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互聯網社交媒體的普及和發展,一個融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傳媒與受眾互動于一體的融媒體時代迅速到來。在融媒體時代,加強對數字化等新技術和手段的認知,轉變應用型本科院校美術學科滯后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方式、單一的教學內容,是推動高校美術教學向應用型發展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美術學科;數字繪畫課程;高校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A類“融媒體時代下傳統繪畫專業數字化教學的改革與實踐”(2021JGA388)研究成果。
當前是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也是數字化信息時代。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的媒體與新的信息應運而生,并以數字化形式傳播。如果說信息是載體、媒體是窗口、數字化是技術手段,那么人們在接收信息的同時,也是在推窗看向更加廣闊的網絡世界。信息是信號,更是知識。人們通過媒體的傳播接收各種知識,然后再把信息傳遞給別人。這就是自媒體,也就是新媒體。新媒體讓每一個人都成為一扇窗,即每一個人都可以傳遞信息和知識。
如今,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依存,形成立體的“全媒體”,即融媒體。融媒體實現了內容、資源、利益、宣傳的互融共融。可見,融媒體并非一個獨立的實體媒體,而是將多種媒介的優勢加以整合、利用,使其功能、手段、價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種運作模式。融媒體具有傳播內容多樣化、受眾個性化、傳播智能化等特性,將其引入高校美術學科的教學中,必將引發美術教育產生深刻的變革。現立足融媒體時代下高校美術學科的教育現狀,以及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的發展情況,分析融媒體與課堂教學融合的必要性,并闡述高校美術教育中存在的現實問題。以繪畫專業為例,探索融媒體時代下高校美術學科數字繪畫課程的發展與應用。
一、高校美術學科發展現狀
美術學屬于藝術學的二級學科。美術學類包括繪畫、攝影、雕塑、書法學等,其中涉及繪畫的方向最多,尤其以油畫、中國畫、水彩畫、版畫、壁畫等專業方向見長。雖然近幾年美術學類專業招生人數累創新高,但是美術等藝術類專業近幾年也連續登上就業難的紅牌榜。中國八大美術學院、各地區的藝術學院以及眾多綜合類院校和地方性學院的藝術系,都開設有美術專業,繪畫類畢業生嚴重過剩,且大部分不具備滿足市場實際需求的能力,導致部分學生畢業即失業,畢業即轉行。這反映出美術學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滯后、研究型和應用型區分度不足、缺乏應用層面的先進技術手段和工具等問題。顯然,其專業內核已經不符合市場對于美術人才在實際應用能力方面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就已經明確提出,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而如今已進入“十四五”發展規劃時期,美術學類專業的這些問題仍然存在,向應用型轉變仍是各高校的重點發展方向。
《200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7年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740所,高職(專科)院校1168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全國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22年5月31日,普通本科院校增長至1270所,高職(專科)院校增長至1489所。許多本科院校是近些年從專科升為本科的。然而,從2009年以來接受過合格評估的200多所新建院校的實際情況來看,應用型目標落實不到位,應用型建設表面化、形式化,是評估專家反映最多也最為突出的問題。
二、高校美術教育中存在的現實問題
(一) 美術教育理念滯后
部分高校教師的思維認知還停留在傳統美術上,缺乏對當代藝術發展的正確認識。而認知決定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決定教學行為,所以滯后的教育理念會直接導致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滯后。如部分教師片面地認為繪畫就是運用好紙和筆,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反復訓練,即可完成高質量的繪畫作品,卻忽視了新材料、新技術、新媒體的發展。教師對科技發展認知的缺失、觀念上的守舊,必然會造成所培養的美術專業學生無法適應當前社會對創新能力的要求。因此,在融媒體時代,加強教師對數字化等新技術和手段的認知,使其轉變滯后的教學理念,是推動高校美術教學向應用型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教學方式缺少創新
創新的本身就是要不斷地與時代相融,既要符合時代要求,又要不斷開創新局面,這樣藝術才能發展。縱觀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的繪畫藝術流派和思潮,無不在不斷創新和發展。這些創作者又進入高校反哺教育,進而出現了包豪斯這樣的設計院校。可見,繪畫與設計并非對立。而人們在談到應用的時候只會想到設計,似乎繪畫和設計是兩回事,其實這恰恰是認知觀念的落后造成的。部分高校的教學方式還停留在寫生、畫畫、教師板書、學生記筆記的階段,自然其教學成果也不盡如人意。
(三)教學內容單一
在現代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發揮其引導作用。目前,高校的教師多為高學歷的研究型人才,但研究的單一性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美術教學中則成了阻礙因素,導致教學內容很難多元化,從而無法實現知識、信息、技術的立體化。學生往往沉浸在未來成為畫家的憧憬中,而對于社會與市場需求的認知較少,以至于畢業后發現就業艱難,不得不去培訓班接受數字繪畫工具的培訓。這使得近些年的高校教育改革創新有限,而藝術教育培訓機構卻發展得如火如荼。可見,教學內容需要從單一性、專業性走向多元性、立體化。
(四)地區發展不平衡導致教育資源存在差異
地區發展不平衡造成教育資源分配差異化明顯。發達地區的高校往往擁有更多具備豐富社會經驗和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人才。這些擁有先進理念和創造性思維的教師會帶給學生更多的信息和資源,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提前參與各種社會實踐。而欠發達地區由于市場需求較小,高校不僅難以引進優質人才,而且很難給學生提供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這就進一步拉開了各地區高校的差異。而在這個網絡人人可得、信息與知識人人可掌握的時代,各地區高校減小差距的有效方法就是利用好融媒體時代的信息和知識。
(五)轉型處于探索階段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以來,僅過了8年的時間,多數院校的美術學類專業尚未有成功轉型的案例可供學習和模仿。多數院校對于藝術學下的二級學科美術學類專業的教學改革普遍處于嘗試和摸索階段。
三、融媒體時代下高校美術學科課程發展與
改革探索
(一)改革與創新教學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教師教學理念的創新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美術教育改革而言至關重要。教學實踐只有在正確、先進的教學理念的引導下開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和數字生態的時代背景下,數字藝術成為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展出的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其利用現代數字藝術手段,讓千年前的繪畫藝術作品煥發新的活力,其傳播后帶來的文化影響力是巨大而深遠的。又如,電影Loving Vincent,既使用了現代數字技術手段,又融合了傳統繪畫。該電影由100多位藝術家親手繪制的6萬余幅油畫制作而成,每一秒都包含了12張油畫,是現代媒體傳播的經典案例。
因此,融媒體時代下的美術教育從業者,要充分認識數字藝術與媒體的發展對于美術教育產生的影響,進而積極轉變教學理念,突破傳統的繪畫教學思路,將美術教育與現代技術、媒體充分結合。
(二)改革與創新教學內容
現有的美術繪畫專業課程一般以一年級為基礎,二年級開始學習專業課程,四年級進入創作、實習實踐和畢業論文寫作階段。可見,真正的專業課程學習一般只有兩年。課程內容往往是人像、人體寫生、繪畫語言與技法的訓練。而這種過于專業和傳統的繪畫課程是舊有的美院式教學思維,和市場需求是脫節的。筆者在教學內容上大膽創新,將與繪畫結合最緊密的商業插畫融入課程,以數位板形式的數字繪畫為訓練內容,從二年級開始,每學期進行不同風格和內容的訓練。二年級上學期繪制數碼人物肖像,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傳統繪畫能力,還能使其掌握數字繪畫軟件的使用方法。二年級下學期則是各種動物的繪制,以鍛煉學生對動物皮毛和結構的繪畫能力。三年級上學期以機械類為主,如鋼鐵俠、變形金剛等,引導學生在臨摹繪制完成后進行自我創作。這與概念原畫師類似,都需要有很強的手繪能力和對數碼軟件的掌握能力。三年級下學期則是繪本創作綜合課程。繪本既涉及故事創作,也涉及排版、印刷、打印等環節。在繪本創作完成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文創產品的設計擴展。這不僅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也符合文創市場的需求(圖1)。從兩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來看,很多繪畫專業的學生因具備數字繪畫能力和對現代數字技術與網絡信息的使用經驗,其就業范圍和就業率遠超傳統繪畫專業的學生。
(三)改革與創新教學方式
傳統教學是單向的,而融媒體時代下的教學不僅是互動的,更是立體化的。不僅有交流的雙方,還同樣可以有圍觀者、評論者,從而使得繪畫的創作與傳播以完全顛覆傳統的形式呈現。數字化后的繪畫藝術在融媒體作用下,其傳播和推廣方式不再僅僅局限于原有的畫廊和美術館,而是具備了更加多元的傳播途徑。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大膽引入了互聯網思維,在其中一門課程中教授學生繪制GIF動態表情包,并在QQ和微信等平臺上傳自己的表情包。這種表情包本身就是自媒體的特征之一。在手機客戶端,人們不需要打字,用表情即可相互交流和表達。表情包本身不僅是一種傳播和社交的工具,同時也可以成為品牌的傳播手段。例如阿貍、流氓兔、小破孩等,都具有超高的知名度,深受平臺用戶的喜愛。當表情包做好后,教師引導班級內的學生進行下載、保存、轉發,從而使每個人的作品都能在短時間內傳播出去,樹立各自的品牌形象。而融媒體本身的自媒體屬性,也使得學生在校期間就有了打造個人品牌形象的概念。當畢業季來臨,其他學生還在忙著發簡歷時,這些學生可能已經成為某品牌的負責人。可見,改革創作方式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十分重要。
在課程教育改革中,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是課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各大高校要將數字技術和媒體應用融入課堂教學,在改變傳統美術教學模式的同時,提升美術教學的質量。
四、結語
隨著互聯網社交媒體的普及和發展,藝術作品有了前所未有的市場細分和多元化的傳播途徑。了解融媒體時代的特征,有助于繪畫以及相關藝術作品以數字化形式的傳播與推廣。在融媒體大趨勢下,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繪畫不再局限于傳統繪畫的單一實現方式和傳播途徑,有利于徹底釋放作者的想象力、創作力。這同樣也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美術學科發展、創新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焦曉杰.數字媒體時代下高校美術教育改革探究[J].美與時代(中),2020(8):87-88.
[2]顧平.融媒體時代美術學科發展的應對方略[J].藝術教育,2019(9):25-28.
[3]郭建藝.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美術課程改革探究[J].中國文藝家,2018(9):236.
[4]李娟麗.數字媒體時代下高校美術教改思考[J].智庫時代,2019(27):83,91.
作者簡介:
唐海,碩士,北海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數字繪畫和繪本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