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繪畫藝術的發展,藝術家不再滿足于傳統單一的繪畫材料,比如紙張、畫筆等,而是拓寬范圍,開始尋求和嘗試使用各種材料來滿足創作需求。由此,綜合材料繪畫產生。如今,藝術家對材料的概念性理解開始從關注材料的外在形式轉變為注重材料蘊含的意義,使材料本身的內在語言被挖掘、發現、宣傳和意志化,使材料逐漸成為一種獨立存在的藝術語言。討論如何在創作中選擇和運用材料來表達作品主題,并分析如何適當選材,以深刻抒發藝術家的用意和內心情感,使作品更具表現力、視覺吸引力和審美價值,也使材料更好地為藝術服務。
關鍵詞:綜合材料;繪畫;情感表達
一、綜合材料繪畫概述
(一)綜合材料繪畫的概念
綜合材料繪畫作為使用非傳統材料的繪畫方式,并不是橫空出世的。關于綜合材料繪畫,藝術家蔡廣斌曾在《綜合繪畫材料表現》一書中這樣解釋:“綜合繪畫不是某一種或是幾種類別藝術的簡單拼合,也不是實驗出一個新的技法畫種,而是從當代藝術精神的前提下對繪畫的當代視覺要求與思想深度所進行的多層次多角度的自由表現,是有秩序有思想的操作與演化,它利用當代所有可用的媒材,在當代文化思潮與個體心理的引導下去自由創作或創造,所以它又是不受任何畫種所規范的自由繪畫。”這是對材料、形態、觀念的統一思考。
綜合材料繪畫與其他畫種的命名方式相同,都是以所用的材料命名,比如油畫和水彩畫,所以綜合材料繪畫就是以多種材料為媒介進行創作,因為材料類型的不確定性,所以稱其為“綜合”。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家表達自己想法的欲望愈加強烈,作品形態也隨之產生了變化。一些材料具有不可延展的特性,巧妙地用在畫面上可呈現出立體的效果,使畫面從傳統的二維平面變成三維的形式,這一大膽的嘗試不僅推進了綜合材料繪畫的發展,而且突破了傳統的繪畫表現形式。
綜合材料繪畫在思想和形式等方面都明顯區別于傳統繪畫,豐富了繪畫表達方式,使藝術家能更明確地表達自己對藝術的見解與態度。其是當今藝術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藝術家情感表達的助推劑。綜合材料繪畫不是簡單進行材料堆疊,而是針對材料間相契合的一部分進行巧妙銜接的繪畫形式,在關注繪畫材料的同時豐富繪畫語言,使畫面展現新的面貌。
(二)綜合材料繪畫的起源與發展
20世紀80年代,我國藝術家才開始探索綜合材料繪畫,其之前更多是在西方發展。如著名藝術家畢加索在1912年創作的《藤椅上的靜物》就是一幅綜合材料繪畫作品,而且是現代藝術中第一幅加入材料形式的作品,畫面中用到了草繩和漆布,將藤椅的紋理用漆布呈現出來,并以草繩為外框裝飾。還有畢加索的拼貼畫作品《吉他》,將裁剪下來的報紙及金屬片以獨特的拼貼方式拼接出抽象的吉他及樂譜,給人獨特的視覺印象。再就是法國立體主義藝術家與雕塑家喬治·布拉克的作品《玻璃杯與字母的靜物》,運用了木炭、剪紙、粉彩等材料進行創作。他與畢加索在20世紀初進行的立體主義運動深深影響了后來美術史的發展,兩位大師用多種材料拼貼的形式進行創作,突破了傳統繪畫的束縛,也突破了傳統繪畫語言的禁錮,豐富了繪畫的表現形式,使更多的藝術家注意到了綜合材料在繪畫領域當中的可能性。
二、繪畫材料的起源與發展
其實,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簡單繪畫材料使用的痕跡,如巖畫、洞窟壁畫。例如,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與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所用的材料就是未經處理的自然材料。舊石器時代的人們為了祈禱狩獵成功和裝飾生活環境,使用這些自然材料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創作,于是誕生了最早的繪畫材料。除此之外,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人面魚紋彩陶盆、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及漢代畫像磚、畫像石上的圖案,以及歐洲教堂的鑲嵌畫等,都為后來綜合材料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綜合材料除了大自然中天然的材料之外,還有人工合成的材料,如玻璃、化學試劑、絲綢、黏合劑、丙烯等,因此,科技的進步對綜合材料繪畫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人們使用人工合成材料進行創作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初的希臘時期,當時的埃及、希臘和羅馬地區流行一種“熾熱畫法”。操作時,用畫筆把蠟制顏料涂到木板上去,木板上需先敷上一層薄薄的蠟,之后,用燒熱的金屬工具進行加工。蠟在冷卻后會變硬,所以必須趁熱進行繪畫。法尤姆肖像畫就是這類畫法的代表。
壁畫作為最古老的繪畫形式,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記錄、宣傳、教化等。壁畫按制作工藝來劃分,可分為干壁畫與濕壁畫。干壁畫技術出現得較早,公元5—8世紀時,其就在中亞西起布哈拉、東至敦煌的綠洲上廣泛傳播。干壁畫主要使用植物膠和動物膠作為媒介,如我國的敦煌壁畫就是以植物膠(桃膠)為主來調和顏料,使顏色更加牢固。
濕壁畫產生于13世紀的意大利,當時正處于歐洲壁畫藝術的繁盛時期。濕壁畫與干壁畫的構成不同,其一般只有基礎層和顏料層兩部分。因為意大利夏季干燥、冬季潮濕的氣候特點,人們常用石灰和火山灰作為基礎層,以使顏色經久不衰。濕壁畫的媒介劑不同于干壁畫的動植物膠,其基礎層的石灰已經具有很強的固定性,但也因為用了石灰,濕壁畫的顏料選擇有限,只能使用耐堿性的礦物質顏料。濕壁畫的代表作有13世紀后期佛羅倫薩大藝術家喬托·迪·邦多納創作的《猶大之吻》,還有16世紀文藝復興美術三杰之一的拉斐爾創作的《雅典學院》。
坦培拉作為歐洲最古老的畫種和繪畫技法,在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等時期被廣泛運用于壁畫、圣像畫、祭壇畫和手抄祈禱書的描繪。潘世勛教授在《坦培拉繪畫》一文中對其有很好的解釋:“坦培拉并非使用什么特別顏料,它只是一種特殊的結合劑。”坦培拉繪畫大概誕生在拜占庭帝國中期,其使用的材料保存時間較長,于是常被用來創作宗教繪畫及圣像畫,這也使其在拜占庭時期的藝術創作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15世紀初期,尼德蘭藝術家凡·艾克兄弟將坦培拉繪畫中作為黏合劑的蛋液更換為了亞麻籽油,研究出了油質的媒介劑,克服了蛋液作為黏合劑時干燥速度快、邊緣痕跡難糅合等缺點。至此,油畫便誕生了,二人也被視為歐洲油畫的創始人,代表作有《根特祭壇畫》。
我國對綜合材料的研究是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林風眠先生曾呼吁:“在各種材料和工具上試一試,或設法研究出一種新的工具來,加以代替,那時中國的繪畫就一定可以有新的出路。”基于此,中國美術學院在1994年成立了綜合繪畫工作室,中央美術學院在1999年建立了獨立的綜合材料實驗室,上海、廣州等地的藝術院校在探索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也對綜合類藝術教學的有關方向進行了富有特色的實踐。高校的介入使當代綜合材料藝術正式進入學術層次,并作為一門學科得以從純粹學術的角度進行研究和傳播。
三、綜合材料繪畫的情感表達之材料屬性
(一)物質屬性
不同材料進行藝術加工和處理后就會產生不同的肌理,也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感受。材料的使用是基于其本身的物質屬性的,不同材料從視覺、觸覺、嗅覺、聽覺上可給人以不同的感受,如玻璃、冰面等會給人冰冷、易碎的感覺,稻草、皮毛等會給人親切、溫暖的感覺,薰衣草、丁香花等會給人溫柔、感性的感覺,木、石或金屬則給人質樸、堅韌的感覺。材料本身的物質屬性被藝術家加以使用,所創作出的繪畫作品從給人視覺效果轉換為審美體驗。這些材料被人們賦予了各種精神內涵,通過巧妙組合,可形成新的畫面,給人特殊的觀感,形成新的審美特征與審美感受。材料的物質屬性能傳達藝術家想要表達的精神內涵,觀賞者能基于對材料的共鳴發展到對作品的共鳴,喚醒內心的認同感。
(二)精神屬性
不同繪畫材料的審美特征除了其本身所固有的物質屬性之外,還有所承載的精神意志,即人們通過主觀精神賦予它們的人文精神。綜合材料繪畫創作中,藝術家普遍追求較為深遠的精神意義,由于選用的材料不同,其所承載的藝術精神也會有所區別。正是因為這些精神內涵存在差異,所以才形成了綜合材料繪畫作品的豐富面貌。豐富的藝術面貌和深刻的精神內涵從深層來說,是藝術家們的思想觀念造就的,并依靠對繪畫材料精神屬性的深度挖掘和藝術性表達而實現。
材料的物質屬性與精神屬性互為依托,在畫面中相輔相成,藝術家通過結合材料不同的物質屬性與精神屬性,或者相同的精神屬性和不同的物質屬性,孕育出豐富的表達方式。二者的巧妙結合能促使藝術家完成對藝術語言形式的突破,從而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四、綜合材料繪畫的代表性藝術家及其作品中的
情感表達
(一)西方代表性藝術家及其作品
1.安東尼·塔皮埃斯
安東尼·塔皮埃斯對綜合材料繪畫有過這樣一段描述:“我希望理解物質的結構,希望借助當今知識之光去想象物質的結構,從一種特殊的物質,通向一種普遍化的物質。由此,我想達到改變人們對世界的整個看法:人們可以從對物質的認識出發而達到另一些社會的、政治的和倫理的層次。”他的作品蘊含很強的物質性,比如利用厚涂創造出立體感,對物質進行分解與重構,或者是對現成物質直接進行使用,使視覺沖擊力大幅增強。不同的物質在相同的畫面中和諧共存,組成的整體又獲得了新的含義與精神。他的代表作有《棕色床》,使用了真實的床布,以真實的材料展現其生命力的氣息,以材質表達思想,熟練掌握材質美感表現力,以材料來表達自己的藝術理念。
2.讓·杜布菲
讓·杜布菲的作品中曾運用沙子、干草、煤灰、石頭、焦油等材料,給人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其代表作有《局外人大總管》(Grand Maitre of the Outsider)和《門》。在《門》這一作品中,其運用黏土和乳膠等材料制作出了特殊效果,將原始材料與作品本身的真實性和率真性完美結合在一起,讓人直觀感受門的古樸氣息,更加貼近生活。讓·杜布菲最早提出了“原生藝術”的概念,他對繪畫材料的開拓、對原生藝術的關注,再到對綜合材料繪畫的形式突破和精神層面的塑造,都是對材料藝術做出的貢獻,并且他對人性的不斷探索及對傳統藝術、美學的思考和打破,也是20世紀以來對藝術方向的推進。
(二)中國代表性藝術家及其作品
1.張國龍
1994年,張國龍以“黃土”為主題創作了一系列綜合材料繪畫作品。在藝術理念上,張國龍認為藝術創作首先是一個社會行為或者文化行為,這使他立足本土,使用足夠個人化、民族化的材料進行創作。他認為,黃土不僅是一種自然物質,而且飽含著我國人民特有的情感,其足可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與符號。于是他通過各種物質材料的結合,以及抽象的畫面表達方式、豐富的肌理感,極大地增強了綜合材料繪畫對視覺的沖擊力,突破了原本的文化屬性,賦予作品新的精神內涵。
2.邵昱皓
邵昱皓的作品“青花魚”系列中的材料和諧地融入畫面中,其中的魚在形象上具有現實性,同時被概念化、符號化,具有獨特的象征意義。邵昱皓在水彩的基礎上還加入了瀝青、鹽和墨水等材料,通過大面積的色彩碰撞和肌理給人強烈的視覺觀感,在獨特的形式感基礎上還增強了作品的美感。
五、結語
綜合材料繪畫最重要的就是借助材料具備的物質屬性和精神屬性,展示出藝術家的主觀情感、作品的美感以及藝術家對材料使用的能力。繪畫材料不同,就算構圖相同,表達出來的內容也會大相徑庭,因此在繪畫過程中要不斷地研究和嘗試創新,掙脫傳統繪畫觀念的束縛。材料給予了藝術家表達更多的可能性,但也應在借鑒西方綜合材料繪畫理念的同時注重本土化創新。中外藝術家在綜合材料繪畫方面的探索還只是冰山一角,綜合材料繪畫還有更寬廣的可能性。意大利藝術家雅尼斯·庫奈里斯曾說:“藝術家自始至終是一名隱者,始終是藝術的競爭者,由于他的情感和思想是寬闊熱烈的,所以藝術家是種新潮思想的譯者。”對藝術家來說,只有立足當下,勇于嘗試和創新,不斷去探索,才能在綜合材料繪畫領域取得新的成就。
參考文獻:
[1]雷玉婷.綜合材料質感與情志的藝術表達研究[D].武漢:湖北美術學院,2019.
[2]范偉浩.論綜合材料繪畫中的材料語言與情感表達[D].武漢:湖北美術學院,2018.
[3]朱琳.“材料的情感”:塔皮埃斯與綜合材料繪畫[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7.
[4]曾紅連.淺論綜合材料在當代繪畫中的運用[D].重慶:重慶大學,2014.
[5]付詩善.材料在綜合材料繪畫中的作用與表達[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3.
[6]蔡廣斌.綜合繪畫材料表現[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7]孫鵬.綜合材料繪畫形式語言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21.
作者簡介:
陳銘真,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水彩畫藝術)。
孟玲玲,碩士,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美術學、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