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森林病蟲害是影響我國林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旦發生病蟲害,將會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造成森林資源的損失。林業部門在處理林業病蟲害時,盡管采取了相應的控制措施,但因控制措施不全面,導致使用的化學殺蟲劑數量較多;對森林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林業主管部門在進行病蟲害防治的時候,必須采用無公害的方法,既可以消除病蟲害,又不會對森林的環境造成危害,確保森林生態系統安全。
關鍵詞:林業;病蟲害;無公害防治
引言
病蟲害的控制是確保森林免遭蟲害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在林業生產中,采用的是化學控制技術?;瘜W殺蟲劑對森林害蟲的控制效果比較顯著,可以在短期內殺死害蟲,但使用過多的化學殺蟲劑,則會對森林的生態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而且還會影響到樹木的成長。林業主管部門應根據這一形勢,采取無公害控制技術,這樣既控制了森林資源,又防止了化學藥劑對森林資源的破壞。
1林業病蟲害防治特點
隨著森林災害發生的次數增多,森林管理機構對森林病蟲害的關注也日益增多。一些地方由于發展中的病蟲害,造成了一些森林資源遭受重大損失,有的甚至發生了死亡,這對森林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病蟲害防治中,采用化學防治技術,不但破壞了森林生態,而且增加了害蟲對化學藥劑的耐藥性,使病蟲害形勢更加嚴峻,森林資源流失嚴重。為此,科技工作者們一直在開發新的病蟲害控制技術,但由于害蟲對某些化學藥劑有很強的抵抗力及免疫力,導致藥物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給病蟲害防治帶來很大的難度。大規模危害大的疾病時有發生,造成森林資源的嚴重損害,并逐步減少森林資源。隨著森林資源的擴張,大量的外來物種將對森林資源造成威脅,而害蟲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其中許多是近幾年才有的,嚴重制約了林業的發展。不同類型的病蟲害會給森林資源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有的還會給森林資源帶來災難性的損失。采用無公害控制技術進行森林病蟲害的控制,既可以有效地消除病蟲害,又可以保持森林的生態穩定,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做好林業病蟲害無公害防治工作需要秉持著“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基本原則,積極傳播健康綠色的林業發展理念,培育健康林業資源,促進林業向著現代化發展 [1]。
2林業病蟲害無公害防治重要意義
2.1生態意義
林業生產中若發生嚴重的病蟲害,將會對森林林木的正常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甚至會使林木死亡,使森林資源大大減少,對林業良性、健康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林業部門要加強對病蟲害的控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持森林的平穩、健康發展。林業部門在防治林業害蟲時,經常采用化學藥劑,對林區大面積施藥,可有效地抑制害蟲的發生,確保林業的健康發展。但長期使用化學殺蟲劑,會引起殺蟲劑的抗藥性,從而影響到殺蟲劑的殺滅效果,因此,林業部門要加強化學殺蟲劑的用量,徹底消除病蟲害。過量施用化學殺蟲劑,雖然可以有效地消除病蟲害,但同時也會給森林的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通過實施無公害控制,可以降低化學藥劑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危害,有效地解決林業發展中的病蟲害問題,維護森林生態環境[2] 。
2.2經濟意義
采用無公害控制技術,可以改變傳統的林業害蟲控制方法,降低農藥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并可有效地克服常規害蟲控制工作效率低下的問題。傳統的化學殺蟲劑在森林中的應用,不但會對森林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還會影響到林木的生長,嚴重地阻礙了林產品的健康、穩定發展。采用無公害控制技術,既可確保害蟲控制的有效性,又可降低森林經營單位的經濟投資。通過采用無公害控制技術進行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可以節省大量的經濟費用,以達到提高林業經濟效益的目的,同時,也可以減少林業建設的經濟投資,保證其經濟效益。通過實施無公害控制,可有效地增強森林管理者的環保意識,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我國林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3]。
3林業發展現狀
3.1樹木總量明顯增加
林業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可以促進森林生態環境的改善。目前,我國林業主管部門認識到了發展林業產業的重要意義,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加強了森林資源的保護,提高了森林生產的整體水平。同時,在林業投資上增加了資金,采用了新技術,取得了較好的效益,不但有顯著的森林面積增長的趨勢,而且森林的生長狀況也有所改善。同時,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有效地保護森林的生態環境,推動林業的健康、穩健發展[4]。
3.2人造林數量提升
在進行林業建設時,應根據我國的實際狀況,確保森林資源能滿足社會對森林資源的需求。隨著森林資源的有效擴張,人類造林的數量也在持續增加,人類造林的主要手段是人工開墾荒地,以增加森林資源的面積。不過,人工造林必須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人工造林雖然可以解決目前我國林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但也不能保證林業的長期、穩定發展。隨著我國天然林資源不斷減少,必須引起森林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并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來保護好天然林。
3.3無公害防治成為主流
在進行林業建設時,應根據我國的實際狀況,確保森林資源能滿足社會對森林資源的需求。隨著森林資源的有效擴張,人類造林的數量也在持續增加,人類造林的主要手段是人工開墾荒地,以增加森林資源的面積。不過,人工造林必須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人工造林雖然可以解決目前我國林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但也不能保證林業的長期、穩定發展。隨著我國天然林資源不斷減少,必須引起森林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并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來保護好天然林[5]。
4林業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4.1防治經驗不足
在進行防治工作時,由于缺乏防治經驗,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森林病蟲害是林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一旦出現了病蟲害,而不能及時的控制,將會造成森林資源的不斷流失,對林業發展的影響更大。林業部門在開展防治工作中,由于缺乏對病蟲害的控制經驗,對森林林木的病害狀況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致使多數害蟲在發生后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導致森林病蟲害種類越來越多。
4.2天然林減少
由于我國人民對森林資源的保護意識不強,大量砍伐自然森林,造成了天然林資源的減少。與人工造林相比,天然林適應性更好,能適應多種生長條件,對病蟲害的抗性也更高。人工造林因其栽培品種單一,更易產生病蟲害,對病蟲害的防治能力也較差,給林木的生長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同時也為病蟲害防治工作增加了難度。
4.3農藥使用不規范
目前,我國的林業生產企業普遍采取化學控制措施,但在選用化學藥劑時,由于不能科學、合理地選用化學藥劑,造成了森林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另外,一些林業部門的管理人員,不懂得使用化學殺蟲劑具體方法,不嚴格使用化學藥劑,導致森林生態環境和林木自身受到嚴重威脅。
5林業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
5.1加強種苗檢疫
在幼苗期,由于其抗病能力較弱,這一時期是最易發生感染的關鍵時期。在實際經營中,應注重林木種苗的繁育和檢疫,并加強對抗逆性的樹種的培育,并及時清除病蟲滋生地,加強幼苗的抗病性。加強衛生管理,嚴格的土地消毒,確保土地平整,堅持“早發現早治療”的方針,把病蟲害消滅在萌芽狀態。在實際種植中,還可以采用兩種以上的樹種進行混合種植,不僅可以持續提高人工林的生態系統多樣性,而且可以防止病蟲害的發生,從而降低其對整個森林體系的影響。
5.2優化森林撫育管理
林業主管部門要嚴格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根據地形、土壤、天氣等因素,選擇適宜的樹種,并選擇無病蟲害、長勢良好、抗逆性強的品種,以大幅度提高成活率。此外,應注意采取封山育林的方法,以保證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適度提高森林的生物多樣性,保證了森林生態環境的均衡,增強了森林的自我控制和抗病能力。同時,為了防止病蟲害的蔓延,應加強對樹木的養護和管理,并定期進行施肥,加強防范,定期除草,對有病蟲害的病蟲進行及時的清除和焚燒,以預防病蟲害的蔓延。要加強森林的日常管理,防止人為和動物的傷害,尤其要注意濫砍濫伐,要嚴厲處罰。
5.3營林防治
在進行苗木培育時,必須根據不同的條件,選擇適宜的栽植場地,以確保土壤的肥力、通風、排水等條件。在栽植之前,要對樹種進行檢驗,以保證不會有病菌,以免在幼苗期遭受蟲害。若發現土壤中有病原菌,應采用適當的方法進行滅菌,從而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做好耕地輪作,防止病蟲害在造林土壤中滋生,造成森林病蟲害。另外,在栽植之前要注意施肥的問題,要及時施用有機肥料,以確保樹木在生長的過程中能夠得到足夠的養分。人為植樹法應確保樹種多樣性,并結合當地條件,合理選用適宜的樹種,以有效地增強其抗病力。森林經營單位要做好森林撫育工作,定期對林區進行除草,增強其抗病能力,并對受病蟲害影響的枝條進行修剪,防止病蟲和病菌沿受感染的枝條蔓延。要清除樹木落葉、樹枝等,病蟲可以通過落葉和枯死樹枝來繁殖。封山育林主要是針對于稀缺的林木資源,采取封山育林的形式能夠有效保護森林資源,減少亂砍亂伐的現象,也能夠避免附近居民進入林業區域開荒放牧,使森林能夠會對進行自愈,并且加大人工樹木種植力度,培育新的闊葉樹種,豐富林業資源,改善傳統單一的林業結構,維護林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5.4生物防治
生物控制主要是通過對有益的生物進行抑制和殺滅。由于林地面積較大,所以對森林進行病蟲害控制比較困難,采用生物控制技術,既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又可以實現對病蟲害的無公害控制。生物防治法,主要是利用常見的真菌、細菌等進行病蟲害的控制,細菌可以在昆蟲中寄生,可以有效地控制云斑天牛等蟲害。病菌可以抑制害蟲的生長,將昆蟲的內臟全部吃掉,最后造成昆蟲窒息死亡。天敵防蟲法,是一種利用害蟲的天敵來消滅害蟲的方法,既簡便又有效,還可以提高森林生態和生物多樣性。通過對林業害蟲的防治,可以根據不同的害蟲類型,選擇適宜的害蟲天敵,在林區內進行防治,從而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鳥類防治主要是將鳥類投放到森林地區,鳥類是大多數害蟲的天敵,通過鳥類來消除森林害蟲,可以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森林管理者可能會選擇山雀、啄木鳥等鳥類。同時,應加強對林區內鳥類的保護,以促使其正常繁殖,營造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保持林區生態環境的穩定。嚴禁周邊居民在林區內打獵,以免造成鳥類被捕殺,造成種群減少。對那些獵殺鳥的人進行嚴厲的懲罰。生物殺蟲劑是一種很好的控制害蟲的方法,相對于化學藥劑,它對森林生態和森林生態系統的危害很小,可以有效地防治病蟲害,防治大多數的病蟲害。
5.5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以物理、機械等手段為主。森林管理者可以利用生物捕殺手段,清除森林中的有害生物,并采取拔蟲卵等方法,有效地消滅蟲卵,降低林區內有害生物的數量,防止有害生物的大量繁殖。可以通過扎塑料布等方法,將樹木和害蟲隔離開來,這樣就不會讓害蟲和樹木發生接觸,從而對樹木造成更大的傷害。同時,在害蟲繁殖、轉移的過程中,還可以設置隔離設施,噴灑有針對性的生物藥劑,防止害蟲的蔓延,因此,可以更好地防治病蟲害。通過對高溫的處理,可以使一些害蟲在高溫下死去,因此,高溫消毒既能有效地殺滅害蟲,又能保護森林的生態。林業部門還可以采取沙化的方法,誘殺則是利用光線、信息素等,利用昆蟲的生物學特征,將害蟲吸引到特定的地點,然后將害蟲殺死。通過對害蟲信息素的敏感性,可以對害蟲進行有效的集中打擊,在害蟲大量繁殖的時候,可以將人工信息素用于防治害蟲,使害蟲難以獲得交配和繁殖的機會,從而減少蟲害數量,方便林業管理人員對病蟲害進行控制,也可以利用病蟲害向光性的生態習性,在夜晚設立高壓線圈、誘蟲燈等,將害蟲集中到指定位置進行捕殺。
5.6建立完善監測預警機制
建立健全森林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有利于加強森林病蟲害的控制。森林病蟲害的種類繁多,其發生的原因也不盡相同。有關部門要對病蟲害有全面的認識和掌握,而人類的應對能力相對滯后,要建立起一套科學的防治預警體系,以增強對病蟲害的響應能力,當病蟲害發生危害樹木時,系統會立刻發出預警,以警示森林工作人員,并作出正確的判斷,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避免大規模的蔓延。此外,森林管理者也要按照自己的職責,定期巡查林地,以便對土壤、氣候等有更多的了解,確保每一次的統計工作都能順利進行。林業部門要加強與氣象部門的聯系,準確掌握天氣變化等方面的情況,適時地調整病蟲害的工作方案,以達到預防的目的。
綜上所述,林業有害生物的無公害控制,既可以有效地消除害蟲,又可以保護森林的生態,促進森林的健康、穩定發展。森林管理者必須精通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學造林等技術,才能有效降低森林病蟲害。
參考文獻:
[1]馬寶成.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與方法初探[J].農業災害研究,2021(9).
[2]李媛,張陽.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的問題及對策[J].新農業,2021(12).
[3]王海祥.林業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技服務,2021(6).
[4]陳麗華,孔令雷.淺析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營林技術的運用[J].河南農業,2021(29).
[5]寧月蘭.林業病蟲害防治優化策略[J].鄉村科技,20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