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及茶文化的宣傳和推廣,人們對茶農茶企的茶葉種植和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確保人們的飲茶安全,減少茶葉中的農藥殘留,實現茶葉種植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需要大力推廣茶樹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基于此,介紹了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茶葉發展現狀和實施綠色防控技術的重要性,明確了綠色防控體系的主要內容、防控特點及預期效果,結合病蟲害發生特點,詳細論述了桃源縣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要點,包括生態調控技術、物理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
關鍵詞 茶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
中圖分類號:S435.7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4.013
湖南省是我國重點產茶省份之一,產茶量居全國第二位,素有“茶鄉”之稱。湖南全省有90多個縣(市)種植茶樹,年產茶超過8萬t,其中桃源縣是湖南省十強生態產茶縣之一。桃源縣地處武陵山脈與雪峰山脈交匯處,地勢西峻東緩,南北高、中間低[1]。作為產茶歷史悠久的茶葉大縣,桃源縣地處公認的北緯30°優質茶葉產區帶,境內山地連綿、重巒疊嶂、溪流密布、水量充沛、氣候溫和、土松肥沃。獨特的地理、溫度、光照、水分及土壤等條件決定了茶葉的優良品質。桃源縣內茶葉種植面積達7 870.6 hm2,茶產業已經成為桃源縣重要的支柱型產業,桃源紅茶、桃源大葉茶、桃源野茶王聞名省內外,其中桃源野茶王與桃源紅茶均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力推廣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對于湖南省桃源縣的茶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積極和重大的意義。
1 發展綠色防控技術的重要性
茶葉作為湖南省桃源縣主要經濟作物,大力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對于當地的茶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1)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能夠進一步提升桃源茶葉在國內及國際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食品安全與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茶葉生產領域也更加追求綠色天然無公害的茶產品,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用綠色防控技術代替傳統的化學農藥防治方法,能夠很好地減少茶葉中的農藥殘留,提升茶葉品質。2)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改善當地的農業生態環境。在傳統的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化學農藥的噴灑會帶來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灌溉水污染等問題,破壞農業生態環境[2]。綠色防控技術強調的是科學防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更多地采用生態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和生物防治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周邊環境的破壞,保障生態茶園的建設和
發展。
2 綠色防控體系簡介
2.1 主要內容
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主要包括生態調控技術、物理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及農業配套技術等4大關鍵技術,其中物理防治技術包括色板誘殺技術、燈誘技術等,生物防治技術包括天敵釋放技術、信息素誘捕技術等。根據不同的病蟲害發生特點選擇合適的綠色防控技術,以增強茶葉的抗病蟲能力,將茶葉病蟲危害損失降到最低,保障茶葉生產安全,以達到示范推廣的目的。
2.2 防控特點及效果
在湖南省桃源縣,茶葉病害以炭疽病、茶餅病、茶芽枯病為主,其他病害零星發生;蟲害以灰茶尺蠖、茶毛蟲、茶麗紋象甲、毛股溝臀葉甲、茶小綠葉蟬、黑刺粉虱為主,其他蟲害零星發生。蟲害歷年呈局部暴發狀態,甚至會導致茶園絕收。根據湖南省茶樹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其綠色防控的重點在于全程性、綜合性和預防性。
根據茶樹的生長習性和當地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建立起完整的綠色防控體系和防控平臺,在進行病蟲害防治時,避免采用單一的防治技術,而是采用天敵控制卵、生物農藥控制幼蟲、信息素誘捕成蟲進而降低繁殖率的全程化理念。同時摒棄傳統的“見病才治,見蟲才防”的滯后性理念,充分發揮監測預報的作用,真正做到預防為主和綜合防治。目前,由桃源縣茶葉辦牽頭,經濟作物工作站、植保站參與,以集中產茶區鄉鎮農業技術服務機構為依托,著力建設完成15個監測村和45個監測點,形成縣鄉村三級防控網絡,力爭病蟲害綠色防控在桃源縣域整體推進[3]。
3 綠色防控技術要點
3.1 生態調控技術
生態調控技術主要是指通過建設一系列的農田生態工程,包括茶園漸次開墾、生草覆蓋、種間套種等方式,改造病蟲害發生源頭及滋生環境,人為增強自然控害能力和茶葉的抗病蟲害能力。
1)湖南省桃源縣地勢西峻東緩,南北高中間低,從山地丘陵到平原存在梯級降低的現象。因此在進行茶園開墾時,關鍵就是利用好地形地勢的優勢,遵循“山頂戴帽、山腰綁帶、山腳穿鞋”的原則,即山頂要種植固定水土的樹木,山腰處(分水嶺及坡度不大的山坡中間)可以建設茶樹帶,作為茶樹的主要種植區,山腳處設置森林護坡,利用喬灌木來保護水土[4]。2)按照要求進行生態建園,不僅能夠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同時還能改造病蟲害發生源頭和滋生環境。由于茶樹中含有茶多酚等物質,味道發苦,有些害蟲并不愛吃,但如果茶園周邊沒有其他植被保護,蟲子缺少食物來源就只能啃食茶樹,從而導致蟲害的發生。因此在山頂及山腳處保留一定的原生植被,一定程度上能夠預防病蟲害的發生。3)茶園周圍可以種植萬壽菊、格桑花、紫薇、三葉草等蜜源植物。茶園行間可以種植一些遮陰樹木,如桂花樹、景葉白蘭、紅葉石楠等,還可以種植一些花卉植物和綠肥作物,如杜鵑花、苜蓿、三葉草和茶肥一號等。通過林茶間種,能夠明顯地改變茶園的生態環境,對茶園的溫度、濕度、土壤物理性狀都有較大的影響。尤其對于一些新建茶園來說,由于生態系統結構單一,地表裸露面積較大,新生茶苗的抗病蟲害能力較弱,因此有必要采取林茶間種、花茶間種等生態調控措施來改善茶園生態條件,營造符合茶樹生物特性的生態系統。通過改善生態環境,增強自然控害能力和茶樹的抗病蟲能力。
3.2 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技術是指利用一些非化學手段進行輕控輕防的技術。物理防治主要包括燈誘技術、色板誘殺技術。
燈誘技術是指利用害蟲的趨光特性,配以高壓電網誘捕和觸殺害蟲的一項物理防治技術。燈誘技術的優點在于誘殺量大,對于殺滅成蟲、降低茶園中的落卵量、減少害蟲基數具有重要作用。在應用燈誘技術時,需要注意以下3個要點。1)誘蟲燈最好選用頻振誘蟲燈或風吸式太陽能誘蟲燈,這類誘蟲燈對于害蟲天敵的損傷相對較小。2)在誘蟲燈的布置上,建議每1.3~1.6 hm2設置1臺,離地面1.5 m左右,光源距離茶蓬40 cm,根據害蟲的趨光習性,在每代成蟲羽化期天黑后開燈,開燈時間為6~8 h,特殊情況下可以適當調整[5]。一般來說成蟲羽化期在每年4月上旬到10月下旬。3)注意對誘蟲燈的清理,保持每
1~2 d清刷1次的頻率,一定要切斷電源再進行清理,以免發生高壓觸電。
色板誘殺同樣也是物理防治的一項重要技術手段。該項技術主要利用了大多數昆蟲對植物源氣味及一些特定光譜的趨向性,篩選出害蟲喜歡的植物揮發氣味,制作高效誘蟲板。色板誘殺技術的優勢在于見效快、無環境污染且成本低,能夠有效誘殺茶小綠葉蟬、黑刺粉虱等害蟲。色板誘殺技術的應用包括以下3個要點。1)在制備色板時建議推廣使用全降解材質的色板,真正實現綠色無污染。2)根據蟲害發生程度確定色板的布置密度,如對于茶小綠葉蟬為害較為嚴重的茶園,建議每667 m2設置20~25塊色板;對于茶角胸葉甲為害比較嚴重的茶園,建議每667 m2最少設置40塊色板。色板距離茶蓬10 cm以內,懸掛高度高于茶樹冠20~35 cm為最佳[6]。3)色板誘殺技術最佳使用時間是在害蟲發生的初期,并且色板使用時間不能超過30 d,避免植物源揮發物的誘集效果減弱,并且在使用色板的過程中,如果黏的害蟲過多,要及時進行更換。
3.3 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的基本原理是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菌治菌,在茶樹病蟲害防治中常見的生物防治技術包括天敵釋放技術、信息素誘殺技術及生物農藥防治技術[7]。
天敵釋放技術通過人工養殖和釋放赤眼蜂、捕食螨等昆蟲,利用食物鏈原理,使其捕食茶尺蠖、茶毛蟲、茶卷葉蛾等害蟲。在應用天敵釋放技術進行蟲害防治時,需要注意以下2個要點:1)掌握好投放的時間,避開陰雨天氣,最好是在晴天的傍晚投放,這是害蟲最為活躍的時段;2)在天敵釋放前做好清園工作,包括割草、消毒等,釋放后嚴禁化學除草和隨意割草,以免影響天敵捕殺的效果。
信息素誘殺主要是使用一些人工合成的昆蟲性誘劑,引誘雄蟲進入誘捕器,通過信息素誘殺來降低害蟲的繁殖率。其中使用到的信息素引誘劑屬于
一種新型的高科技仿生產品,在茶毛蟲、茶尺蠖、茶細蛾等害蟲的防治上發揮一定的效果。信息素誘殺技術的優點是對生態環境極其友好,缺點是專一性和選擇性比較高。信息素誘殺技術的應用包括以下3個要點。1)選擇性能良好的信息素誘芯,確保誘殺效果。2)信息素誘捕器的高度、密度和位置都要根據防治對象的不同進行適當調整,否則會影響誘殺的效果。3)控制好信息素引誘劑的使用時間,最好是選擇在害蟲的繁殖季及蟲口密度較低時使用。對于茶毛蟲,6月上旬至7月中旬、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投放效果最佳;對于茶尺蠖則是每年的3月至10月中旬投放性誘劑最佳;對于茶小綠葉蟬,信息素誘芯可以配合色板
使用。
生物農藥防治技術主要是采用以菌治蟲、以菌治菌的原理,選擇微生物、植物源或者礦物源藥劑來代替傳統的化學農藥進行噴灑,以達到防治效果。生物農藥的優點在于高效、低毒、低副作用和低殘留,一旦發生大規模的病蟲害,或者病蟲害發展嚴重時期難以防控,就需要配合生物農藥進行防治。常用的生物農藥包括昆蟲病毒制劑、白僵菌、天然除蟲菊、苦參堿等生物制劑,這一類生物制劑對于防治茶蠶、茶尺蠖、茶小卷葉蛾等有良好的效果,要注意嚴格參照各項病蟲害的防治指標進行用藥。1)蟲害。根據茶小綠葉蟬的防治指標,每667 m2可以噴灑0.5%的藜蘆堿600~800倍液;根據茶尺蠖的防治指標,每667 m2可以噴施100億孢子·mL-1的短穩桿菌700~800倍液或者0.6%的苦參堿60~70 mL;根據茶麗紋象甲防治指標,每667 m2可以噴施400億孢子·g-1球孢白僵菌100 g,用于降低蟲口基數[8]。2)病害。根據茶餅病防治指標,可以選用3%的多抗霉素300倍液或SK礦物油100~200倍液噴霧防治;在每年的梅雨季節和8—9月,茶炭疽病害相對較輕時,可以使用1%的申嗪霉素500倍液或10%的多抗霉素進行預防;在嫩葉發病率45%、老葉發病率在10%~15%時可以使用25%的吡唑醚菌酯1 000~2 000倍液進行應急防治。
4 結語
湖南省桃源縣作為有著2 000年茶葉種植歷史的茶葉之鄉,要想打造無公害茶葉生產示范種植基地和全國綠色食品(茶葉)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就必須要重視綠色防控技術在病蟲害防治領域中的推廣和應用,通過綠色防控打造生態茶園,切實推動當地茶農茶企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歐高財,王沅江,楊孚初,等.湖南茶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應用[J].中國植保導刊,2018,38(6):78-80.
[2] 王冠菊,汪明楚,封靜,等.竹溪縣茶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初報[J]. 湖北植保,2022(6):75-77.
[3] 肖曉華.秀山縣茶葉病蟲害種類調查及綠色防控技術模式[J].農業科技通訊,2022(6):209-211.
[4] 肖燦,陳新范,龔霞紅,等.桃江縣茶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及其示范推廣成效[J].現代農業科技,2022(3):110-112.
[5] 皮發娟.茶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種子科技,2020,38(5):72.
[6] 趙佳俊,王玉雪,郇偉偉,等.茶樹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研究[J].福建茶葉,2020,42(10):13-14.
[7] 黃焯欽.生物防治技術在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中的應用研究[J].種子科技,2022,40(5):103-105.
[8] 張怡,楊靜,吳萍,等.茶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10):216.
(責任編輯:張春雨)