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2021—2022年,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巖腳鎮引進了9個小麥新品種,與當地常年種植品種開展品種對比試驗。通過明確各品種的物候期、植株形態、產量等生長形狀,篩選適宜在巖腳鎮種植的小麥品種,為“巖腳面”產業發展提供品種保障。試驗結果表明,綿麥903、綿麥1501、貴農麥28號的生長周期,千粒重、每667 m2有效穗數、折水后千粒重等指標均表現較佳,適合在巖腳鎮內推廣種植,可作為“巖腳面”生產中的儲備小麥品種。
關鍵詞 小麥品種;物候期;產量;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巖腳鎮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4.075
“巖腳面”是以六枝特區境內生產的優質小麥精粉為主要原料,生產的具有香、滑、勁、脆特點的優質面條。2013年12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巖腳面”實施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1]。小麥是貴州省六枝特區巖腳鎮主要的冬季糧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種面積
1 200 hm2,占巖腳鎮糧食作物面積的25%,產量占巖腳鎮糧食產量的15%左右[2]。本試驗通過在西南地區引進9個小麥新品種,與巖腳鎮常年種植的小麥品種開展品種比較試驗,為巖腳鎮、六枝特區乃至六盤水市小麥生產和推廣提供豐富、適宜的品種資源,并為“巖腳面”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品種保障。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采用的小麥品種為1104早-1-7(品種暫未審定)、貴農麥30號、綿麥827、貴農麥28號、
16夏370F7(品種暫未審定)、百興地方種(阿波系列)、綿麥1501、綿麥903、云麥110、巖腳本地種(阿波系列)。其中:貴農麥30號、貴農麥28號從貴州大學引種,云麥110、1104早-1-7(品種暫未審定)、16夏370F7(品種暫未審定)從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引種,綿麥827、綿麥1501、綿麥903從四川省綿陽農科所引種,百興地方種從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引種,本地種為六枝特區巖腳鎮常年種植小麥自留種[3]。
1.2 試驗地點
試驗地位于六盤水市農科院巖腳鎮農業科研示范基地。海拔1 200~1 400 m,年降水量1 200~1 300 mm,
年平均氣溫10~15 ℃,無霜期314 d,年日照時間
1 239.8 h,全年雨量充沛。土壤肥力中上,土層深厚、肥沃,質地疏松,保水、保肥性能好,適宜小麥生長。
1.3 試驗方法
1.3.1 試驗設計
試驗采取隨機區組排列,每組處理重復3次。小區長11.1 m、寬2.0 m,小區面積22.2 m2,行距33 cm,寬幅條播。于10月底對試驗地塊進行翻耕播種。播種時,每667 m2施45%三元復合肥50 kg作底肥。每小區播種量為335 g,為保證小區播種均勻,分2次播種,于2021年10月27日進行第1次播種,播種量為總量的2/3;于2021年11月8日進行第2次播種,播種量為總量的1/3。
1.3.2 指標測定
1)小麥物候期。根據實際觀測情況記錄小麥的物候期,其中包括播種期、出苗期、抽穗期、成熟期、收獲期、生育期。2)基本苗。在小麥全苗后,在麥田中選擇有代表性的樣點5個,每點取并列的2行,行長1 m,數出樣點苗數,先計算樣地苗數的平均值,再計算出每667 m2基本苗數。3)有效穗。指能結實的麥穗數,一般以單穗在5粒以上為有效穗。調查方法同基本苗。4)株高。在開花后至成熟期,隨機測量20個主莖,從地面至穗頂端(不連芒)的高度,并計算平均值。5)穗長。在成熟期隨機選取20個有效穗用直尺測量穗頸節點到麥穗頂部的長度,并計算平均值。6)千粒重。去除種子雜質后充分混勻,抽取1 000粒試樣,進行稱重,重復3次,計算平均值。7)水分含量。使用Kett PM-8188-A谷物水分測量儀按照相關程序進行測定,3次重復,計算平均值。8)實測千粒重。采收晾曬脫粒后,隨機選取無雜質的小麥粒1 000粒,使用電子天平稱重,3次重復計算
平均值[4-5]。
2 結果與分析
2.1 物候期、成苗、有效穗比較
由表1可知,參試10個品種小麥生育期均在190 d
左右,屬早熟品種。基本苗量百興地方種偏低,為
10萬苗/667 m2,綿麥903、云麥110的成苗量較高,為13萬苗/667 m2,其余品種均為11萬~12萬苗/667 m2。
1104早-1-7、本地種、云麥110 3個品種每667 m2有效穗數較低,均低于23萬粒/667 m2,說明這3個品種結實效果不佳,后期產量可能偏低,其余試驗品種差異較小,均在30萬粒/667 m2左右。在基本苗和有效穗數方面綜合來看,綿麥827、綿麥903品種表現較佳。
2.2 植株形態特征
由表2可知,10個小麥品種株高、穗長均差異較小,大田觀察也未發現這10個品種出現苗徒長現象,抗倒伏性均較好。通過比較穗粒數、千粒重及折水后千粒重,得出百興本地種穗粒數雖處中等水平,但其千粒重及折水后千粒重均為最低值,表明百興本地種結實較差、籽粒較小;本地種穗粒數雖大于70粒,但其千粒重及折水后千粒重均屬于較低水平,表明其結實中等,但籽粒較小或不飽滿;綿麥1501穗粒數相對較低,但其千粒重及折水后千粒重均為最高值,表明其籽粒較大且較飽滿;綿麥903穗粒數、千粒重及折水后千粒重均較高,說明其結實較好且籽粒飽滿。
2.3 產量表現
從表3可知,綿麥903每667 m2產量高于400 kg,綿麥1501、貴農麥28、貴農麥30、1104早-1-7每667 m2產量高于350 kg,百興地方種每667 m2產量最低,僅有155.63 kg,本地種每667 m2產量較低,為279.96 kg。
2.4 部分品種評價
1)綿麥903。參試品種中產量排第1位,有效穗32.94萬穗/667 m2,穗粒數77.9粒,田間長勢及抗倒伏性較好,結實率較高,籽粒飽滿,適合在六盤水市區域內種植推廣。
2)綿麥1501。產量排第2位,有效穗28.7萬穗/
667 m2,穗粒數66.5粒,結實率較低,但籽粒較大且飽滿,田間長勢及抗倒伏性較好,較適合在六盤水市區域內種植推廣。
3)貴農麥28。產量排第3位,有效穗26.47萬穗/
667 m2,穗粒數74.3粒,田間長勢中等,但籽粒較大較飽滿,較適合在六盤水市區域內種植推廣。
4)本地種。產量排第9位,田間長勢較弱,結實較差,但籽粒飽滿,且由于長期種植,農戶接受性較好,可通過增施底肥、灌漿期噴施葉面肥等技術手段提高產量后進行推廣種植。
5)百興地方種。參試品種中產量最低,田間長勢較弱,結實較差,籽粒不飽滿,不推薦在本區域內推廣
種植。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10個小麥品種中,綿麥903號、綿麥1501號、貴農麥28號3個品種在植株形態及經濟產量指標上表現均較好,綿麥903號產量最高,達439.83 kg/667 m2,
適合在六盤水市巖腳鎮適度規模推廣種植。
3.2 討論
六枝特區“巖腳面”歷史悠久,以香、滑、勁、脆獨特風格聞名全國,深受人們喜愛。目前,“巖腳面”的產業化發展已帶動巖腳鎮及周邊鄉鎮5 333.33 hm2
小麥種植。通過引進小麥新品種進行田間試驗,及時掌握各小麥品種的生長習性,對后續小麥種植推廣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引種時應注意可用于生產面條的小麥品種不僅要產量高,也要筋性好,因此在后續品種對比試驗中,應在注重小麥產量的同時,開展各引進品種的面條試制及市場調查,以推動“巖腳面”產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倪艷聞,岑永楓.巖腳面條香[J].貴陽文史,2015(1):84-85.
[2] 蔣澤選.六盤水市農作制度及區域布局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7.
[3] 雷加容,余敖,李生榮,等.綿麥系列小麥品種(系)的農藝性狀和品質性狀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6):51-56.
[4] 常向楠,陳樹林,程西永,等.稀植和密植下小麥主要農藝性狀的 遺傳差異及關系分析[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18,52(4):497-505.
[5] 丁明亮,林麗萍,李明菊,等.云南育成小麥品種(系)品質性狀遺傳多樣性分析及綜合評價[J].南方農業學報,2020,51(2):255-266.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