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土地整治有助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農旅一體化發展。為給其他地市的“村民自建”綠色土地整治項目提供經驗參考,對已建設完成的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2017年度“村民自建”綠色土地整治試點項目進行介紹,分析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重視科學領導,合理規劃管理;轉變融資方式,建立資金整合機制;注重政策宣傳,充分讓民眾參與其中;加強后期管護,確保項目區耕地不撂荒”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 綠色土地整治;生態建設;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4.047
為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推動綠色土地整治,強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要求,貴州省以踐行綠色土地整治為主要目標,創新工程內容、施工工藝及施工材料,從低碳環保、生態系統保護及生態廊道、生物多樣性保護、農田生態景觀建設等方面設計工程建設方案,建立貴州省綠色土地整治示范區并加以推廣,促進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農旅一體化發展。按照要求,原貴州省國土資源廳將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2017年度“村民自建”綠色土地整治試點項目納為省級“村民自建”綠色土地整治試點項目之一。筆者參與了該項目選點、設計、施工、驗收,為給其他地市的“村民自建”綠色土地整治項目提供經驗參考,對項目選點、設計、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項目效益進行探討。
1 實施背景及設計目標
1.1 項目實施背景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扶貧脫貧的決策部署,圍繞貴州省委、省政府“大扶貧”戰略方針,以“村民自建”土地整治助推精準脫貧,使貧困人口“三得”(得優質農田、得勞務收入、得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深入鞏固精準扶貧成果,構建可持續發展產業,實現脫貧攻堅全面勝利。
1.2 項目實施目標
1)使精準扶貧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有機結合,完成精準扶貧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雙重目標。項目實施結合樂平鎮塘約村建設目標,幫扶樂平鎮利用各產業共建優勢,通過整體打造和整治,為精準扶貧攻堅打造良好的發展基礎。本項目計劃土地整治施工采用精準扶貧的方式,通過發動當地群眾,利用土地整治的涉農資金,帶動村民參與建設,改造基礎設施條件的同時增加用工數量,增加村民經濟收入。2)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借力于精準扶貧和土地整治,大力推進項目區內高效農業產業化發展。依托項目區資源稟賦條件,根據樂平鎮農業產業發展規劃,促進項目區蔬菜種植產業規模擴大。3)結合生態整治、綠色整治理念,探索綠色土地整治工程規劃,注重環境保護,注重改善人居環境,將綠色土地整治項目與觀光旅游產業、美麗鄉村相結合。
2 項目建設特點
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2017年度“村民自建”綠色土地整治試點項目主要是對未利用地進行開發、低效用地進行整理、損毀土地進行復墾、污染和退化土地進行修復,以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要理念。將土地平整工程與土壤學、農業工程學相結合,確立生態建設理念,拓展平整工程內容,以保護土壤資源、修復損毀土地、提高耕地質量為目標進行工程布局,優化田塊布局,以符合特色產業生產發展需求。采取精細化的土地平整方式,不大挖大填,盡量不采取機械化施工,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及耕地布局,以局部平整方式設計、施工。
3 項目建設概況
3.1 主要建設內容
本項目以改善生態環境為根本要求,結合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景觀多樣性,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發揮生產、生態、景觀的綜合功能,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1)建設綠色生態凈化池。本項目在規劃設計過程中,規劃農田尾水及生活污水生態凈化系統3處,其中一處主要用于農村生活污水凈化處理,另外兩處主要用于農田退水的凈化處理。通過合理栽植美人蕉、芒草、菖蒲、鳶尾、再力花、水芹菜、澤瀉、槐葉萍等兼具凈化及美化環境的水生植物,形成別具風貌的自然景觀,增強水體的生物凈化功能,增加生物多樣性,本項目建設及后期維護成本較低。
2)建設綠色溝渠。建設溝渠采用漿砌石坎、干砌石坎和木樁護坎3種方式。石坎外部不勾縫抹面以保留塊石外觀,溝底利用拆除的原溝塊石與開挖土方填底平夯實,為水生生物提供棲息地;木樁護坎采用梢徑120 mm、長1.5 m木樁密排打入,頂標高為0.5 m,圓木樁上部采用浸瀝青三道防腐,小端削成30 cm長的尖頭,利于打入持力層。
3)建設綠色田間道路。主要材料為晾曬干燥的固化素土,其作為一種高科技新型環保筑路材料,以分布廣泛且廉價的“土”為主要原料,可以替代細沙、碎石、水泥等傳統筑路材料。
3.2 建設成果
本項目建成高標準農田14.2 hm2,新增耕地(水田)1 145.6 m2;田塊歸并3.754 98 hm2,旱地改造為水田2 797.4 m2,田土坎修整1 020.5 m2;新建和改建灌溉設施1 403 m、給水栓12個、容積235.27 m3的蓄水池1座;建成綠色生態道路2 069 m;整理道路護坡384.8 m;修建生物凈化池3個、農田生態景觀臺1座。
3.3 項目建成后效益
本項目利用土地整治的涉農資金,帶動地方村民參與建設,改造地方基礎設施的同時增加地方村民的收入渠道。本項目為塘約村提供了370.4個甲類工、
4 240.3個乙類工及637.8個機械工的工日,施工用工優先考慮本村村民,項目實施后,能使項目區居民獲得34.0萬元的用工收益。建成的高標準基本農田14.2 hm2和新增耕地(水田)1 145.6 m2,有效保障了當地的耕地安全和糧食安全。通過道路建設、排灌建設、坡地改造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塘約村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趨勢得到有效控制,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得到較大改善。
4 存在的問題
4.1 缺乏科學領導和統一規劃
1)在項目設計過程中,缺乏完善、科學、合理的統一規劃,設計過于理想化,一味按照“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的原則布局工程,忽視了當地農民的意愿,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部分工程建設目標與實際條件不相符,導致工程建設內容多次變更,工期延誤問題突出[1]。2)由于前期調查、農戶參與及宣傳力度不夠,部分農戶對政策理解不足,致使部分建設內容無法落地,增加了項目實施的難度。
4.2 項目資金籌集困難
項目實施過程中,基礎條件之一就是具備充足的資金,而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村農業基礎設施較差,構建相對良好的基礎設施及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需要大量資金。但籌集資金這一環節相對較為困難,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部分地方由于經濟薄弱,缺乏足夠資金投入到鄉村建設項目,致使項目建設現狀與工程規劃目標差距較大;2)部門之間資金整合不到位,存在一定的資金閑置現象,資金利用率不高;3)融資渠道單一,大多依賴于國家財政劃撥,未拓展社會及民間融資渠道。
4.3 項目宣傳力度不足
在涉及民眾切實利益的重大事件中,民眾不僅具有知情權,也具有決定權和參與權。本項目建設過程中,由于前期調研、宣傳力度不足,部分民眾對土地整治項目理解有偏差,對建設內容不清楚,對建設成果期望值過高,導致建設項目不能滿足民眾期望。加上土地整治項目修建田間道路、排灌設施等占用的地塊無補助,部分民眾有阻工擾工行為,民眾參與感薄弱,積極性不高。
4.4 后期管護不到位
為落實加強耕地保護、保障糧食安全的決策部署,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健全保護利用的長效機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切實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4]。但該項目建成后,卻存在不同程度的耕地“非農化”和“非糧化”現象。1)未按政策要求種植農作物。項目區地塊主要為水田,根據政策要求,水田必須種植水生農作物,而部分農戶不愿按政策要求種植,而是更傾向于種植包菜、韭菜等旱生經濟作物,主管部門及當地村委也未積極引導農戶按政策要求種植相應的農作物。2)部分地塊撂荒。項目建成后,未積極引導農戶及時翻耕,導致部分地塊撂荒。3)后期管護不到位。項目建成移交后,未督促相關部門對建設內容進行管護,導致部分建設內容被損毀。
5 解決對策
5.1 重視科學領導,合理規劃管理
要合理規劃管理,注重項目系統性和階段性規劃,特別需要重視項目前期規劃,避免返工影響整個工程進度,做好項目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決策、規劃、論證及評價[5]。在土地整治過程中,需要建立高效、合理、科學的管理監督機制,以便及時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5.2 轉變融資方式,建立資金整合機制
1)政府需要加大對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資金投入,設立專項資金及相應的補貼資金,為項目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2)對各部門資金進行科學規劃,建立資金整合機制,使各部門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3)不斷進行農村金融制度創新,使農村金融能夠給農村土地整治項目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不斷創新和轉變融資方式。
5.3 注重政策宣傳,充分讓民眾參與其中
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前期,需要采用多種渠道和方式對項目政策、建設內容及投資主體進行宣傳,如通過張貼海報、投放電視廣告、利用新媒體等方式,讓民眾能夠了解國家關于農村土地整治的法律法規與政策,并加深對項目建設基本情況的理解。在確定項目規劃方案時,要充分參考民眾意見和訴求,并讓民眾參與項目規劃、實施、融資等工作,保障民眾自身權益。拓寬民眾參與項目管理的渠道,讓民眾在包括項目選址、項目實施及項目驗收等環節充分行使相關權利,不僅可以提高民眾對項目的支持和認可度,也有利于保障項目實施的合理性。
5.4 加強后期管護,確保項目區耕地不撂荒
在項目后期管護過程中,應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廣播、宣傳牌、標語等形式,提高全民“愛耕、愛糧、愛綠、護綠”的意識。1)加強管理,加強檢查,對新造農田防護林地實行專人負責制,管護人員和執法人員跟蹤檢查,及時上報管護情況,查處破壞苗木的行為。2)加大耕地保護政策的宣傳力度,積極引導農戶在水田種植水生農作物、在旱地種植旱生農作物,確保新增耕地不撂荒,保障耕地不減少、質量不打折,切實保障糧食安全。
6 結語
在綠色土地整治中不僅要增加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同時要對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加強重視,保證土地質量的提高,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本項目為實現綠色整治目標,在工藝設計中進行了大量的思考,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1)保護生物多樣性。本項目中除了灌溉渠等必要項目需要做好防滲工作外,在其他灌排工程中均未對溝渠底部進行硬化。在必須硬化的情況下,如灌溉渠。每隔100 m設計修建一個取水口,構建生物廊道,以利于魚類、青蛙等水生生物的生存,保護生物多樣性。2)保持村貌景觀多樣性。本項目在各項工程,尤其以土地平整工程為主的工程設計中都力求沿用項目區原有的地形地貌,盡量保持項目區原地形地貌。3)改善水環境。本項目的工程設計基本不會造成水源、河流等的污染,甚至還在項目區打造了一個微濕地,栽植美人蕉、芒草、菖蒲、鳶尾等兼具凈化及美化環境的水生植物,進一步強化對河流水體的生物凈化作用。
參考文獻:
[1] 陸捷.淺析土地整治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8):51-52.
[2] 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項目設計報告編制規程:TD/T 1038—2013[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
[3] 國土資源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TD/T 1033—2012[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4]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標準:GB/50288—2018[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8.
[5] 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項目工程量計算規則:TD/T 1039—2013[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