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其旺,美術學博士、博士后,麗水學院教授,中國青瓷學院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我和沈其旺教授已經認識二十余年了,當年南京求學,我們倆常奔走于南京名勝古跡中,流連于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可是造化弄人,南京一別,竟失聯多年。直到2021年,我們才得以重逢。最近,看到了他的畫作,令我倍感驚喜和欣慰!
長期以來,在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問題上,經常會有截然不同甚至勢如水火的聲音。例如,清初畫家王時敏在《西廬畫跋》中贊王翚說:“凡唐、宋、元諸名家,無不摹仿逼肖。偶一點染,展卷即古色蒼然。毋論位置、蹊徑,宛然古人,而筆墨神韻,一一尋真?!焙茱@然,這是摹古派畫家極具代表性的言論。然而,反對的聲音也不絕于耳。對于很多清醒而有時代使命感的畫家而言,他們深諳“筆墨當隨時代”的思想精髓。的確,表現不同的山水風貌,要有不同的筆墨與形式。畫家要“所經甚周”,多“讀書行路”,力避閉門造車和拘泥古法為創作帶來的弊端,所以即便是學習傳統,也需意在借古開今,不拘陳規。面對真山真水,應能搜妙創真,求新圖變,妙造自然,別開生面。這不僅需要畫家具有膽識、魄力,還需要畫家有扎實的藝術功底。沈其旺教授就是這樣一位有自己獨特藝術思考和創新實踐精神的畫家。
十年前,由于工作原因,沈其旺從江蘇大學調到麗水學院,現已經把麗水當作第二故鄉。為了“搜盡奇峰打草稿”,他長期飽覽以浙江為主的東南沿海地區的群山,目視手追,默識心會,故能用如詩的畫筆,繪寫山川自然和民俗風情。觀沈其旺的山水畫創作,可以發現,其喜用方硬之筆,放筆直取,筆法潑磔鋒芒、變化多端。很多作品給人以剛健、崢嶸、樸拙、蒼勁、蒼茫、霸悍之感,不取婀娜之姿,但很多小品畫又不失靈動自然之感。他的山水畫多師法宋元人筆意,又以新金陵畫派為典范,用筆上又常見行草中雄渾奔肆的筆意,落筆大膽,意趣卓然。他的作品《云海人家》充滿雄渾蒼茫之氣,滿紙云煙;《巖上清幽圖》多焦墨、渴筆,又以淺色和淡墨略加罩染,傳達出枯潤相生、干濕相融的效果,凸顯了藝術的理趣;《楠溪江村》《蒼梧山居圖》皆為實地寫生之作,畫面結構平穩,勿求險絕,干濕澀潤,虛實相間,給人以真切自然之感;《漁歌》《聽泉圖》等,破筆揮灑,一氣呵成,看似粗服亂頭,但能夠在亂中求理,用筆縱橫,逸趣橫生。
長期以來,沈其旺教授特別注重創作實踐,主張畫家應深入生活,走進大自然,去現場寫生,獲得創作的第一手資料。同時,他在美術理論研究方面,也下了苦功夫:發表數十篇論文,出版多部學術專著,主持過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研究成果獲得省級以上獎項若干。正是因為他對理論和實踐有正確的認識,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促進,他創作山水時才能夠心手相應、心手雙暢。
可以說,沈其旺教授筆下的山水,既是眼前的山水,也是胸中的丘壑?!爱嬋缙淙恕?,從他的作品中,自然也不難看出他豪爽的性格、獨特的稟賦和淳厚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