,在實際的播種過程中,需要加大對播種深度的控制力度,避免出現苗量不高的情況。若實際的深度設置相對較淺時,那么小麥苗在吸收養分和水分的過程中,無法保證營養成分吸收的充足性,從而容易出現死苗的現象。為此,需要結合小麥苗的種植距離予以充分把控,在一般情況下需要確保小麥苗的行距能夠保持在28cm左右,而整體的播種幅寬應控制在8cm左右,避免出現重播的現象,并規避少播等問題,確保播種作業的適時性。另外,還需要在開展播種作業的過程中,應根據當地區域的實際情況,采取科學化的控制措施,保障播種深度控制的適宜性,從而才能夠促進小麥的健康生長。在播種作業順利完成之后,還需要及時將土層覆蓋于種子的上方區域,實現“一波全苗”等目標,避免出現密度過大或者缺苗等情況,使小麥苗在發達的根系作用下,基于合理性的群體結構,提高小麥作物的種植水平。
1.6合理施肥
每一階段都需要有充裕的營養物質。在翻整土地階段應配制底肥,添加農民腐熟肥2500kg/667m2、復合肥料50kg/667m2和磷鉀肥10kg/667m2,充分維持土壤有機質。在小麥生長時要搞好施肥工作,在返青、撥穗和出穗期內都需要加上10kg尿素/667m2。此外,追肥要依據具體情況來做出決策,小麥生長旺盛就不用追肥,過猶不及。反過來,小麥變黃、易倒及生長勢弱,要立即施肥。灌溉時要依照小麥苗不同生長時期對水分的差異性需求來開展。進到返青季,追肥與澆灌應相互配合,同時應嚴控水流量,防止小麥徒長。小麥拔節、灌漿時期對水分的需求量非常大,因而確保水分供應充裕、維持地表潮濕非常重要,但也要防止積水。為了更好地推動小麥的生長,栽種前務必運用底肥、土壤有機質,與此同時在小麥生長全過程中的關鍵期上肥,以保證小麥的健康生長。例如,在拔節階段,小麥的籽粒不容易飽滿,非常容易造成空殼子或變成皺皺巴巴的顆粒。因而,拔節期內,灌溉與施加化肥緊密結合,充足混合8~10kg尿素和水分,進行小范圍灌溉,節約用水,與此同時有利于尿素的全面消化吸收。
1.7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是高產栽培技術中較為重要的環節。保障小麥越冬前有充足的生長積溫和適宜的土壤水分含量,對培育冬前壯苗、保證小麥安全越冬尤為關鍵,因此,要適期足墑播種。進入越冬前,根據土壤墑情,可適時澆灌越冬水,澆好越冬水可有效預防春季干旱,起到平抑低溫的作用,進而加強作物抗寒能力,有利于小麥安全越冬。
小麥發芽后,要進行查苗工作,對那些沒有出苗的種子進行補種處理,這是小麥田間管理較為重要的環節,在補種后要及時澆水。另外,在小麥發芽后如若遇到降水天氣出現板結,要及時采取劃鋤措施。土壤出現板結不但會影響到小麥根系對營養成分的吸收,還會降低土壤的透氣性,甚至還會出現爛根的情況。所以要及時遏制板結情況的出現,最大限度保障土壤的透氣程度,加強小麥根系對營養成分的吸收。如果麥田在冬前出現旺長的情況,要及時采取鎮壓措施,通常在小麥返青后鎮壓1~2遍,或在小麥起身期前,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比如麥巨金等,最大限度避免小麥基部節間過度延長,降低小麥后期倒伏風險。在適期時間,進行收獲,晾曬后烘干入倉。
2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2.1農業生態防控
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過程中,應選擇較為優質的小麥品種,不僅要保證小麥高產,還要能夠保證小麥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小麥栽培的過程中,應避免大面積種植單一的小麥品種,應保證小麥品種的多樣化,可以有效避免小麥出現病蟲害問題。選擇合適的種植方式進行播種,可以借助現代機械化設備進行,能夠保證播種均勻性的同時,還可以避免出現重復播種的情況,能夠提高小麥的成活率。采取輪作方式種植小麥,可以選擇大豆、油菜等農作物進行輪作,上述兩種農作物屬于非寄生類植物,能夠避免土壤中留存病菌,不易使小麥感染病蟲害。進行小麥施肥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小麥的土壤情況進行施肥,可以為小麥施加有機肥、微肥和生物肥,也可以實現資源的重復利用,將秸稈直接粉碎還田,增加土壤中的營養成分。但是在秸稈粉碎的過程中,要將患病的秸稈進行剔除,避免導致小麥發生病蟲害問題。對土壤進行深耕處理,不僅可以調節土壤結構,還能夠消滅土壤中存在的病菌,降低小麥感染病蟲害的幾率,及時清除小麥種植區的雜草,不僅可以加強小麥種植區域的通風性和透光性,還能夠避免病蟲害在雜草中棲息繁衍導致小麥出現病蟲害等問題,能夠達到綠色防控的效果。
2.2農業防控
農業防控技術的原理是利用高產栽培技術最大限度提升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對病蟲害的防御能力,從實施原理的角度來看,農業防控技術和高產栽培技術有許多相通之處。該種技術難度較低,所以應用的范圍十分廣泛,是目前較為常用的一種病蟲害防控技術,其重點在于預防病蟲草害的發生。方法是改旋耕為深翻,深翻深度≧25cm。受傳統耕作方式影響,土地多年得不到深翻,土壤耕作層明顯變淺、犁底層逐年增厚、耕地日趨板結,制約了作物產量的提高。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迫切需要進行土地深翻作業,打破犁底層,改善耕地質量,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通過近幾年實踐證明,每隔兩年實施土地深翻一次,有以下幾項好處。一是可以有效打破土地的犁底層,加深耕作層,促進農作物健康生長。二是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的蓄水保墑能力和抗旱除澇能力。三是可以培肥地力,通過土地深翻的地塊,改善土壤當中氣體的有效交換,增加土壤的氣性微生物和礦物質的有效分解。四是可以有效減輕雜草、病蟲發生危害的程度。
2.3化學防治
小麥綠色栽種全過程中可以選用低殘余微毒農藥,使用時要嚴格控制農藥使用量和使用方式,防止用量過度的問題,農藥的使用要嚴格按照安全時間間隔使用,防止農藥對小麥品質造成危害。農藥的使用務必對癥用藥,選用不正確的農藥,不僅不能實現期望的實際效果,還有可能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危害。適時噴灑農藥,把握小麥病害的發病規律,早發現早用藥,出現關鍵病要連續不間斷用藥,務必徹底根除。藥物務必用量精確、品種準確,要嚴格按照要求明確農藥的運用頻次和濃度值,在恰當的時間用藥,在低溫和小麥幼苗期內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量。
2.4物理防控
物理防控技術主要是依靠殺蟲燈等物理手段對害蟲集中捕殺,能夠降低化學防控過程中對于環境污染和對小麥的損傷。物理防控技術主要是利用害蟲具有趨光、趨化、趨色的特點,并在小麥栽培中結合小麥的特性,將害蟲集中在進行捕殺。栽培人員可以根據種植當地害蟲發生高峰期,提前做好物理防控措施,針對害蟲的成熟時間,提前在小麥種植區域布置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懸掛糖醋液、色板、性誘劑等物理方法誘殺害蟲,但需要注意是,捕殺害蟲的過程中,盡量保護小麥種植區域的害蟲天敵,同時發揮出生物防控的作用,達到消滅害蟲保證小麥產生和質量的效果。
綜上所述,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能夠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增加栽培人員的經濟收入。栽培人員應熟練掌握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按照種植區域的實際情況選擇優質高產小麥品種,實現小麥產量的增加。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能夠改善生態環境,降低化學藥物的使用率,有效抑制病蟲害的發生和擴大。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包括生態防控、生物防控、藥物防控以及物理防控,與傳統防控技術不同,綠色防控技術更加注重小麥的生長特點,能夠解決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問題,小麥高產栽培過程中應加強綠色防控技術的落實。
參考文獻:
[1]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 尚峰.新農業,2021(16).
[2]小麥栽培技術及其病蟲害治理探討[J]. 陸文明.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