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西瓜起壟栽培,改善早春大棚西瓜種植土壤的水、肥、氣、熱等環境條件。通過對起壟栽培對西瓜生根系生長發育、地溫變化、減少病害發生、產量、水晶瓜等指標進行探究,起壟栽培實驗結果表明,起壟栽培土壤疏松,通透性好,緩苗快,長勢好,為根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一是,提高地溫2~3℃,促進西瓜植株根系發育;二是,有效抑制并減少西瓜枯萎病發病率;三是,降低水晶瓜發生概率,提高西瓜商品率,降低損耗。5、起壟栽培較平作栽培增產12.8%,有助于提高西瓜產量。
關鍵詞:栽培模式;早春;大棚西瓜
引言:我國西瓜栽培歷史悠久,在全球西瓜產業發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西瓜產品在水果市場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西瓜也是我國“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西瓜生產周期短、種植效益高,產業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其種植區域呈現出了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高山到平原的廣泛性,且優勢區域突出、規模集中。品種種類豐富,有適合露地栽培的品種,也有適合設施栽培的品種,有適合北方栽培的品種,也有適合南方栽培的品種,有紅瓤的品種、也有黃瓤的品種,且大、中、小果型配套等等。栽培模式多種多樣,且創新不斷。市場體系優化明顯,產業格局欣欣向榮。不同優勢區域,西瓜栽培方式也有著一定的差異。黃淮海優勢區以西瓜春夏茬設施栽培為主,以大棚和中小棚為主的設施栽培約占總面積40%左右。長江流域優勢區以夏秋茬栽培為主,以大棚和中小棚為主的設施栽培約占總面積的30%左右。華南優勢區以冬春季西瓜設施栽培為主,冬春季西瓜生產季節優勢明顯, 面積僅為全國的10%左右,但效益居全國前列。隨著全國西瓜甜瓜產業發展規劃穩步落實,西北露地厚皮甜瓜高效優質簡約化栽培模式、北方設施西瓜甜瓜早熟高效優質簡約化栽培模式、北方露地中晚熟西瓜高效優質簡約化栽培模式、南方中小棚西瓜甜瓜高效優質簡約化栽培模式、南方露地中晚熟西瓜高效優質簡約化栽培模式、華南反季節西瓜甜瓜高效優質簡約化栽培模式、城郊型觀光采摘西瓜甜瓜栽培模式等“八大模式”得到了廣泛的示范應用。
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市場消費需求,不同的消費需求決定了不同的栽培品種和栽培模式。反之,不同的栽培技術模式和栽培品種,也引導著消費需求和走向,并不斷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實現周年供應。推動著中高糖量、瓤色好、質地硬脆和耐裂等等特點明顯、高品質的西瓜新品種不斷供應市場,尤其是適宜于設施栽培的高效、高品質的中小型有籽西瓜品種層出不窮,面積不斷上升。起壟栽培技術是一項先進的農業栽培技術,該技術能有效的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利用率和水資源利用率,促進毛細根大量生長,提高土壤地溫,起壟栽培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柑橘、烤煙生產中,在西瓜種植技術中鮮有報道,杭州良益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專注作物科學栽培,通過早春大棚西瓜起壟栽培與平地栽培種植模式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緩早春重茬地枯萎病發生幾率,降低西瓜種植損失。實現“肥藥雙減”,高質量實現大棚西瓜增產保供、優質安全、瓜農增收。旨在為廣大西瓜種植戶提供科學地、有效的西瓜栽培提供理論依據。
1早春大棚西瓜種植現狀
西瓜優勢產區常年種植導致連作障礙嚴重,綠色高質高效發展難度加大。個別生產者濫用或亂用農業投入品,其不良行為給產業發展帶來負面影響。長江中下游地區春季多低溫、寡照,尤其是春夏之交的梅雨季節,對西瓜的座果率、生長、品質不利,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瓜農用地資源減少。西瓜重茬種植成為當下重要一項舉措,但重茬種植土傳病害病發較重。尤其是早春地溫提升較慢,根系發育緩慢,植株生長受到抑制,枯萎病發生嚴重,導致西瓜的產量和品質嚴重下降。
1.1試驗材料
1.1.1試驗地點及品種
試驗設在杭州良益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基地,供試大棚長83.5m,寬為8m,南北走向,前茬作物為西瓜,PH5.8,土壤肥力中等,灌溉設施齊全。
1.1.2試驗工具
起壟機、背包式噴霧器、溫度計、游標卡尺、標簽、記號筆、電子秤。
1.1.3試驗設計
試驗設2個處理,處理1平作(0.5畝),處理2起壟(0.5畝),4次重復,共計4畝。高壟栽培規格為:壟距3m,壟寬50cm,壟高35cm,呈“龜背型“;平作栽培規格為:壟距3.5m,株距30cm。除栽培方式不同外,其余管理措施如施肥、澆水完全一致。
2土壤消毒
提前30天對種植田作高溫消毒殺菌處理,清除田間所有農殘體,每667cm2撒施20~40kg生石灰,再深翻土壤,最后將塑料大棚膜嚴實地覆蓋于地表,并灌入適量水,淹沒大棚即可。以50℃高溫標準進行為期20天的厭氧滅菌處理。隨后,拆除塑料薄膜,待土壤濕度較為適宜時,施基肥、深翻土壤,給土壤足夠的通氣量,以培養有益微生物。在確保肥料充分腐熟、無飛蟲、無氣味的條件下,每667cm2施入有機肥400~500kg。
3基肥:安擇復合肥40kg/畝,良擇康微生物菌劑20kg/畝,水溶性鋅肥250g/畝,水溶性鈣鎂肥1kg/畝,水溶性硼250g/畝,均勻撒施。
4種子處理
4.1品種選擇:美都
4.2曬種:帶包裝在太陽底下曬2小時,打破休眠。
4.3浸種:將50℃溫水(約4倍水)倒入種子中,邊倒邊攪拌至30℃,浸泡6-8個小時,然后用清水洗凈,搓洗掉種皮上的包衣和黏液。
4.4催芽:用紗布或毛巾打濕,包裹種子,放置恒溫箱(提前預熱30min),溫度控制在30℃左右,催芽24-48小時,2/3的種子破嘴露白時開始播。
4.5準備基質:用良將根逸500倍和土菌消2000倍拌入基質。
4.6播種:將催好芽的種子芽朝下放置穴盤中,上面薄撒一層基質,刮平。
4.7苗床管理
4.7.1溫度管理
4.7.1.1播種至瓜芽出土。此期需較高的溫度以加速出苗,因此苗床應嚴密覆蓋,白天充分增加光照以提高床溫,夜間加溫(電熱絲)保溫。
4.7.1.2出苗到1片葉。此期是瓜苗下胚軸生長最快的時期,應加強苗床通風,適當降溫,以控制瓜苗徒長。白天20~25℃,夜間15~18℃。若此時床溫過高,則下胚軸徒長,易形成高腳苗,生長纖弱。
4.7.1.31片葉展開以后。此期瓜苗下胚軸生長基本停止,可適當升溫,加快瓜苗新葉生長。白天25~28℃,夜間18~20℃,以加速瓜苗生長。
4.7.2濕度管理
4.7.2.1播種至瓜芽出土,苗床應保持適宜濕度,過干過濕均不利于出苗。要求播種時澆透底水,覆土要濕(手捏成團、松手即散),覆土后不要再噴水,上蓋地膜保濕。
4.7.2.2出苗到1片葉,要嚴格控制澆水,因為播種前已充分澆水,播種后苗床一直密閉,水分蒸發量不大,澆水會降低床溫,提高濕度,容易引起幼苗徒長,誘發病害。若苗床缺水,床面干裂,瓜苗發現有萎蔫現象,可適當噴水(避免冷水),少量多次,保持床面早上見濕,中午見干的狀態。
4.7.2.31片葉展開以后,此期瓜苗下胚軸生長基本停止,可適當增加澆水次數和澆水量,保持床面濕潤,提高苗床濕度,加快側根抽生和瓜苗新葉生長。天氣好時還可結合追肥對苗床灌大水。
4.7.2.4定植前應適當少澆水,以控制幼苗生長,定植起苗前1天可澆1次透水。
4.7.3光照管理
塑料薄膜苗床的透光率約70%,如覆蓋嚴密,空氣濕度達飽和狀態,則透光率更低,因此在管理上應爭取盡量多的光照。如采用補光燈等。
在床溫許可的范圍內,每天應早揭膜通風、晚蓋膜保溫,延長光照時間;溫暖晴天可揭除薄膜;連續陰雨天也應設法通風透光。
4.7.3通風管理
通風是調節苗床溫度、濕度的主要手段,一般有大多數瓜苗出土后就開始通風,每天上午9時以后氣溫上升較快時開始通風,下午4時以后氣溫下降時結束通風。
注意事項:通風時應順風向開通風口,通風口的大小、通風時間的長短,應根據外界氣候條件變化而定,切忌突然大量通風或結束通風,防止閃苗或烤苗。通風口的位置還應經常變換,以免引起風口的苗不長。
5秧苗移栽
西瓜苗在兩葉一芯,晴天下午移栽,并及時將定植孔穴用土封嚴實壓實。為保證西瓜秧苗成活率,定植時使用100億枯草芽孢桿菌/克可溶粒劑(良承) 500倍+30%噁霉靈水劑(土菌消)2000倍+良將根逸(含腐殖酸)500倍+安綠豐1000倍。
秧苗定植后的溫度控制十分重要,移栽后,為防止長勢過快,可將白天溫度控制在25℃~28℃,夜間溫度不得低于15℃。
6整蔓和授粉
整枝是為了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變,減少營養消耗,集中供應養分。采用兩蔓整枝方式,確保瓜蔓在田間均勻分布。
西瓜為半日花,授粉時間在上午7:00~9:30之間進行人工授粉。選取當日開放的雄花,去花冠,將花粉在雌花柱頭輕輕涂抹均勻,同時懸掛標記牌,授粉最佳期限為7天之內完成。也可采用蜜蜂或坐瓜靈授粉。
及時關注田間授粉情況,及時摘除畸形瓜、裂瓜。當瓜胎長到雞蛋大小時,選留周正、符合特性的瓜。保證1株1瓜。
7營養管理
西瓜雞蛋大小時,葉面噴施靚葉鈣300-500倍,畝用果益多糖醇鈣3-5kg,或單用海法硝酸鉀鈣15-20kg滴灌,減少畸形瓜、裂瓜、水晶瓜數量。
根據植株長勢每隔7-10天畝用復合肥10-15kg+良將歸耕(6-16-36)3-5kg,個別土地因鹽漬化、酸化導致肥力差者,可添加良將根逸(含腐殖酸)500ml/畝滴灌。同時用圍美二氫鉀600倍葉面噴施2-3次,促進西瓜迅速膨大,提高品質。
8病蟲害防治
西瓜早春大棚西瓜易出現低溫高濕、高溫高濕現象,致使苗期發生霜霉病、蔓枯病、炭疽病、疫病、蚜蟲等病蟲害。
9測定指標及方法
采用“S”形5點取樣法選擇10個大小為3m×3m的樣點小區并標記1-10.西瓜發芽期、幼苗期、伸蔓期、結果期4個時期,在編號為1/3/5/7/9的每個樣點小區內隨機選擇10株進行測定根系長度、粗度、地溫。采收期,統計標號為2/4/6/8/10的樣點小區西瓜總產量、水晶瓜情況,整個西瓜生長期調查并統計枯萎病發生情況。
10數據處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作圖,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11分析
11.1起壟栽培與平作栽培對早春西瓜地溫的影響
西瓜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適溫在18℃~30℃。在最適溫度以下,隨著地溫提升,根部、地上部分的生長量也增加,耕層地溫低于10℃時,根系發育和營養吸收會受到減緩。在一定溫度范圍內,由于地上部所需求的溫度比根部高,所以在10—30℃的范圍內,溫度越高,地上部生育越快,根冠比越小,作物具有適宜的根冠比,才能根深葉茂,生長健壯。起壟栽培溫度在12℃~15℃之間,平作栽培溫度在11℃~13℃之間,不同深度地溫起壟栽培地溫均高于平作栽培2℃~2.5之間,因此,在早春大棚西瓜起壟栽培時,能夠提高耕層溫度2℃~2.5℃。
11.2起壟栽培與平作栽培對早春西瓜根系生長發育的影響
西瓜根系發生較早,早期根量較其他瓜類作物為少。幼苗移植后恢復生長緩慢。根系生長需要充分供氧。在土壤通氣性良好,氧分壓10%時,根的生長旺盛,根系的吸收機能加強;在通氣不良的條件下,則抑制根系的生長和吸收機能。故在土壤結構良好,孔隙度大,土壤通氣性好的條件下根系發達。由于根系生長需要充分供氧,因而西瓜根不耐水澇,在植株浸泡在水中的缺氧條件下,根細胞腐爛解體,影響根系的生長和吸收功能,造成生理障礙。由起壟栽培與平作栽培地溫實驗數據相比較來看,起壟栽培主根根系長度和粗度,起壟栽培增加土壤孔隙度,氧氣充足。通透性較好,根系較發達。平作栽培主根根系較瘦弱,表明平地栽培土壤通透性較差,根系發展較緩慢。因此,起壟栽培土壤通透性優于平地栽培。
11.3起壟栽培與平作栽培對早春西瓜枯萎病的影響
西瓜枯萎病是一種土傳病害,是有尖孢鐮刀菌西瓜?;颓秩疽稹M寥乐泻裨咦哟婊顣r間長達10年以上,即使離開宿主,仍可存活5~6年,病菌在長期種植過程中大量堆積,會增加病蟲害防治難度。連作西瓜枯萎病發生程度進一步加劇。由實驗數據(圖1)來看,高壟栽培枯萎病發病率在4%~6%之間,平作枯萎病發病率為14%~24%之間,兩者差異性較大,因此,起壟栽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枯萎病發生幾率。同時,在定根水使用100億枯草芽孢桿菌/克可溶粒劑(良承) 500倍+30%噁霉靈水劑(土菌消)2000倍+良將根逸(含腐殖酸)500倍,或11%精甲·咯·嘧菌懸浮種衣劑(宇龍根靚)1000倍液灌根防治,間隔3-5天,連續輪換灌根2-3次,促進植株早發新根。
11.4起壟栽培與平作栽培對早春西瓜水晶瓜的影響
早春大棚西瓜生長期內多雨水天氣,起壟栽培能夠穩定土壤水分變化,不會忽干忽濕,有效緩解棚內地下水份不均對西瓜的影響,平作栽培水分變化劇烈,忽干忽濕,根系活性降低,形成水晶瓜。模式對比數據下,平作栽培水晶瓜發生率30%,起壟栽培水晶瓜發生率為0%,因此,起壟栽培能防止水晶瓜的發生。
11.5起壟栽培與平作栽培對早春西瓜產量的影響
起壟栽培有效集中土壤中的養分,有效避免土壤中肥力流失。起壟栽培西瓜產量分別是1253.6kg、1240.7kg、1239.4kg、1302.4kg;平作栽培西瓜產量分別是1152.4kg、1210.5kg、1184.6kg、1181.7kg。起壟栽培平均產量1334.025kg,平作栽培平均產量1182.3kg,起壟栽培比平作栽培產量增加151.725kg。起壟栽培較平作栽培增產12.8%。因此,起壟栽培可以增加西瓜產量。
綜上,起壟栽培對西瓜生根系生長發育、地溫變化、減少病害發生、產量、降低水晶瓜發生均有明顯效果,本研究中起壟栽培實驗結果表明:①起壟栽培土壤疏松,通透性好,緩苗快,長勢好,為根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②提高地溫2~3℃,促進西瓜植株根系發育;③有效抑制并減少西瓜枯萎病發病率;④降低水晶瓜發生概率,提高西瓜商品率,降低損耗。⑤起壟栽培較平作栽培增產12.8%,有助于提高西瓜產量。起壟栽培模式依舊。需要注意的是各個地區環境條件不同,在進行西瓜栽培的過程中,必須要從地區實際條件出發,根據實際條件采用科學合理的栽培措施,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生產出的西瓜在具有良好品質的同時也具有較高的產量。與此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在栽培的過程中盡可能地采用無公害栽培技術。
參考文獻:
[1]大棚西瓜種植技術[J]. 孫學良;嚴從生;王明霞;賈利;馬紹鋆;王繼紅;張其安;管大鵬.現代農業科技,2021(15).
[2]如何提高大棚西瓜坐果率和品質[J]. 溫波 ,林利龍.現代農業,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