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早熟梨因其成熟早、肉質細膩、汁多味甜等特點深受蘇南地區消費者喜愛。為進一步擴大太倉市早熟梨的市場占有率,提高其早熟梨栽植的質量及效益,從基地選址、品種選擇、苗木質量要求、定植管理、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方面詳細總結了太倉市早熟梨綠色高效栽培技術。
關鍵詞 早熟梨;綠色高效栽培;江蘇省太倉市
中圖分類號:S661.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4.007
太倉市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口南岸,地理位置北緯31°20′~31°45′、東經120°58′~121°20′;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5 ℃,年平均降水量1 097.1 mm,年平均日照時間2 085.9 h。太倉市果樹栽培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南北方果樹均有分布。且自1978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太倉市果樹產業發展迅速,品種不斷引進更新,栽培技術不斷提高,其中太倉市梨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約占太倉市果品種植面積的20%,成為促進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時,近年來蘇南地區的消費者對水果的品質和鮮食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早熟梨憑借其汁多味甜、肉質細膩、上市早的特性深受消費者青睞。以太倉市福田家庭農場為例,福田家庭農場是太倉市最早規模化種植蘇翠一號、翠玉等早熟梨的果園之一,年產量高達2 000 kg/667 m2,
田頭批發價保持在10~14元·kg-1,零售價在16元·kg-1以上,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成為農民致富的標桿。為進一步促進太倉市早熟梨產業的高質、高產發展,增加果農的種植收益,筆者從基地選址、品種選擇、土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詳細總結了太倉市早熟梨綠色高效栽培技術。
1 栽培技術
1.1 基地選址
選擇遠離工廠,交通方便,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地下水位在0.8 m以下的田塊;土壤富含有機質、土壤耕作層0.5 m以上,土壤pH值6~8,含鹽量不超過0.12%,園地周圍1 000 m范圍內的土壤、空氣和水均不受污染。
1.2 品種選擇
選擇早熟性好、豐產性強、品質佳、果形優、適合本地生產的早熟梨品種,如蘇翠一號、翠玉、翠冠等。
1.3 苗木質量要求
選用以杜梨為砧木的嫁接苗,要求苗高在100~120 cm,嫁接口以上5 cm處莖粗大于0.8 cm;嫁接口愈合良好,整形帶內有8個以上的飽滿芽,有5條以上長20 cm的側根,無檢疫性病蟲的鮮活苗木。
1.4 園區建設規劃
1)果園四周應種植高大喬木或灌木作防護林,但禁止選用檜柏類樹種,防止成為梨銹病的轉主寄主;禁止選用櫻花、紅葉李等核果類樹種及紅葉石楠,防止梨小食心蟲轉主為害。
2)將果園以道路劃分為方塊狀田字格,園內修建主干道、支路和操作道,形成網狀道路;主干道寬3.0~4.0 m,支路寬2.0~3.0 m,操作道寬
0.6~1.0 m,以滿足果園生產操作和運輸要求。
3)采用平棚架栽培方式,每個平棚架的面積宜為0.53~0.67 hm2,以便于品種劃分與栽植管理。平棚架網上應架設滴管,以做到肥水均衡,穩定產量并提高質量。
4)起南北向壟畦栽植,壟畦長40.0~50.0 m。定植前開好溝系,壟畦之間的排水溝深0.4~0.5 m,中間高,兩頭低,水排向南北兩頭的暗排。暗排深0.7~0.8 m、寬0.6~0.8 m,以水泥澆砌并上置水泥蓋板;最后以直徑0.8 m的水泥暗管貫通,匯集后排向外河。
1.5 授粉品種配置
蘇翠一號、翠冠、翠玉等早熟品種花期相近,可互為授粉品種,可每個主栽品種配2個授粉品種,主栽品種與授粉樹的比例為4∶1。
1.6 定植管理
1)12月初至翌年3月初定植。在定植前預定梨苗品種和數量,苗木數量需比規劃數量多5%~10%,作預備苗。并按2~3 t/667 m2的施用量備足有機肥。
2)整地作畦。平整土地后按規劃的株行距做畦,南北行向,充分搗碎土塊,使畦面呈弓背型,畦頂需高出溝底50 cm以上。為實現早期豐產,先期株行距可為2 m×4 m,待有產出之后,依據樹勢及結果量做好間伐工作,一般在種植6年左右后,以4 m×4 m的株行距作永久栽培,以便于除草機等小型機械進出作業。
3)挖定植穴。按先期株行距,用石灰等做好定位標記后,在畦中央挖深0.4~0.6 m、直徑0.6~0.8 m
的種植穴,生熟土分開放置。
4)施加底肥。每穴施腐熟有機肥25.0~30.0 kg、
過磷酸鈣0.5~1.0 kg,與生土混合均勻后回填至種植穴底部,再用熟土填于其上,并做1個高出地面20~30 cm的墩[1]。
5)根系處理。及早解除苗木殘留的嫁接綁膜;剪除受傷或霉爛的根系,適當剪短超過30 cm長的根系;修剪后用70%甲基硫菌靈800倍液浸泡4~12 h,以防病蟲害侵染;種植前可浸蘸由萘乙酸生根粉和黃泥漿混合而成的糊狀物,促進苗木發根。
6)栽植。在定植墩中心挖小穴,將整理過的梨苗垂直放入穴內,舒展梨苗根系,并用細土填入根間;輕提果苗后再填土踏實,根頸應高出地面2~3 cm[2]。栽后澆透水,遇晴天干旱天氣應及時進行二次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1.7 土肥水管理
1.7.1 土壤管理
幼齡梨園結合秋冬施基肥進行適度耕翻,保持土壤透氣性;其余時間可通過覆蓋秸稈、生草、地膜等措施保持土壤濕度與溫度。
1.7.2 肥料管理
1)基肥。于9月底至12月施用基肥,宜早不宜晚。選擇充分腐熟的畜禽肥,每667 m2施畜禽肥2 500~
3 000 kg+過磷酸鈣50~100 kg,可根據樹勢適當調整,采取條狀或環狀法施肥。
2)萌芽肥。萌芽前15 d(2月底至3月初),每667 m2追施51%復合肥[m(N)∶m(P2O5)∶m(K2O)=
17∶17∶17]10 kg+尿素5~10 kg。
3)果實膨大肥。早熟品種宜在5月下旬至6月初施入果實膨大肥。每667 m2施45%復合肥[m(N)∶m(P2O5)∶
m(K2O)=15∶15∶15]20~25 kg+硫酸鉀肥15 kg。或直接施用配比好的高鉀復合肥。
4)采后肥。果實采收后30 d內,對成齡樹適度施采后肥。每667 m2施尿素8~10 kg,并結合防病治蟲施加磷酸二氫鉀等水溶性肥料作葉面肥。
1.7.3 水分管理
為應對蘇南地區春雨季節、梅雨季節、夏季臺風暴雨等異常降水天氣,種植園內需配備完善的排灌系統。若花前連續15 d、新梢生長期和果實膨大期連續7 d以上無雨,應及時灌水;果實采收前7 d應停止灌水。梨園最適土壤含水量應保持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80%。
1.8 整形修剪
1)冬季修剪。從落葉后到次年萌芽期,對當年新梢進行回縮,對過密或無用枝條進行疏除,將2~3年生健壯枝條作為翌年主要結果枝培養。
2)夏季修剪。從4月下旬至8月下旬,采取抹芽、剪梢、拉枝等措施控制樹體生長,平衡樹勢。分階段進行多次拉枝,避免拉傷、折斷樹枝。同時,拉枝時需注意枝條與主枝的角度與分布,平棚架栽培側枝盡量與主枝保持垂直,相鄰側枝間距保持在30~50 cm,以提高空間與光照的利用率。
3)疏花疏果,以控制梨樹負載量。①疏花芽。可結合冬季修剪疏除多余的腋花芽、頂花芽,疏花芽以短截回縮為主,防止樹體內膛中空。枝條上花芽間隔以15~20 cm為宜,抹除過密的花芽。也可在花芽萌動期進行花芽疏除。②疏花序。在花蕾分離期至落花前進行,依照弱枝少留、壯枝多留的原則疏除花序,花序間距保持在15~20 cm;一個花序內應保留外圍花,疏除中心花。③疏果。落花后10~15 d開始疏果,花期天氣正常宜早疏,花量多、樹勢弱、著果率高的應早疏,反之則遲疏和少疏[3]。一般每隔15~20 cm留1果臺,每果臺留1果,每個果保留25~30片葉。
1.9 套袋
疏果后進行套袋工作,套袋前需全園噴1次殺蟲殺菌劑(80%代森錳鋅8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液、25%吡蚜酮2 500倍液),確保全樹均被噴灑,重點噴施果面。綠皮梨幼果期應慎用油劑或粉劑農藥,以防污染果面。藥液干后立即套袋,套袋前1 d可噴霧處理紙袋,使其受潮變軟,提高套袋速度。
2 病蟲害防治
太倉市梨樹主要病害有干腐病、干枯病、輪紋病、銹病、黑星病、黑斑病及炭疽病等。梨樹主要蟲害有蚜蟲、梨小食心蟲、梨癭蚊、梨花網蝽、刺蛾、葉螨及金龜子等[4]。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使用生物農藥與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及適宜的劑量和施藥方法[5]。
2.1 農業措施
1)冬季做好清園工作。修剪結束后,對主干和主枝涂布涂白劑(石硫合劑25°Bé原液0.5 kg、食鹽
0.5 kg、生石灰3.0 kg、水5.0 kg混合),隨后清除園內殘存的枯枝落葉及疏除病蟲老枝等,將殘枝病葉經過深埋隔離或粉碎處理后與羊糞一起高溫腐熟后再還田,減少病害傳播侵染及提高土壤肥力。2)翌年萌芽前,全園噴施5°Bé石硫合劑1次,以降低蟲口基數。
2.2 物理措施
園內合理使用殺蟲燈,誘殺金龜子、夜蛾等趨光性害蟲;均勻掛放性引誘劑,誘殺梨小食心蟲等成蟲;適時掛放黃板,誘殺蚜蟲等對黃色敏感的害蟲。
2.3 生物防治
全園生草,保護病蟲天敵,如草蛉、七星瓢蟲、鳥類等,或直接投放赤眼蜂。果園外種向日葵,可吸引梨小食心蟲、桃蛀螟集中產卵于葵花上,便于集中噴殺。養殖鴨子可吃蝸牛和地下害蟲。
2.4 化學防治
太倉市梨樹病蟲害常用農藥參照表1。根據農藥標簽所示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確保產品質量安全。使用完的農藥袋、農藥瓶、肥料袋等包裝應分類收集,集中交到農藥包裝回收點集中處理。
3 采收
3.1 采收時間
太倉市早熟梨一般在7月初開始陸續采收,有條件的可在果品成熟期前后5 d左右采集樣本,測量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是否達到適合的度數,用于鮮銷的梨果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到12為佳。采收應安排在上午天氣涼爽時進行。
3.2 采收方法
適時采收是提高梨果品質量的重要環節。可通過果皮、肉質、口感等變化或糖度測定來決定采收時間。先采大果,7 d以后再適時采收小果。注意輕采、輕放,使用采果剪,果柄不可超出果面,出園搬運時輕拿輕放,減少碰傷。
3.3 分級篩選
剔除有暗傷、破損、斑痕的果實。大小在400 g以上的為一個包裝規格;350~400 g的為一種包裝規格;220 g以下的剔除,包裝成箱后放入冷庫或直接裝車運出。
4 結語
蘇南地區早熟梨市場廣闊,且經濟效益顯著。太倉市需因地制宜引進優質的早熟梨品種,實行標準化和綠色優質高效生產,提升梨果質量進而提高產品競爭力和種植效益。
參考文獻:
[1] 王厚山,趙京剛.果樹栽培技術新思路綜述[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12):243-244.
[2] 王初田.梨營養價值分析及栽培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2(12):34.
[3] 袁臘梅,肖秋云,陳小云,等.早熟梨棚架栽培技術[J].福建果樹,2005(3):43-45.
[4] 王大興.翠冠梨在通安鎮的種植表現及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10):46-47.
[5] 李剛波,樊繼德,趙林,等.江蘇徐州地區早熟梨輕簡化高效栽培技術[J].北方園藝,2018(22):
202-204.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