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字是書法產生的基礎,書法是一種展現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書法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書法教育不僅可以文化育人,還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書法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已經取得長足進步,高校書法教育形成了包含不同層次的教育體系。目前,我國高等書法院校主要歸為三類:一類是綜合類院校,旨在培養高素質綜合型書法人才;第二類是師范類院校,重視理論、技法、教育教學法、教學能力的培養,主要培養能夠開展書法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的專門型人才;第三類是藝術類院校,意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專業型藝術人才。高校逐步承擔起培養高素質專業型書法人才的重任,是時代賦予高校的使命。
關鍵詞:高校;書法教育;專業型人才;書法專業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呼倫貝爾學院“書法學專業特色學科建設路徑研究”(2022XKJSZD04)、書法篆刻混合式課程改革的嘗試與探索課題“師范生‘三筆字’書寫技能訓練教學內在規律的研究”(JYZC2021029)階段性成果。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活動時指出:“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華民族要繼續前進,就必須根據時代條件,繼承和弘揚我們民族精神和民族優秀文化。”書法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瑰寶,中國書法經歷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獨樹一幟,熠熠閃光。書法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審美能力、人文素養,開展德育、智育、美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將結合當代高校書法教育現狀、高校書法教育的意義,以及高校書法教育實施對策展開闡述。
一、高校書法教育現狀
目前,很多高校陸續開設了書法專業,書法教育正逐漸步入成熟階段,書法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目前高等書法教育形成了不同層次教育體系。現在我國高等書法院校主要歸為三類:一類是綜合類院校,旨在培養高素質綜合型書法人才;第二類是師范類院校,重視理論、技法、教育教學法、教學能力的培養,主要培養能夠進行書法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的專門型人才;第三類是藝術類院校,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專業型藝術人才。但是在實際的書法教育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高校人才培養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在不同院校開展書法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策略改進,如:教師梯隊建設、課程設置、教育教學方法等。一些地域的重視程度也會影響高校書法教育的發展,部分高校針對非書法專業學生開設的書法課程,一般都是選修課程,而選修課程的課時一般比較少,課程結束后,大部分學生只能達到入門的初級水平。由于現在是信息化時代,大部分人更多的時間在使用電腦、手機等設備進行文字輸入和輸出,在校學生的書寫水平也被各種輸入法所影響,在此背景下,書法藝術受到沖擊。因此,高校應擔起重任,開展書法教育,弘揚傳承中華書法文化,使民族的、傳統的文化精神發揚光大。
二、高校書法教育的意義
其一,高校書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書法教育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它的主要功能是影響人的身心發展與推動文化建設。書法教育是以文化育人的活動,書法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文化這一堅實的基礎。書法教育同樣能夠推動我國文化建設,是文化建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生人文素養的不斷提升,對書法藝術的傳承與弘揚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書法與文化之間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生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還要不斷積累美學及哲學知識,以提升自身人文素養,推動書法藝術得到傳承與發展。
其二,書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美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從美的形成來看,最初是實用價值先于審美價值,美的事物首先是對人有用的、有益的,然后才可能成為美的。蔡元培曾提倡“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他認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1]強調情感在美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目前來看,美育融入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實用藝術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2],那么對于書法而言,文字是以實用為主的,文字是書法產生的基礎,書法是一種展現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書法將文字的實用價值提升到了審美價值。書法是一種特殊的視覺造型藝術,在書法作品中,書寫者同時可以流露出真實的情感。書法是有生命的,表現在書寫的力度、速度,形與勢,以及書寫者情感的投入上。力度上輕與重的結合,速度上快與慢的結合,以及形與勢的結合都影響著書法的表現力。其中,形屬于靜態的空間造型,勢屬于動態的時間節奏,形與勢結合便是動與靜的一種結合。書法給普通觀賞者提供的是一種靜態美,而對于書寫者和懂書法的觀賞者來說,其體現的是一種動靜結合的藝術美。書法專業的學生應能領悟到書法中表現出的動靜結合的藝術美,并對書法作品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要讓學生能明白我國書法傳統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明白書法教育中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美學追求、人文精神,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和藝術情趣。學習書法要重觀察,在筆法表現上,要觀察點畫的表現形式;在結構上,要把握好筆畫與筆畫之間的位置關系;在章法上,要注意字與字之間的顧盼關系。從點畫到章法上都要注重使其和諧統一,展現出書法的藝術美。南宋姜夔在《續書譜》中有云:“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隨字異形。”[3]一幅優秀且生動的書法作品,是書寫者通過觀察,反復地書寫、錘煉、反思、總結其書寫經驗,并結合自己的書寫心理狀態以適當的書寫形式把文字之美淋漓盡致表現出來的成果。
其三,書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德行,開發其智力,磨煉其意志力,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有效方法。學習書法的過程也體現出了哲學中“量變”與“質變”的關系,“量變”的過程可以磨煉人的意志力,一些學生在做事情時做不到持之以恒,遇到困難就容易退縮,而長時間學習書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注力,對學生意志力的培養是一種簡單而又有效的方法。書法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通過對書家墨跡的學習,學生能夠從中感悟到書家的不同人格魅力。在歷代書家中有許多極具代表性的人物,比如唐代顏真卿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書法家,更是一位正氣與忠義并存、才華與品德并重的杰出士人,在軍事與政治方面很有謀略,敢于諫言。顏真卿的書法作品《祭侄文稿》中表現出他當時悲憤難抑的情緒和對親人深深的痛念之情。引導學生研究顏真卿的作品及相關歷史背景,不僅能夠激發起學生對書法學習的熱情,而且能使其從作品的字里行間感悟到做人的道理。蘇軾也是一位書法大家,他秉持著文人的天然本性,少年成名,步入仕途,“烏臺詩案”發生后他被貶黃州三年,遣興作詩《黃州寒食帖》,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寫就的。該詩流露出當時蘇軾惆悵孤獨的心情,而通篇書法作品起伏跌宕,文字表現大小不一,用筆的輕與重、空間的疏與密,變化多姿,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蘇軾不僅詩文筆力縱橫,書法作品中也體現出了遵循自然法則的自然美與超然的情趣境界。顏真卿、蘇軾等書家無不通過書法作品表現自身對于現實生活中得與失、成與敗的體驗。
三、高校書法教育實施對策
第一,提高高校對書法專業的重視程度。如果高校秉持著可有可無的想法開設書法專業,那么書法專業的教學質量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相反,高校提高對書法專業建設的重視程度,加大各個方面的投入力度,會對書法專業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書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德性,開發其智力,磨煉其意志力。因此,學校應該重視書法專業的建設,大力推動書法專業的發展,這對于交叉學科也會起到積極作用。
第二,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書法教師的專業素質。書法專業教師是書法教學工作的主要承擔者,應該合理推進教師的梯隊建設。現在很多高校增設了書法專業,面臨的問題就是專業教師的匱乏,因此,要引進高水平的專業教師,選拔優秀的專業人才,同時還要不斷外派教師進行學術交流與專業實踐學習,逐漸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拓寬其在專業領域的視野。要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青年教師是主力軍,但是在教學經驗上仍有很多不足,需要骨干教師的帶動,在骨干教師的鼓勵與指導下,青年教師能更快地取得進步。此外,一個專業的團隊需要有較強的凝聚力,一個人走,能走的很快但卻很難走得遠,一群人雖然走得會慢,但是卻能走得很遠,并且能夠走到目的地。因此,師資隊伍建設需要使每一位專業教師都融入這個團體,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擔負起各自的責任,一起向著共同的目標努力,這樣書法專業才能發展得越來越好。
第三,構建書法交流平臺。高校可以建立學生和教師書法社團,使廣大書法愛好者在一起學習與交流,這樣既能為學生和教師增添學習、工作之余的樂趣,令其感受書法文化的魅力,又能憑借書法愛好者對書法的熱愛傳承及推廣書法藝術,讓更多學生和教師感受到不一樣的書法文化,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提高書寫水平。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德、智、美全面發展。
第四,改進書法教育教學方法,完善課程設置。書法教育教學是學與練的結合,重點在于使學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及技法之后自覺開展書寫實踐。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教師應該如何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呢?首先,教師要有較好的專業能力和人文素養,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多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體現出自我價值。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適當鼓勵學生,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根據教學內容,巧妙地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學習興趣。多媒體具有比較直觀、清晰的優勢,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書法教學中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分配,在組隊過程中完成專業的教學任務,學習小組協作,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的能力,使之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第五,推動高校書法教育服務于地方。主動服務地方書法教育發展,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時代賦予高校的歷史使命。高校應積極培養專業型人才,并使其服務于地方書法文化的發展。在書法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走出去”,去社會需要的地方服務,比如,可以到當地的中小學、文化館、社區等場所當志愿者。高校要堅持走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之路,促進校企合作、共同發展。同時,高校在立足地方發展和主動服務地方發展的過程中,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優勢,重視直接服務、多方位服務、主動服務、針對性服務、計劃性服務,注重服務的長期性。
第六,跟進畢業生就業情況,推進書法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目前,很多高校相繼開設書法專業,而且有些院校近些年,招生范圍逐漸擴大,因此面臨著畢業人數不斷增加、就業形勢嚴峻的問題。書法專業相對于其他專業更為特殊,學生及家長更為關注畢業后的就業問題。招聘市場中很少有明確提出招書法專業人才的崗位,在一些中小學招聘中,美術類專業更有優勢。雖然現在國家提倡中小學開設書法課程,但書法專業的畢業生仍然不具備優勢,因為很多中小學的書法課程由語文教師或美術教師代課。而在沒有專業限制的崗位競聘中,由于應聘人數較多,競爭也會很激烈,就業相對比較難。基于此,建議在大力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政策下,給書法專業的畢業生提供更多書法教師崗位或其他書法相關的工作崗位。現在很多書法畢業生,在教育機構任職,只有極少部分畢業生加入了教師的行列,還有部分畢業生從事其他行業。為了能有效促進書法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高校在專業設置上,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最大限度緩解書法畢業生就業面狹窄的問題。高校應采用“一專多能”的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樣的辦學思路和培養模式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更有利于畢業生就業,推進書法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書法教育具有德育、智育、美育、文化教育功能,不僅對個人成長有重要意義,對社會文化建設也有同樣重要的作用。書法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追求,承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因此,推進書法教育有利于推動我國文化發展,促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
目前,眾多高校的書法專業面臨著幾個主要問題:對書法專業缺乏重視;專業教師緊缺,教師梯隊建設不合理;教育教學方法、課程設置不完善;畢業生難就業等。本文據此提出了一些建議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要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就要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專業精神,追求書法藝術美的品格,通過課堂教學,向學生滲透書法藝術的魅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174.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87.
[3]莊義友,雄賢漢.漢字與書法藝術[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100.
作者簡介:
劉佳,碩士,呼倫貝爾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書法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